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國
道情的起源,歷史悠久,屬古代“三教、九流”里“儒、釋、道”其中之一的道教,作為“道情”開始時候叫“道歌”后稱謂“道情”。它是道士用來宣傳道教思想的一種說唱藝術(shù)形式。在歷史的長河里,變革、發(fā)展、逐漸傳承下來的。有人稱“道教樂歌”。
作為三大教派之一的道教遍布全國各地,各地的道士根據(jù)當?shù)氐拿袼琢晳T,尤其是地方口音,來傳唱道家思想的一些內(nèi)容。這樣一來,各地的道士們因為口音不同,民俗差異等,各自有各自的習慣(演唱形式),逐漸形成了“內(nèi)容相同,而演唱形式不同”的現(xiàn)象。那么就演變出各地的多個“道情”(現(xiàn)在仍有幾十種演唱形式不同的“道情”這里就不列舉了)
“太康道情”也是眾多“道情”里的一個,它開始時的雛形,也是一種說唱形式,是道士們宣傳道家思想或化緣時形成的。有人把它說成“漁鼓道情”。后流傳于民間,經(jīng)民間藝人不斷的加工提高改革創(chuàng)新。由開始的漁鼓、簡板做伴奏的單口說唱,到多口演唱(兩個人以上),逐漸搬上了舞臺,形成了一種舞臺藝術(shù)形式。
“太康道情”在剛剛搬上舞臺之初,僅僅也就有一兩種演唱形式(板式),藝人們加入了民歌、民謠和外來元素(如:鼓兒詞、鶯歌柳等)直到在河南太康“落戶”之后又吸取了河南地方戲(如豫劇、越調(diào)、墜子等)元素,逐漸形成了多種演唱形式(板式)
最早的板式就是“銅器垛”。有說“銅器挫”(意思就是在演唱前用鑼鼓镲先挫打挫打然后起過門兒再唱)也就是現(xiàn)如今的“垛子板”它是在太康道情里占據(jù)重要地位的一個板式,可弱拍起,也可強拍起。演唱過程中加入了襯腔、襯字,唱詞排列屬密集排列形式,聽起來就像打機關(guān)槍一樣的感覺,加上在唱腔前面加有打擊樂(銅器)所以有人把它命名為“銅器垛”(后面舉例)
一、傳統(tǒng)板式
1.兩扯平,從它的結(jié)構(gòu)和演唱效果來分析,它屬于傳統(tǒng)板式的一種。顧名思義,它的起腔過門和收腔過門是基本一樣的。上句唱腔和下句唱腔基本一樣。故而起名“兩扯平”(請看譜例)
“兩扯平”板式,多用于歡快的唱腔,它是清板一拍子。節(jié)奏明快,歡快敘事。而且它只能是作為導板之用。不能用于正板。
2.“奪口”板
“奪口”板在演唱中可以多達上百句唱腔?!皧Z口”顧名思義就是搶著說話的意思。一上一下對口唱,說一句、頂一句。后經(jīng)歷代藝人的不斷改進,也使它變得“溫柔”了許多。常用于敘事和煩惱。它是可以作為正板使用的。
“奪口”可以作為獨立的板式來進行。例如:
奪口板有大小之分。一般是:大奪口以四個樂句為一樂段。起、承、轉(zhuǎn)、合(請看譜例“王鈍夫人選段”和“前進路上選段”)
而小奪口就不那么嚴格了,它只是出現(xiàn)頭兩句,然后就轉(zhuǎn)板了?;蛘呤窃谶M行其他板式的情況下偶爾轉(zhuǎn)向奪口的頭兩句,然后再次轉(zhuǎn)向其他板式或再轉(zhuǎn)另一板式。每當轉(zhuǎn)向奪口板式時,都會給人一種新的感覺。或慢一倍,或快一倍的反差感,給人們以新鮮感。
3.“一鑼切”真正的名字是根據(jù)本唱腔的前頭過門而定的,它是一鑼、一镲而開始的。所以叫“一鑼才”經(jīng)過多年來在使用過程中,后因訛傳為“切”而得名。該板式可作為獨立板式。但是,有了再創(chuàng)板式之后,該板式就被“擠兌”為導板了。請看譜例:
道情戲以唱為主,其唱腔中板腔和曲牌兼而有之,演唱時男女唱腔都用真嗓,咬字清晰。唱二八或流水時有重疊句,而且有“哪呼嗨”、“哪嗨依”的襯詞,其曲調(diào)純厚樸實,唱詞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著名現(xiàn)代豫劇《朝陽溝》里拴寶唱的“那個前腿弓,那個后腿蹬,腳不要慌來手不要猛……”就是移植的道情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