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蘭
摘? ? 要:統(tǒng)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融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時代性于一體,但對于如何借助新教材改革之機,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許多教師也陷入了困境與迷茫。從“初心”“走心”“匠心”三個角度來探索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主流價值及學生主體生命的通達之道,既是實現(xiàn)“中學階段要活心”的時代要求,也是幫助教師走出當前困境的現(xiàn)實之需。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活心;初心;走心;匠心
現(xiàn)任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曾言道:“小學要開心,到了中學階段要活心,到了大學、研究生階段要靜心?!盵1]這不僅道出了教學改革的方向,也勾畫了我國教育事業(yè)育人育才的階段性發(fā)展軌跡。其中,“中學階段要活心”,個人理解就是讓學生通過接受教育,不斷認識世界,認清自我,從而慢慢喚醒自己、釋放自己,是一種自我覺醒、生命覺醒和使命覺醒的靈魂生長過程。但放眼望去,現(xiàn)今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考試機制下,“劃書圈詞”“死記硬背”“海量做題”的“壓榨”式課堂隨處可見,怎能談得上“活心”?筆者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改實踐者,一直在不斷地反思和探尋,以覓得一劑真正有效的“活心丸”,既成全學生,也成全自己。
一、不忘初心:涂亮“立德樹人”底色
如何去除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功利浮躁之氣,彌合“教”“學”割裂、“知”“行”脫節(jié)現(xiàn)象?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席話一語中的,切中時弊,點醒“局中人”,他說:“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盵2]誠然,多年的教育行走,我們是否已背離教學的“初心”而漸行漸遠或逆向而行?筆者覺得,這是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深思的課題。
1.樹人樹其性
自“思想品德”變身為“道德與法治”之后,國家教育部至今暫未頒布新的課程標準,這就意味著,本輪課程名稱的變更,并不會帶來其課程性質(zhì)與基本理念的根本性變革。根據(jù)《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描述,“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是課程的核心”。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道德與法治首先應是一門德育課程的基本性質(zhì)定位,本課程重在塑造人性,引領學生從“未完成的人”走向“健全的人”,促使學生良好人性內(nèi)生及外化。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學應摒棄過于功利化的價值偏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重塑理性的教育觀,還原其旨在“樹人”“成人”的原始價值和意義。換言之,要判斷道德與法治教學成功與否,就看它到底是拓展了還是縮減了受教育者人性向善的可能性。與廣闊的人性尺度相比,獲得一時的“分數(shù)”“升學率”數(shù)字指標顯得何其可憐!
2.立德愛為根
從課程沿革的軌跡來看,雖然初中德育課程的名稱一再改變,但其課程性質(zhì)及課程設置的根本價值是一脈相承的,可以說是初心不改、本性不移。這份“初心”要求每一位德育課程教師在堅守課程性質(zhì)原有定位的基礎上,對道德與法治教學這一德育工作主陣地再度思考:“我們當初為何出發(fā)?我們將走向何方?我們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我們該怎樣培養(yǎng)人?”而我黨根據(jù)新形勢提出的教育之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正是對當下貫徹落實“不忘教育初心”的最好回應。它不僅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立足之本,更是未來人才愛國報國之根。那么,要以什么來“立德”?在筆者看來,要用“愛”。沒有“愛”,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誠如我國著名教育家夏丏尊的精辟論述:“教育的水是什么?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愛,就成了無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唯有愛,才能幫助學生從小打上“愛國”底色,植入“善”的基因,道德與法治教學才會彰顯人性的溫度。故而,我們應該用“愛”來做好“立德樹人”這篇大文章。
3.正人先正己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生是一個個鮮活且有思想的人,他們對教師不僅聽其言,更觀其行,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刻印在學生的心上。正所謂“親其師,則信其道;信其道,則循其步”。所以,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我們教師就首先要使自己成為這樣的人。雖說《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面世帶給我們諸多的困惑和挑戰(zhàn),但只要我們勤于反思,強化自身的專業(yè)修煉,不斷優(yōu)化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謀劃好教學的應對之術,相信新教材的出爐對我們而言,不僅是一片耕耘的園地,也是一次成長的機遇??傊?,無論是“樹人”還是“立德”,正人必先正己,應成為我們所有教師的共識。在新時代道德與法治教改路上,愿我們都能不忘初心,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成為“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3]!
