毛鳳,吳忠孝,張麗,沈燕娜,楊謀哲,任有剛
帶狀皰疹是皮膚科的一種常見病,但由于其特有的神經(jīng)痛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痛苦。為了尋找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療帶狀皰疹及預防其后遺神經(jīng)痛的方法,寧波市第六醫(yī)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應用溴夫定治療帶狀皰疹患者37例,觀察其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入選及排除標準 (1)臨床診斷為帶狀皰疹患者,就診時有典型的單側(cè)分布的簇集性水皰或丘皰疹,伴有神經(jīng)痛;(2)發(fā)病均在3d內(nèi);(3)發(fā)病期間未用過抗病毒藥物、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及免疫調(diào)節(jié)劑。排除:伴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長期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免疫抑制劑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對伐昔洛韋及其衍生物及溴夫定過敏者或不能耐受者,HIV感染或梅毒未治療者,不遵循醫(yī)囑用藥或資料不全者等均不被納入本研究。
1.2 一般資料 收集符合上述標準的85例臨床診斷為帶狀皰疹的患者,實際完成臨床研究者77例,其中男37例,女40例;年齡18~74歲,平均(37.98±14.21)歲。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37例)和對照組(40例),觀察組男21例,女16例;年齡28~78歲,平均(48.17±7.2l)歲;病程3 ~7d,平均(4.75±0.56)d;皮損分布于軀干部21例,頭面部9例,四肢7例。對照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27~ 80歲,平均(50.21±3.52)歲;病程 2~ 7 d,平均(4.36±0.67)d;皮損分布于軀干部19例,頭面部12例,四肢9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 方法 觀察組采用溴夫定(商品名左代,美納里尼集團生產(chǎn),規(guī)格125 mg/片)125mg,1次/d,口服,共7d;對照組采用伐昔洛韋300mg,2次/d,口服,共7d。
1.4 觀察指標 于治療前及治療后第3、7、10天對患者進行癥狀積分評估,記錄不良事件,治療前后各檢測1次血、尿常規(guī)和肝、腎功能及心電圖。
1.5 療效及評價標準 帶狀皰疹病情評分標準[1]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及無效4級。痊愈:療效指數(shù)>90%;顯效:療效指數(shù)60%~89%;有效:療效指數(shù)30%~59%;無效:療效指數(shù)<30%或加重。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
1.6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各觀察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評分、止痛時間、止皰時間及結(jié)痂時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1。
2.2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痊愈20例,顯效14例,好轉(zhuǎn)3例,總有效率91.89%;對照組痊愈11例,顯效18例,好轉(zhuǎn)9例,總有效率72.50%;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4.85,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 觀察組頭痛3例,乏力1例;對照組頭暈2例,惡心1例。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和肝、腎功能及心電圖無明顯變化。
表1 兩組各觀察指標比較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膚病,有自限性。神經(jīng)痛及皰疹后遺疼痛是臨床治療的最大難題。帶狀皰疹治療應早期規(guī)范化使用抗病毒藥物,盡快阻止病毒復制,從而減輕癥狀,緩解疼痛,同時再阻止導致后遺神經(jīng)損傷。目前批準的系統(tǒng)治療帶狀皰疹的藥物包括阿昔洛韋、萬乃洛韋、泛昔洛韋和溴夫定。
國內(nèi)外有研究證實在抗水痘-帶狀病毒方面溴夫定療效優(yōu)于阿昔洛韋、伐昔洛韋[2-3]。溴夫定為嘧啶核苷衍生,其抗病毒活性取決于病毒胸苷激酶介導的磷酸化作用,這種活性可通過IC50值(病毒增殖降低50%的抑制病毒藥物濃度)表達。溴夫定對單純皰疹病毒l型(HSV-1)和VZV具有強效的抗病毒活性,IC50值分別0.03 mol/L和0.003 mol/L。對分離自不同患者的VZV菌株感染HEL細胞,溴夫定IC50值平均為0.0033 mol/L,阿昔洛韋為0.93 mol/L,噴昔洛韋為 3.6 mol/L,說明溴夫定對VZV的抑制作用強于阿昔洛韋200倍和噴昔洛韋1000倍[4-5]。
Wassilew等[5]比較溴夫定和泛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結(jié)果顯示兩組療效和安全性相似;張曉寧等[3]比較溴夫定片和阿昔洛韋片的療效,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帶狀皰疹后神經(jīng)痛發(fā)生率為5.66%,對照組為26.41%,溴夫定可明顯減少帶狀皰疹后神經(jīng)痛的發(fā)生。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在止皰、止疼、治療后評分上均存在差異,說明在早期使用溴夫定對帶狀皰疹患者緩解癥狀、降低疼痛程度方面明顯優(yōu)于伐昔洛韋,其能更快地減輕帶狀皰疹所致的急性疼痛,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孫建方.泛昔洛韋與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研究[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0,33(5):370-371.
[2]Wassilew SW,Wutzler P,Brivddin Herpes Zoster Study Group.Oral brivudin in comparison with aeyclovir for herpes zoster.asurvey study on postherpetie neuralgia[J].Antiviral Res,2003,59(1):57-60.
[3]張曉寧,蘇蓓蓓,王麗霞.溴夫定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3,13(3):255-256.
[4]Rahasseda X.Brivudine:a herpesvirostatic with rapid antiviral activity and once daily dosing[J].Drugs Today(Bare),2003,39(5):359-371.
[5]Wassilew SW,Collahorative Brivudin PHN Study Group.Brivudin compared with famciclovirin the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effects inacute disease and chronic pain in immunocompetent patients.A randomized,double,blind,multinational study[J].J Eur Aead Dermatol Venere01,2005,19(1):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