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堅
【摘要】本文聚焦數學教師的基本技能——聽評課,從一節(jié)“好”課的特征、課堂教學中共性的問題及啟示、教師如何聽評課三個方面入手,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思考,帶給同行對聽評課更深入的探究.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聽評課;思考
聽評課對教師而言都是必備的基本技能,聽了不少同行的課之后,有些許思考呈現出來與各位同行分享.
一、一節(jié)“好”課的特征
1.有準確的教學設計,有創(chuàng)意的啟發(fā).關注教學情境的設置,注重促進(推動)知識本源的探究.
2.生動的描繪,案例式的敘述穿插.核心問題是如何確認、顧及學生把握核心知識的困難(了解學生),克服困難的關鍵性途徑(設計上得當).
3.有科學的分析,有多角度的解釋操作.把正確的理念與操作過程整合.
4.準確理解新課標提出的三個維度的目標,結合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tài)度四個方面體現.重視基礎,但不影響改革創(chuàng)新.
5.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有具體的教學措施的體現.
6.學生主體地位的發(fā)揮是否有實踐的機會.(在最近發(fā)展區(qū))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合作、交流、探索,讓學生得到深刻的學科知識感受.
7.對教材的使用要有較深入、全面的研究.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8.注意處理好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9.導入貼近主題,貼近生活,盡可能地讓學生去經歷、體驗知識的產生、形成.同時,后續(xù)環(huán)節(jié)要有有效的課堂動作變換,逐步促進學生理性興趣的養(yǎng)成.
二、課堂教學中的共性問題以及啟示
(一)部分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仍需提高
主要表現在有些課堂指令具有隨意性,課堂指令不夠明確,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較膚淺,不能融會貫通,提問設計、板書設計、教學語言不夠準確到位.
課堂上語言表述和板書不規(guī)范;對教學問題設計過難或缺乏層次性,限制了學生探究的熱情和質量.
教學基本功是教師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① 看語言:教學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教師的語言有時關系到一節(jié)課的成敗.教師的課堂語言,首先,要口齒清楚,抑揚頓挫,生動形象,富有激情;其次,教學語言的語調要高低適宜,快慢適度,富于變化.② 看板書:板書是一個不可省去的環(huán)節(jié)(現在好多教師一用多媒體,板書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好的板書,首先,設計科學合理,符合大綱要求;其次,重點突出、一目了然;再次,條理性強,字跡工整美觀.③ 看教態(tài):據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表達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聲音+7%的言詞.教師課堂上的教態(tài)應該是大方、莊重,語調富有感染力,儀表端莊,舉止從容,態(tài)度熱情.④ 看操作:看教師運用現代化教學儀器、設備的熟練程度.
(二)課型研究不足,探究方式單一
不同學科都有符合本學科特點的不同課型,相同學科的不同學段也有差異,相同學科、相同章節(jié)的不同知識點也應該有不止一種探究方式.不同的課型和探究方式對解決不同問題的功效大不相同,我們還缺乏課型意識,忽視探究方式多樣化的意義.把新知探究、復習鞏固、閱讀欣賞等不同課型上成一個模式,勢必降低課堂教學效果;搶答、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個體展示等形式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搞“一刀切”.
(三)教師提問缺少思維的含金量
體現在問題設計中難度、坡度不合適,缺乏針對性、啟發(fā)性.上課時提問隨意化、無序化,要么問題的范圍太窄,思維的能力差,要么問題空間太大,詞不達意,造成學生不知要回答什么.師生共同探究的問題要么非常簡單,要么就是一些事實性的問題,學生閱讀教材就可以找到答案,甚至可以直接用“是”或者“不是”來回答,幾乎無法激發(fā)思維,影響了思維的深度,達不到應有的效度.
(四)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理解片面化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試圖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有時提問缺少思維價值,有時為討論而討論,為探究而探究,只追求表面熱鬧,注重實效偏少,課堂中缺乏師生“思維層面”的對話.在課堂教學中雖然注意了師生互動,但很多只是形式上的互動,單純追求表面上的活躍,卻忽視了活動的效益,只有溫度,沒有深度.
(五)缺少學生思維的空間,學生反饋單一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雖然不像過去那樣把結論、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往往是以啟發(fā)的方式提出問題,但教師往往缺少等待,提出問題過后很快就會以暗示性的語言迅速把學生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到設計好的標準答案上,一個教學過程就這樣完成.
(六)教學模式單一
部分教師未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靈活多樣、有效的教學模式,對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考慮得較少,對分析交流、探究等教學方法缺乏研究,往往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簡單模仿.
(七)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預設的多,生成的少
幾乎所有的教師在課前都能做到認真?zhèn)湔n,都知道要吃透教材,也知道要有沉著、自信的心理狀態(tài)去面對學生,但是在真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應變能力就稍欠缺了,尤其是當遇到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時,教師不敢捕捉或捕捉不力,更談不上順學而導了.有的教師課堂應變和駕馭能力不足,固守預案,不能根據課堂的變化合理控制課堂節(jié)奏,科學分配教學時間,對學生的活動或回答也缺乏及時點評和引導,造成課堂前松后緊或拖堂.
(八)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還沒有體現分層次教學
如何面向全體,如何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所發(fā)展,有所提高,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課題.部分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教學方法運用上、問題及練習設計上,很少考慮到學力困難的學生.
