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麗娜
從事教育的幾年來,發(fā)現周邊部分教師們教學方法一直受“講解—接受”這個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其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根深蒂固,這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過分強調學生的接受和掌握,從而忽視了學生的發(fā)現和探究價值。由此,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往往會導致了對學生認識過程的極端處理,從而極大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進步和未來發(fā)展。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滲透和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獨立性和自主性,而不是學生由教師牽著行走。在每個學校里,都有不少的學生學習非??坦?,甚至于顯得忙忙碌碌,但到最后,學習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學習不得法。而一個學生如果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卻能夠終身受益,因為一個人在校園里求知的時間畢竟短暫,大量的知識還得靠走上社會以后通過自學來獲取。所以,有人在這個意義的基礎上提出“今后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指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的人”。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學的關注點在知識,教學的目標是把知識學會,強調的是認知結果。就是這樣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深深陷入死記硬背、題海戰(zhàn)術的機械學習的泥潭中,從而日漸走向厭學。那么,在新課改之中,把思維可視化技術和思維型課堂的教學理念整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能力訓練為主線”。這一模式的改變,最根本的是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看似順序上的不同,實則天壤之別,這是由客體到主體的轉變。但是,若教學中單一的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是行不通的,因為中小學生的心理、思維等各方面都未成熟,離開教師的主導便不再是教學,而是亂學無度。所以,教師要從“教知識”的低層面教學上升到“給方法—練能力—育人格”的高層面教學。
而實踐活動是認識的源泉,又是思維發(fā)展的基礎,是學生學習知識的獲取、學習技能的培養(yǎng)、學習素質的提高的有效途徑。在這個意義的基礎上,學生的學習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為生長點的,學習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互為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學習不是一種封閉在書本上和禁錮在屋子里機械識記的過程,它是與生活、與實踐有著相同外延的,是“合一”的。只有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中發(fā)掘學習資源,學習才是生動得、鮮活的、真實的;只有在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中展開學習過程,學習才是完整的、詳盡的、美妙的;只有在絢麗多姿的社會實踐中體驗學習,學習才是最親近的、深刻的、詩意的;只有在變化多端的社會實踐中評價學習成果,學習才是高效的、智慧的、靈動的。所以說,我們的教學方式是以實踐活動為基礎的。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所謂教育,是忘卻了在校學得的全部內容之后所剩下的本領。我們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接受教育,而掌握各種相關的知識。但是教育留給我們最有用的東西不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影響之下,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特性品質和未來發(fā)展的能力。
作為一名基層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更加要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實踐的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讓學生的思想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從而讓學生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