二、沁潤走心:提振“學思踐悟”自信
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新事物,在起步之初難免遭遇“曲高和寡”的困境,所以,“不忘初心,涂亮立德樹人底色”的“站位”,就顯得愈加珍貴、愈加重要。它是我們課改道路上一路向前、找到通向“彼岸”路徑與策略的“指示牌”,是我們保持本色的“鏡面”和“坐標”。然而,做到不忘初心的關鍵就在于“走心”,撥動學生的心弦,提振“學思踐悟”的自信。唯有如此,道德與法治教學才會“聚人氣”“接地氣”“長靈氣”。
1.扭住體驗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真正在場——“聚人氣”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材知識是道德情懷和法治素養(yǎng)形成的重要載體,離開文本空談道德與法治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但學生作為社會人,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把自己裹上“保護膜”,阻滯教材知識進駐其心靈與之發(fā)生“化學反應”,而教育部統(tǒng)編教材注重的就是學生的自我體驗。所以,教學要“走心”,就必須借助“體驗”打破這道屏障。因為“學生幾乎是伴隨著自身獨特的生活體驗而成長的。生活因體驗而豐富,思想因體驗而深刻澄明,心靈因體驗而善良,生命因體驗的潤澤而亮麗”[4]。只有扭住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才能讓學生真正“在場”。例如,執(zhí)教七年級下冊“法律為我們護航”一課,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校保護”,筆者在課前讓學生組隊“探秘”校園——尋找學校為保護我們健康成長具體采取了哪些措施,然后根據(jù)學生在課上交流的“探秘所得”,順勢告知他們學校開展此類活動背后的開支及不易。這樣的真實體驗既增進了教學內(nèi)容的說服力和親近感,又增強了課堂的吸引力和真實感,為學生積極有序地參與制度化學校生活奠定了認同的基礎。
2.聚集生活源頭,讓課堂淡然歸真——“接地氣”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的變化便是教育的變化。生活與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與被摩擦者都起了變化,便都受了教育” [5]。“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可見,“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就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源頭活水,生活與教育本就是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故而,道德與法治教學要“走心”,勢必要聚集生活源頭,用“生活邏輯”去激活“教材邏輯”。例如在引導學生學會自我保護時,筆者組織學生現(xiàn)場模擬“防震應急疏散演練”:全過程用時一分半鐘。主要演練兩大流程,一是緊急避震,二是緊急疏散。當?shù)谝淮尉瘓箜懫饡r,班長和政治科代表迅速組織其他同學躲避,并帶領同學們按照躲避姿勢保護好自己。當?shù)诙翁崾疽繇懫饡r,其他班干部按照撤離的順序和路線,指揮和帶領全班同學快速、有序地從班級里撤退到操場,并蹲下、護住頭部。這樣“接地氣”的生活教學,實實在在,縮短了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無疑,不論是道德教育還是法治滲透,都是基于學生現(xiàn)有生活下的道德感通和法治警醒。
3.激發(fā)思維活力,讓生命絢麗綻放——“長靈氣”
偉大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寫道:“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比~瀾教授也提及:“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學思考的原點。在一定意義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zhì)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xiàn)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yè)?!睆闹锌梢姡墙逃钠瘘c,亦是其歸宿。每一個涌動活力的生命體都有綻放的權利和資本,我們決不能讓它們無聲無息,被埋沒、被延遲。那么,何以讓生命絢麗綻放呢?就要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思維活,則課堂活;思維靈性舒展,則課堂靈性舒展。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筆者多次嘗試設計“如果夢想不可能實現(xiàn),我們還要不要有夢想”“因為趕考路上救人而錯過了考試時間,是否給予補考的機會”等道德兩難事例,“人為”地引起學生之間的意見分歧和失衡,從而啟發(fā)他們在辯論中碰撞思維,“苦苦思考”“敢說真話”,完善其思維結構,教學效果異常地好。
三、雕琢匠心:補齊“核心素養(yǎng)”短板
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出臺,是教育界翹首以盼的大事,也是對教育轉(zhuǎn)向核心素養(yǎng)時代發(fā)展的積極回應,必將極大地推動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及發(fā)展,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落地生根。但面對“高大上”的核心素養(yǎng),不少身處一線的同行茫然無措,似乎有“被屏蔽”之感,有的甚至口口聲聲“聽都沒有聽過”。為何會出現(xiàn)這一窘境?如何補齊這一短板?這都值得我們深思。
1.精鑄細節(jié),走向深度教學與品質(zhì)教學
