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祝余
傳統(tǒng)的思品課堂,主要是教師講得多,而學生聽得多;教師以書本為主,而學生以教師講的知識點為主;教師不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關注學生的情感價值,而學生認為教師講的索然無味,上課昏昏欲睡。這些導致了教師教得很累,學生學得很累,且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更不能使學生快樂的學習,造成了思品課堂緊張的氣氛,這不利于思品課的教學和學生的發(fā)展。
記得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一百條建議》中提到:教育和教學的藝術與技藝,是發(fā)揮每個學生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們感到在腦力勞動中取得成績的喜悅。然而,目前很多的思品課堂卻是教師教得很累,學生學得很累,更別談是否有益于學生的發(fā)展和能否使他們擁有愉悅的情感。
一直以來,初中的思品課堂就存在著一個個怪現(xiàn)象:在上課的時候,有的教師擺事實,講道理,滔滔不絕地講解教科書上的知識點,卻全然不顧學生的感受和回應。于是,學生一上思品課就覺得索然無味,老師一開講便昏昏欲睡,無精打采,機械地翻書,無奈地聽講,久而久之就產(chǎn)生了厭學的情緒;甚至讓教師自身也逐漸地陷入一到思品課堂學生就變成一潭潭“死水”的尷尬局面。而到了考試復習階段,有的教師又開始勤勤懇懇地交代知識要點,注重答題方式的講解;學生們?yōu)榱丝汲龊贸煽?,臨考前辛辛苦苦地記憶知識要點,爭取考試的時候可以一字不漏地復制要點,取得高分。雖然這樣的方式,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兼顧了答題能力的提高,但是卻使得學生逐漸陷入到教條的錯誤意識中,讓學生感覺到思品課是無用課堂,所學的知識只為考試所用,認為這樣的知識是與現(xiàn)實相矛盾,是對現(xiàn)實毫無意義的無用東西。
一、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
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之間一種非常特殊的交往活動。它即強調了師生共同參與和交往的平等性,更加強調的是學生在交往中的主體性地位。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外部推動力,提出問題,引導思路,讓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積極動腦,從而形成自覺的思維反思能力,讓他們越學越感興趣,越學越想說。然而,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中,教師卻成了課堂的“主角”,有的教師基本上是一講到底,侵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剝奪了學生思維訓練的機會,最終使學生的思維長期處于“無用”狀態(tài),根本達不到能力的培養(yǎng)和情感的升華。所以,應該要把教師主講變成學生參與為主體,提倡讓學生自主學習,改變教師一講到底的通病。
二、注重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教師站在講臺上,擺著威嚴的姿態(tài),仔細地講解著知識點,通過引申出某個問題,抽取部分同學進行作答。當有的同學不會回答或者回答不全面,教師往往會緊接著提問,于是他們馬上面紅耳赤,不敢再繼續(xù)說話,最后只得搖頭或者索性沉默,久而久之,這部分同學生怕教師抽他回答問題,使得一到思品課就緊張萬分,不管會回答還是不會回答,整節(jié)課下來就像是做錯事的小孩,拘謹?shù)刈谖恢美锊桓叶嗾f話。很顯然,這么緊張的課堂氣氛,不僅使學生不能全神貫注地聽講,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喪失上課發(fā)表獨到見解的機會和提高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并且也使教師不能和學生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喪失教學的信心。
三、注重改變傳統(tǒng)意義的教學,提高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的能力
首先,在過去的思品教學中,有的教師通常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卻忽視了學生自我認知、相互評價和情感體驗等方面的加強。其次,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對學生要求的提高,教學內容也隨之逐步加深、加難,有些教師便提高了學生對教材知識掌握的程度。因此,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上課時基本上就以教材為主,脫離了現(xiàn)實生活,并侵占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從而違背了思品教學的創(chuàng)新意識。第三,思品課堂中,有些教師很喜歡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但是卻不注重討論的形式、過程及結果。通常很多同學每到討論環(huán)節(jié),就在這段短暫的時間與同學竊竊私語,甚至聊天;而在討論的幾個同學也是聽不清楚在說什么,最終使上課的討論流于形式,根本就達不到集思廣益的目的。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認為,應該要實行創(chuàng)新教學,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努力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一)實現(xiàn)內容和設計的創(chuàng)新
在教學內容上,教師要注重結合生活實例或是社會熱點問題,將學生把對社會事件的興趣逐步轉移到課本的理論知識上,從而改變過去考試考什么,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的無奈境地。而在教學設計上,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抓住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好奇心,努力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
(二)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
在傳統(tǒng)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一般都是一味地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將某些知識要點進行簡單機械地記憶和背誦,對于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更沒有表現(xiàn)出探究的欲望和解決的信心,只求唯一的答案,即使心中有不同的“聲音”也只是一帶而過,這種方式嚴重遏制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使這些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鼓勵學生主動學習。
(三)注重討論的實際效益
由于教學內容難易程度不同,學生基礎好差之分,學習能力高低不等,上課可以適當開展討論的形式。討論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同桌之間的交流,也可以是小組討論,甚至可以是全班一起討論。但是討論不是放任不管,學生應該是主體;教師應該是引導,需要下達具體的任務,說明討論的形式,要求得出討論的結果,且將問題逐步深入,讓學生有意識地、有目的去討論,從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總之,思品課堂并不應該是過去人們所認為的規(guī)規(guī)矩矩、緊張嚴肅的課堂,而是應該成為學生心目中充滿活力,帶來信心、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生活課堂!而這樣的新型思品課堂需要教師積極轉變傳統(tǒng)觀念,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從而更加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佛堂鎮(zhèn)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