(九)信息技術的應用單一
對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僅僅停留在創(chuàng)設情境,忽視了現代信息技術在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能力方面的作用.板書過少或直接沒有板書,用多媒體課件來代替板書,甚至代替演示實驗這都是不正確的.多媒體運用具有依賴性,多媒體展示的同時,要有板書設計,板書不僅要工整認真,還要設計科學、清楚醒目、簡明實用.
(十)教學反思能力有待加強
不少教師仍然用說課的方式方法來代替教學反思,有的教師把教學反思完全當作了教學反省、教學檢討,這都不利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新課程、新課堂,需要的是實實在在,需要真正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同時也需要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和發(fā)展.因此,我們要善于發(fā)現和思考,總結經驗和不足,通過反思和改進,提升我們的教育教學水平,把“有效課堂”作為我們?yōu)橹Φ哪繕?,不斷落到實?
(十一)超時問題,總想面面俱到,反而缺失更多
教學設計中的課堂聆聽、提問、思考、書寫、陳述、分析、質疑、評價等師生課堂動作變化不斷引領學生把知識和方法整理深化.課堂節(jié)奏控制,如何做到張弛有序,學生不是忙碌地做題,教師不是單純地講題,重要的是喚醒學生對解決問題方法的思考、引申和應用.
(十二)知識的落實與鞏固需要有相應的手段或方式來支撐
教學中的講解、復述、舉例子、辨析、同伴交流、跟進練習等強化方式,以及讓學生動手做實驗、查閱資料、閱讀等等.不同的強化方式其作用也不同,實踐中,需要我們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強化方式,有時只需其中的一種強化方式,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有時卻需將幾種強化方式合理搭配使用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十三)一些需要注意的教學細節(jié)
1.課堂小結,千篇一律.(大家都習慣問:通過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要考慮如何根據教學內容、課型來進行課堂小結更為有效.
2.教師在課堂中的行走路線,是否反映出些什么?(比如,學生觀、教學觀)包括教師對講桌的依賴程度反映了什么?(是否跟課堂氣氛有關,都值得我們思考)
3.課堂中的評價與鼓勵如何應用更具激勵作用?(回答問題有無深度,有無思維含量,年齡段越高,掌聲鼓勵似乎越要慎重)
4.課堂反饋方式的單一.(簡單的回答是與否;齊答慎用;選擇題可以讓學生用手勢出示答案)
5.課堂上的異口同聲或者集體的沉默是否說明我們的問題太膚淺或是太深奧?這需要我們做出及時調整.
6.在我們鼓勵答案多元化的同時,對學生回答的問題是否予以肯定、補充、點撥?
7.討論、小組合作的廣泛使用,教師的必要指導缺失沒有?在討論、合作之前,教師的要求明確沒有,教師參與到問題討論中沒有?小組活動中如何顧及學優(yōu)生與學困生,優(yōu)生的小組引領作用如何發(fā)揮?
8.導學案在教學中已有應用,導學案的制訂,相應課堂教學的設計等等一系列問題值得研究.
三、教師如何聽評課
(一)看教師如何教
1.看教學準備——教什么.課程、內容等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組織.利用好教材、教師、學生和環(huán)境資源.
(1)重視“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動經驗)教學,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2)通過精心組織知識體系,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
① 從“縱”的方面,給學生一個有內在聯系的知識系統(tǒng).
② 從“橫”的方面,給學生一個主次分明的知識結構.
2.看教學實施——怎樣教.組織、方法、媒介的使用?組織什么樣的材料,經過怎樣的過程,用什么樣的方法將知識有機地組織起來?
比如,有效教學需要有效的提問、有效的傾聽,需要有效的學習活動.
3.看教學效果——教得怎么樣.通過學習,學生形成怎樣的知識體系,滲透了哪些思想方法?在哪些能力上有了新的發(fā)展?
4.教學反思——為什么這樣教.教材概念和例題的本質是什么,價值何在?教師的教學行為有效嗎?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效嗎?對學生的評價是否具有引領性和指向性?教學手段和教學技術運用是否有效?有沒有比這更有效的教學?
(二)看學生如何學
考量學生學習的有效需要綜合考慮三個要素:提高學習效率、增進學習結果、強化學習體驗.
1.學生是否進行了有效學習
(1)學習是否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
(2)是否激勵學生勤于思考,提倡學生自主地思考?
(3)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作為教學的基本形式,教學設計中是否只關注了教師怎么講解,有沒有關注到學生怎么進行相關的學科活動?
(4)學習的過程是否經歷了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而不是純粹的模仿和純粹的記憶?
2.教學設計是否有效
(1)是否了解學生,要著眼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力,找準教學的起點,優(yōu)化教學設計.要認識到重點,要向學生呈現什么,點的選擇要準確:要有深度,要有力度,要有廣度.
(2)研究課標,分析教材,整合篩選,用好教材,優(yōu)化教學目標.
(3)處理好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抓好課堂教學的“生長點”.
(4)把激勵、競爭與合作引進課堂.
以上,是我個人在聽評課的過程中形成的一點經驗.我覺得,對于一線教師來說,經常參加聽課評課活動對自己專業(yè)水平的提升幫助很大,多聽才能多比較,勤評才能促進勤思考,如何讓一節(jié)課上得更有實效,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各個環(huán)節(jié)處理得更精致,在聽和評的思維碰撞中,專業(yè)成長在悄然進行.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王秋海.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技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史寧中.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