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寧,朱明慧,紀增輝,王曉偉,徐翠翠
廊坊市第四人民醫(yī)院1腫瘤科,2醫(yī)務科,4神經內科,5產科,河北 廊坊 065700
3文安縣醫(yī)院普外科,河北 廊坊 06580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臨床流行病學統(tǒng)計,其在女性惡性腫瘤中的發(fā)病率已高居第1位[1],嚴重威脅女性的健康。近年來,隨著腫瘤標志物在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后評估中的應用日益重要和廣泛,諸多惡性腫瘤標志物的研究已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在與乳腺癌相關的基礎研究中發(fā)現(xiàn),雌激素受體β(estrogen receptor β,ERβ)參與乳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轉歸,故認為ERβ與乳腺癌的治療預后具有相關性[2]。本研究通過探討ERβ在乳腺癌組織中的表達與乳腺癌綜合治療預后的相關性,旨在為臨床乳腺癌綜合治療的預后評估提供科學依據,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廊坊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就診的204例乳腺癌患者。納入標準:①全部為女性;②經術后病理組織活檢確診為原發(fā)性浸潤性乳腺癌;③雌激素受體陽性、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陰性;④腋窩淋巴結陽性。排除標準:①患者合并其他組織的惡性腫瘤;②患者合并生殖或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以及可對待檢測ERβ的陽性表達產生干擾的疾??;③患者合并肝腎功能異常及心腦血管等內外科嚴重疾病。204例乳腺癌患者的年齡為28~70歲,平均(45.4±15.5)歲;臨床分期:Ⅱ期107例,Ⅲ期97例。
全部患者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術后給予系統(tǒng)性輔助化療序貫內分泌治療或單獨內分泌治療。其中,化療方案采用環(huán)磷酰胺+多柔比星+5-氟尿嘧啶(FAC)方案:環(huán)磷酰胺,靜脈滴注,使用劑量為500 mg/m2,第1天使用;多柔比星,靜脈滴注,使用劑量為50 mg/m2,第1天使用;5-氟尿嘧啶,靜脈滴注,使用劑量為500 mg/m2,第1天使用。21 d為1個周期,連續(xù)化療6個周期。內分泌治療藥物采用依西美坦,口服,每天25 mg,至隨訪結束,所有患者均未停藥。檢測全部患者術后乳腺癌組織中ERβ的表達水平,并觀察患者綜合治療后的1年復發(fā)率及死亡率,分析各項指標與ERβ表達的相關性。所有患者均手術切除乳腺癌組織,同時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乳腺癌組織中ERβ的陽性表達情況,計算陽性表達評分,并分析其表達程度與乳腺癌綜合治療預后的相關性。
預后評價主要觀察乳腺癌患者的1年復發(fā)率和死亡率?;颊呓M織中ERβ的表達程度采用光學顯微鏡下盲法比較,隨機選擇5個高倍鏡視野進行評分。染色強度評分:無色為0分,淺黃色為1分,黃色為2分,棕褐色為3分。陽性細胞所占百分比評分:無陽性細胞為0分,陽性細胞數目所占比例1%~25%為1分,陽性細胞數目所占比例26%~50%為2分,陽性細胞數目所占比例51%~75%為3分,陽性細胞數目所占比例76%~100%為4分[3]。總分為腫瘤細胞染色強度和陽性細胞所占百分比兩項評分之和;其中,≥3分為ERβ表達陽性,﹤3分為ERβ表達陰性。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乳腺癌組織中ERβ的表達與乳腺癌患者復發(fā)及生存的相關性。若回歸系數的最大似然估計值和OR值均﹥0,則陽性表達水平與該指標呈正相關,反之為負相關。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均隨訪12~26個月,中位隨訪為18個月。經綜合治療,204例乳腺癌患者的1年復發(fā)率為19.1%(39/204),死亡率為7.4%(15/204)。
1年復發(fā)和死亡患者乳腺癌組織中ERβ的表達評分均高于1年未復發(fā)和生存的乳腺癌患者,臨床分期為Ⅲ期乳腺癌組織中ERβ的表達評分高于Ⅱ期,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絕經與未絕經患者乳腺癌組織中ERβ的表達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影響ERβ表達的單因素分析(分,±s)
表1 影響ERβ表達的單因素分析(分,±s)
因素 例數(n=204)ERβ表達評分t值P值
經Logistic回歸分析,生存患者的OR值﹤0,復發(fā)患者的OR值﹥0;乳腺癌組織中ERβ的表達與乳腺癌患者的生存及復發(fā)具有相關性(P﹤0.05)。(表2)
由于乳腺癌篩查尚未普及,早期癥狀不典型,確診時腫瘤直徑多超過2 cm,約1/3的患者伴有淋巴結轉移[4],單純手術治療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臨床治療多采用包括手術、化療及內分泌治療在內的系統(tǒng)性綜合療法[5-6]。本研究選取204例ER陽性、HER2陰性、淋巴結陽性的乳腺癌患者,根據IBCSG11-93和IBCSGⅦ/12-93聯(lián)合研究的結論[7-8],采用FAC化療方案序貫依西美坦內分泌治療,或者依西美坦單獨內分泌治療作為全身系統(tǒng)性治療方案,其中,含蒽環(huán)類的FAC化療方案被認為是乳腺癌的一線化療方案,在手術基礎上可明顯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依西美坦屬于第三代類芳香化酶抑制劑,具有不可逆地與芳香化酶結合,抑制雌激素生成的作用。芳香化酶抑制劑可以通過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阻斷雌激素的合成,從而減少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的復發(fā)轉移風險[9]。
ERβ是雌激素受體的亞型之一,屬于甾體激素受體超家族成員,主要見于人類乳腺、腦、心血管、泌尿生殖系統(tǒng)和骨組織等。有研究發(fā)現(xiàn),ERβ具有保護正常乳腺組織、抑制惡變的作用,屬于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10]。針對其作用機制的分子研究發(fā)現(xiàn)和證實,經ERβ基因轉染的乳腺癌細胞可出現(xiàn)明顯細胞周期G1/S期停滯,甚至誘導細胞凋亡,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ERβ可以對抗ERα,進而降低腫瘤的發(fā)生率[11]。
