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建軍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應該具有整體性,開放性、創(chuàng)造性、不確定性。。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xiàn)這種教學理念?
一、“樂學”“會學”和“學通”三者的關系
“樂學”是“會學”的前提條件,而“會學”又是“學會”最終“學通”的保障,“學通”是“樂學”的必然結果,當然也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那如何讓學生樂學呢?首先就是興趣的培養(yǎng)。
二、注重興趣教學是“樂學”的主渠道
興趣是一種內(nèi)驅(qū)力,它可以使學生保持一種經(jīng)久不衰的熱情,從而轉(zhuǎn)化為直接的學習動機。對于興趣教學,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綜合運用。
㈠ 把握學生原始的興趣源
學生每一科成績的好壞,關鍵在于是否對該科有興趣。對該科的興趣則主要源于該科的任課教師,即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興趣則可引發(fā)其對該科有興趣。這種興趣是原始的,是使其“樂學”的一個必要條件,不可忽視。教師要給學生多方面的關心,施以更多的愛,讓學生認為你是他們的偶像。首先,教師的知識要淵博,語言要精煉具有幽默感,邏輯性強,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讓他們感到很舒服,樂于接受。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每一次的提問要準確,不拖泥帶水。所舉的例子盡可能來源于他們的生活空間,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化。再次,教師的教學方法要有藝術性,使他們感受到聽你的課是一種藝術享受,而不是壓得他們連喘氣的機會都沒有。最后一節(jié)課下來,讓他們體會到,他們是學習的主人,不是被動的奴隸,真正體現(xiàn)出他們的主體作用。
㈡ 現(xiàn)代教學技術的運用,是興趣教學的催化劑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開展,現(xiàn)代教學技術也應用的越來越廣泛。電化教學改變了一支粉筆一張嘴的舊教學模式,對興趣教學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教授《橢圓及其標準方程》時,將幻燈片、幾何畫板和flash動畫有機結合起來,變靜為動、靜動結合,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形象化、靜止問題運動化。延長了注意時間,認識了知識發(fā)展過程,加強了記憶,很好地激發(fā)了興趣。電教的恰當使用,開發(fā)了學生的智力,為興趣的發(fā)展提供了催化劑。
㈢ 注意多維信息的合理運用,是興趣教學的興奮劑
課堂教學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一雙邊信息交流構成的,注意多維信息的運用是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可以說立體式教學。這些知識信息不單來源于教師,更應注重學生之間的信息流通,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只是從教師那兒學得,而更多是來源于自己和其他同學,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都有展示的機會,都有被評析和評析別人的機會,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去探討、去分析,使他們興奮起來。
三、注意學法教學,是“會學”與“學通”的重要手段
學法教學應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使學生先達到“會學”,其次是使學生再達到“會想”即“學通”。學法教學中,除了教師引導,還應達到以下兩個方面。
㈠ 注意系統(tǒng)的歸化是基本保證
學生要達到“會學”與“會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它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
第一步:觀摩階段——會學的基礎。
教師每節(jié)課都要堅持強調(diào)“同學們注意思考教師的分析思路。”如對新知識剖析時,要注意我是從哪幾方面分析的?講解例題時要注意我是如何分析的?講完例題或習題后要注意我都做了些什么?讓學生多觀察、多體會、多反思。
第二步:導學階段——“會學”的關鍵
就是將前面學生的自己觀摩、體會轉(zhuǎn)變?yōu)榻處煹囊龑?。對剖析知識、講解例題,以問題形式出現(xiàn),由學生回答,教師隨時點評,使學生清楚前面提出的幾點注意是什么,使用方法逐漸明朗化。
此階段設計目的是:體現(xiàn)出教師的導演作用,使學生以演員的身份具體實施(即學生的主體作用),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也滲透了“樂學”思想。
㈡ 注意題后反思是“會學”與“學通”的主渠道
題后反思是指學生在學完新知識、聽完例題、做完一道習題后,而進行各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使之把與該問題有關的內(nèi)容盡可能全地總結出來。如從思想到方法,從局部到整體,從片面到全局,從特殊到一般等規(guī)律進行探索總結,從而替代題海戰(zhàn)術,事半功倍。
1.新知后反思
對于每一新的知識的出現(xiàn)都應多問幾個為什么?使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內(nèi)容,形成一種思維定勢,接觸每一新問題都要這樣想。如在《橢圓及其標準方程》一課中,我提出了幾個問題: a.什么是橢圓? b.它的圖形是什么樣的?c.它滿足什么條件?d.標準方程如何求解?有幾種形式?e.對例題而言,條件是什么?結論是什么?有幾種方法解決? f.該知識隱含了什么思想和方法?等等
其中a至d是“會學”過程,e至f是“會想”即“學通”過程。這樣不但學生掌握了知識,而且知道了如何學,由淺入深去探討,培養(yǎng)了思維的變通性.
2.例(習)題后的反思
解答完例題后,考慮:a該題材考查了哪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b.所得到的解題方法是怎樣分析得到的?為何如此分析?有無規(guī)律可循?c.解決該題的關鍵是什么?d.該題主要考察了哪些思想和方法?e.該題還有無其他解法?試比較這些方法的優(yōu)勢。f.該題有無等價說法?你能找出多少?g.若條件不變,最終可得到些什么結論?若將該題的條件加強或減弱,結論有何變化?h.若將條件結論互換又可否?i.通過做這些題后你最終可得出哪些規(guī)律性結論?可否推廣到一般的問題,與以前所學過的哪些類同?
四、注意課后反思是“學通”的輔助源
課后反思有利于提高思維能力,把握知識結構。一般有以下幾方面內(nèi)容需要反思:基礎知識,能解決的問題,基本題型,涉及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與前面知識的聯(lián)系,與哪些學科相關,該知識點可有哪些實際背景等。使學生對知識能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類比、聯(lián)想等能力。
課后反思可有不同的形式,如寫課后小結、寫數(shù)學日記、寫數(shù)學周記等,這些都是落實在書面上的做法,不論使用哪一種方法,要求學生必須養(yǎng)成一種習慣,要持之以恒,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進而使“學通”成為現(xiàn)實。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我們要不斷追求卓越,加強學法教學,不斷提高學習效益,與學生共同成長和發(fā)展,共同體驗成功的喜悅和體現(xiàn)自身的生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