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蕓
說到作文,“老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
一、“尋找病根”
我校地處偏遠,貧困,全校共300多名學生全部來自農村,70%是留守兒童,在我縣農村小學中具代表性。我在我校中、高年級八個班中共抽取了四個班80人進行習作情況問卷調查,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
(一)寫作缺乏動機
興趣是促進學生寫作的動力源泉,是學生樂于寫作的最好的催化劑。只有讓學生積極了,主動了,樂寫了,那么寫作也就不再成為他們的一種負擔,而是一種習慣,一種挑戰(zhàn)了。
(二)寫作素材不足
農村小學生受多種因素的限制,知識容量匱乏,視野狹窄。學生的生活除了校園就是家里,接觸社會的機會和條件不多。農村小學的校園生活本來就比較單調,學校里開展的活動不多,除了書本上學的知識,學生的課外讀物少之又少。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足夠的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和體驗,最終導致寫作能力的萎縮,寫作時“無話可寫”或“有話寫不出”。
(三)教師指導不得力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指導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作文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影響著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農村小學教師的見聞、信息相對匱乏、閉塞,接受新知識、理論的途徑有限,對課改的方向不夠明確,對新課程改革的一些理念的領會不夠深刻。對新課程背景下作文的改革理念,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fā)展更是一知半解。教師不能用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制約了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
二、“對癥下藥”
(一)激發(fā)興趣,樂于表達
激發(fā)興趣是小學作文教學的永恒主題。如同嬰兒牙牙學語,最需要的不是母親“語法”的講解,而是母親心領神會地去鼓勵和表揚一樣,在小學這一學生作文起步的階段,教師首先要做的應該是象德國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說的“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以實現(xiàn)《語文課程標準》中所強調的讓小學生“易于動筆”“樂于書面表達”,對作文“有興趣”的目的。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習作的興趣呢?
1.作文源自于生活,因生活而絢麗多彩
教師不要把學生限制在單一的讀書學習上,應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向生活靠攏,融入生活,多參加各種活動,體驗生活中的各種情感,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明白作文就是應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為真情而寫,為興趣而寫,為交際而寫,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而寫。作文有其實用性和目的性,當這種趨向性需要宣泄和表達的時候,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表達的欲望——“興趣”。
2.學生作文的動力和快樂建立在老師的贊賞之上
同樣一篇學生作文,用挑剔的目光放大它的不足之處與用賞識的目光去挖掘它的閃光點,留給學生的感受和產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往往讓學生越寫越沒意思,看到的總是自己的缺點,而后者卻讓學生作文的興趣越來越濃,哪怕他的作文并沒有什么進步。有時教師一點點賞識的言語,有可能改變一個學生的一生。
(二)宣泄情感,抒寫靈魂
一篇文章沒有感情,沒有想要表達的東西,那只是一堆“斷壁殘垣”。當文字被賦予了靈魂,被注入了思想,才稱其為文章。作為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在批改學生作文的時候,總是覺得學生作文空洞無物,就因為學生的作文沒有想表達的東西。當學生為寫作而寫作,把寫作當成應付老師的任務時,也就更談不了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寫出有感情的作文了。所以,我們要給學生一個宣泄的窗口,讓他們用文字來詮釋“思想”。
一篇文章只能表達一個中心思想,從頭到尾只能圍繞這個“中心思想”來寫。寫作文不但要明白寫些什么,而且要明白為什么寫,作文不只是記人記事,而要通過記人記事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這樣的文章才能與讀者產生共鳴。
比如,一篇寫人的文章。要求學生在審題的時候,首先要知道,你準備干什么,想表達什么,想告訴我們他是個好人還是壞人。好人,好在哪里,壞人,壞在哪里。拾金不昧的好人,那你選的材料都應該是他如何的拾金不昧,具體事例是什么?你總不能想表達他“拾金不昧”,卻選個“英勇救人”的事情來。知道了自己想干什么,想表達什么,才好動手動腦不是?只有這樣才有東西可寫。
(三)廣泛閱讀,學會借鑒
自古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如果沒有借鑒也就沒有今天的成就。借鑒是一種學習,一種再加工,是學以己用。其實,當有一天能把“別人的東西”經過腦袋加工成“自己的東西”何嘗不是一種能力?
1.閱讀的文章多了,寫作水平自然水漲船高
幾百上千年前的古人已經知道了讀書的好處,許多故事都流傳至今??鬃幽堋绊f編三絕”,而成“魯史《春秋》”;宋濂博覽群書,才成清初大學問家;冰心、老舍等知名作家哪一個不是破了萬卷書,才下筆如有神的呢?可見,讀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p>
2.閱讀要有針對性
現(xiàn)在市面上的書越來越多,有精品也有糟粕,所以我們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沒有那樣多的時間把全世界所有的書都讀完,所以我們讀書時一定要有選擇性、有針對性,針對自己的年齡段去選擇,這樣才可以更全面地汲取精神食糧來提高我們的知識面。
3.借鑒要有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我們不能一味地生搬硬套,不能嫁接得不倫不類。我們借鑒的應該是好詞佳句,應該是寫法,應該是別人文章架構的合理性。懂得把別人文章中好的一面,用在自己作文上,變成自己的東西。
總之,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教學中的精華,同時應該以新課標的先進理念作指導,積極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走出一條更有助于提高農村小學生作文水平的訓練方法?!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奮斗在語文教學第一線的我,還將繼續(xù)在作文教學的這條道路上上下求索,尋找一條適合于校情學情的方式方法來用于教學實踐,在“循規(guī)”中不忘“尋變”。
課題編號:MJG17079
課題名稱:《讓農村小學生作文“走向生活”的教學策略研究》
立項時間: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