雖然部分研究均認為ERβ屬于抑癌基因,具有較好的乳腺癌保護作用,但由于分子信號通路和作用的復雜性,并隨著基礎研究的深入,部分研究甚至得出了相反的結論,認為ERβ的高表達具有導致乳腺癌發(fā)生,并促進其浸潤、轉移和復發(fā)的作用。因此,目前關于ERβ的在乳腺癌中的生物學行為尚無統(tǒng)一定論,既有抑癌效應,又具有促進乳腺癌細胞增殖和抑制乳腺癌細胞凋亡的作用[12]。
本研究通過對乳腺癌組織中ERβ的表達水平與綜合治療的預后進行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1年復發(fā)或死亡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組織中ERβ的表達水平高于1年無復發(fā)或生存的乳腺癌患者,且與乳腺癌患者的生存呈負相關,與復發(fā)呈正相關,因此,本研究推測ERβ可能促進乳腺癌的浸潤、復發(fā)和轉移。同時,本研究亦表明檢測患者術后乳腺癌組織中ERβ的表達情況,可評估乳腺癌患者綜合治療的預后,指導臨床治療。
綜上所述,本研究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如研究僅限于單一的ERβ表達水平檢測,未能進行更多腫瘤生物標志物的檢驗,也未能進行細胞水平的調控研究。因此,要充分闡明ERβ與乳腺癌患者預后的相關性,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參考文獻
[1]Abo El Hassan R,Moneer M.Outcome of HER2 positive luminal operable breast cancer in comparison with outcome of other operable luminal breast cancer patients:Long follow-up of single center randomized study[J].Gulf J Oncolog,2015,1(19):67-75.
[2]張福凱,楊永利,龐凌峰,等.ER、PR、Ki-67、VEGF組織表達與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的相關性分析[J].世界中醫(yī)藥,2015(a02):1297-1298.
[3]元宵梅,王寧,歐陽濤,等.北京市2008年新發(fā)乳腺癌臨床診斷及治療的現(xiàn)狀調查[C].//全國腫瘤流行病學和腫瘤病因學學術會議論文集.天津:中國抗癌協(xié)會,2001:28-29.
[4]葉松青,張迪.依西美坦聯(lián)合卵巢抑制劑抑那通治療絕經前晚期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觀察[J].海峽藥學,2016,28(8):106-108.
[5]張俊生,車洪勇.養(yǎng)氣養(yǎng)血活血化瘀中藥配伍聯(lián)合化療治療乳腺癌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yī),2016,34(2):123-125.
[6]Marinello PC,da Silva TN,Panis C,et al.Mechanism of metformin action in MCF-7 and MDA-MB-231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involves oxidative stress generation,DNA damage,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induction[J].Tumour Biol,2016,37(4):5337-5346.
[7]Thürlimann B,Price KN,Gelber RD,et al.Is chemotherapy necessary for premenopausal women with lower-risk nodepositive,endocrine responsive breast cancer?10-year update of international breast cancer study group trial 11-93[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09,113(1):137-144.
[8]Pagani O,Gelber S,Simoncini E,et al.Is adjuvant chemotherapy of benefit for postmenopausal women who receive endocrine treatment for highly endocrine-responsive,nodepositive breast cancer?international breast cancer study group trialsⅦand 12-93[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09,116(3):491-500.
[9]張臣民.探討研究內分泌及化療兩種治療方式對ER+乳腺癌患者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5,15(61):90-91;100.
[10]Bado I,Nikolos F,Rajapaksa G,et al.Somatic loss of estrogen receptor beta and p53 synergize to induce breast tumorigenesis[J].Breast Cancer Res,2017,19(1):79.
[11]Goswami I,Coutermarsh-Ott S,Morrison RG,et al.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 inhibits pro-cancer inflammatory signaling in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cells[J].Bioelectrochemistry,2017,113:42-50.
[12]Conway E,Wyke S,Sugden J,et al.Can a lifestyle intervention be offered through NHS breast cancer screening?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dentified in a qualitative study of women attending screening[J].BMC Public Health,2016,16(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