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習紅
【摘 要】小學階段正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重要時期,也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開發(fā)學生智慧的啟蒙過程,可以說是影響學生個人長遠發(fā)展最為重要的一個時間段,因此也就突顯出了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育價值。但是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展很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所學的理論知識也逐漸與實際生活發(fā)生偏離。也就導致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難以提升,所以讓學生在體驗生活中掌握知識,提升個人思想道德素養(yǎng),從而提升品德與社會的整體教學效果,將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勢在必行。
【關鍵詞】小學生 品德與社會 課堂教學 生活化
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漸推進,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也開始更加注意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體驗,在教學內容中活經(jīng)驗,豐富知識視野,逐漸養(yǎng)成正確的行為方式,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掌握基本的明辨是非能力,進而讓學生能更早地適應社會發(fā)展和生活環(huán)境。通過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這門課程在生活中的實用價值,拉近學生與品德與社會教材之間的距離,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現(xiàn)階段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現(xiàn)狀
1.對學生生活經(jīng)驗不夠重視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很高的學科,并且與學生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積累的經(jīng)驗聯(lián)系緊密。因此對小學品德與社會進行生活化探索,可以在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并且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提升至更高的層次。而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小學品德與社會任課教師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時,依舊使用的是傳統(tǒng)的一講到底的教學模式。沒有重視學生個人的經(jīng)驗,導致整個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嚴重影響學生品德的養(yǎng)成。
2.實踐教學活動過于形式化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學習過程中,學生們通常采用模擬采訪或小品表演等方式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然而,這種沒有經(jīng)過深入挖掘的只停留在生活表象上的場景表演,不能讓學生理解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深層含義,導致課堂教學未能獲得理想的成果。
例如,在學習《我生活的社區(qū)》一文時,教師根據(jù)“你是否給鄰居添過麻煩?”“你的哪些行為影響到了鄰居?”等問題來進行教學,這些未經(jīng)過加工的生活縮影不能達到觸動學生心靈的目的。導致整個教學活動過于形式化,降低了生活化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1.充分結合實際生活
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認為,教育就是按照教科書照本宣科,不需要形式創(chuàng)新以及了解學生的思想觀點。然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課程亮點就是課程具有延伸性與生活性,因此,教師應該將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中,使學生可以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從學生的思想角度出發(fā)進行教學,進行能吸引學生興趣的課堂安排。
例如,在《學會和諧相處》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歷史小故事作為課程的開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然后讓學生通過與同學、家人的相處,感悟到和諧相處的重要性,找到與人與人之間正確的相處模式。
2.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
自主學習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人的發(fā)展水平?!笆澜缟蠜]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人亦如此。在教學中,讓學生敢于沖破教科書及教師講授的狹小范圍,鼓勵他們在教材基礎上大量閱讀有關課外知識進行補充、延伸。
例如,在講《從烽火臺到互聯(lián)網(wǎng)》內容時,讓學生利用圖書室的文獻資料,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資源庫內查詢,以對該節(jié)內容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有助于學生對學科學習的全新認識,即學習品德與社會不是“死記硬背”,而是一種生動的交流,甚至有學生稱為“很好玩,都不像讀書那么辛苦”,繼而產(chǎn)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識與大家交流的“資源共享”心態(tài)。通過這種情境中的體驗,學生感到品德與社會的學習樂趣。
再如,可以利用疑問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促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實踐教學中。學習《安全的生活》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對火災場景進行模擬訓練,以提高學生對安全知識的認識。首先創(chuàng)設著火情景,并由一名學生扮演家中的小主人,第一名學生則扮演大火。然后讓學生們討論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辦。整個討論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對課本內容場景的還原再現(xiàn),還應從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便學生能夠得到正確的解決辦法。整個課堂表演活動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重視情境細節(jié)問題的捕捉,觸動學生心靈,進而有助于促進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順利開展。
3.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
對于我國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往往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講臺上講,而學生則在課堂中記錄,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較為呆板和枯燥,難以激發(fā)出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更難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若想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達到生活化教學目的,從而進一步提升課堂的效率,必須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生的能動力和主動性充分激發(fā),敢想敢說,將自己的意見充分表達出來,這樣才能更好的對新知識有所理解。
4.完善教學考核制度
考試制度一直是受到普遍認可的評價制度,但是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很難根據(jù)單一的試卷問答就對學生的掌握情況做出評價的,對此,學??梢栽O立多種考核制度綜合運用。
例如,在進行《勤儉節(jié)約》一課的考查時,教師可以采取試卷測試、課堂辯論、自我認知三種方式結合的評測方式。然后根據(jù)課程內容設立勤儉節(jié)約的重要性、如何做到勤儉節(jié)約以及關于勤儉節(jié)約你的看法等問題,讓學生自主討論,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講解辯論,最后還可以讓學生說出在生活中哪些方面可以進行勤儉節(jié)約,然后對這些內容進行綜合評價,確定學生的理解程度。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品德與社會是小學生必須要熟練掌握的一門基礎學科,需要教師以合理的方式將其生活化,以提高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的理解程度,還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并且生活化的品德與社會,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準確的應用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使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整體教學水平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劉守全. 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生活化[J].生活教育,2016,16:16-17.
[2]孫英華.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方式分析[J].好家長,2016,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