要破解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學淺層化、表面化的困局,需要我們教師主動探索教育品質(zhì)和情智深度相融合的“深度教學”和“品質(zhì)教學”。富有深度和品質(zhì)的教學如歲月沉淀的精華,即便經(jīng)歷多少風吹雨打,依然掩蓋不住“核心素養(yǎng)”生長的光芒。這些“精華”往往蘊含在每一個精彩的課堂細節(jié)之中,折射著執(zhí)教者的教學觀和學生觀。在筆者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之日,就有意地佩戴起了黨徽,正巧與授課“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是同一天。一進教室,學生就留意到了這個“刻意”的細節(jié),并發(fā)問此舉何意?筆者告之佩戴黨徽是全體黨員應遵守的規(guī)則,對于“為什么未見其他人佩戴”,筆者就引導他們“維護規(guī)則需要他律,但更需要自律”,還問道“你們也想佩戴起這枚鮮艷的黨徽嗎?”學生們響亮有力的肯定回答,讓筆者深刻地感悟到:精鑄教學細節(jié),并將之轉(zhuǎn)化為教學實踐的一種行為自覺,是應對“核心素養(yǎng)時代”到來的有效途徑。隨后,筆者再度追問:“要像老師一樣光榮地佩戴黨徽,我們現(xiàn)在還要做些什么?”在層層深入的教學互動中,匠心精鑄細節(jié)就像“剝春筍”,每“剝”一層,就有一段“鮮活”和“清新”呈現(xiàn)出來。
2.精設情境,平衡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
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一方面,學科邏輯的提升需要生活邏輯的支撐;另一方面,生活邏輯的提升又離不開學科邏輯的滋養(yǎng),二者統(tǒng)一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從教學對學生發(fā)展的意義來看,理論知識終將被遺忘與更新,唯有在學習過程中所生長的核心素養(yǎng),才是伴隨學生終身的財富。為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我們應考慮如何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來內(nèi)化教材知識,在“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之間找到平衡,讓學生在平衡中,經(jīng)歷一個“從生活到知識再到生活”的螺旋式的上升過程,從而掌握如何運用學科知識為今后的幸福生活開路。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網(wǎng)上交友新時空”一課中,結合教材知識,筆者以“一位中學生的微信朋友圈”為主情境,呈現(xiàn)了多個不同類別微信好友的聊天范本及案例,引導學生了解網(wǎng)絡交友的復雜性,提示他們在網(wǎng)上和陌生人交往要慎重對待,提高防范意識,并且學會向老師和家長求助。這樣既讓學生走出了教材,走進了生活,又將教材邏輯與生活邏輯緊密相連。
3.精準發(fā)力,引領責任擔當與文化擔當
行走教學一線多年,發(fā)現(xiàn)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普遍存在以下“畸狀”:在高分面前,學生都希望能夠“與之有染”,但在責任面前,卻大多巴不得自己“與之無關”。如果不對此加以重視,“小病”就會延誤成“大病”。所以,對于核心素養(yǎng)最重要一環(huán)——“責任擔當”,我們應該堅持“靶向意識”,瞄準其精準發(fā)力。而引領責任擔當首先要引領文化擔當。新的統(tǒng)編教材選用的經(jīng)典案例、歷史典故、詩詞書畫、名言美文等,都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素高度契合教材內(nèi)容,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更是對學生進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增強其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shù)慕^佳著力點。借著新教材的改革與舉國重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春風,筆者大膽嘗試將“吟誦經(jīng)典”“踐行經(jīng)典”“弘揚經(jīng)典”等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成為筆者學校“藝文相融”蘇州市課程基地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準發(fā)力,引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責任擔當與文化擔當,訴盡了匠心的真諦。
道德與法治教學如何改革才能達到“活心”?通過以上的探尋,我們似乎有了“燈火闌珊處”的體悟——“不忘初心”“沁潤走心”“雕琢匠心”。從“思想品德”過渡至“道德與法治”實現(xiàn)此“三心”,定是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更是一個充滿希望、大有作為的過程。雖知行難,但還要行,謹以此文尋找一群“尺碼相同”的人,在道德與法治的教改路上,并肩向前!
參考文獻:
[1]中評社報道組.十九大代表答教學改革三個階段講三“心”[DB/OL]. (2017-10-22)[2018-11-4].http://www.crntt.com/doc/1048/5/2/9/104852909.html?coluid=93&kindid=17211&docid=104852909.
[2]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 (2013-12-16)[2018-11-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6/c_118723453_2.htm.
[3]王定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開啟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新征程[J].人民教育,2017(24):20-22.
[4]陳光全.從體驗學習反思十年初中德育課程改革[J].中小學德育,2011(3):38-41.
[5]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主編.陶行知全集(第3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