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富
雖然新課程改革實施了近二十年,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無法在教學中得到真正的落實。究其原因,英語教學中忽視了英語作為語言的事實,依然偏重于語法的教學,依然偏重于知識的講授?!靶畔⒉睢崩碚摵茉缇捅灰氲浇虒W中,以此為基礎出現(xiàn)了交際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際教學法(community language teaching),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等教學方法?!靶畔⒉睢崩碚摰膶嵸|是什么?在藏區(qū)到底該怎樣實施具有“信息差”的英語教學?本文將就以上問題展開探討。
一、“信息差”理論切合英語作為交流工具的事實
從信息論角度來看,語言本身就是信息。人與人之間交流思想的過程實質上是雙方傳遞信息的過程。雙方傳遞信息時要有一定差距,即這個信息只有一方知道,另一方是不知道的,通過交流達到互通信息。這種傳遞信息過程中的差異就叫做信息差(information gap)。如果沒有這種信息差,那么信息的接收、處理和傳遞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變得毫無意義。在教學中,教師的主宰地位并未改變,“領讀單詞-翻譯課文-講解語法-評做習題”的模式也常見,整個過程中很少出現(xiàn)“信息差”,師生間的交流呈現(xiàn)單向、單一的特點,無法體現(xiàn)語言習得的規(guī)律。
二、“信息差”理論適應任務型教學的要求
在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課堂教學應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播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發(fā)展探究知識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英語課程標準中將更新教學觀念,優(yōu)化教育教學方式提到了一定高度。英語課程標準提出了任務型教學法,同時對教學任務的設計提出了具體要求。要求所設計的任務必須具有真實意義,必須涉及信息的接收、處理和傳遞等過程。任務型教學突出了語言的交際性,加大了語言的輸入與輸出,強調(diào)了語言的真實使用和學習者的內(nèi)在動機。任務型教學中的交際性又主要體現(xiàn)在交際過程中的信息差。因此,要真正實施任務型教學法,教師必須做出具有大量“信息差”的教學設計。
三、藏區(qū)英語教學中實施“信息差”教學探索
目前,很多研究者注意到擴大信息差給英語教學帶來的變革,因而努力探索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擴大信息差。但藏區(qū)英語教學的實際要求我們必須辯證地應用“信息差”教學。
(一)擴大“信息差”,推進英語教學
1.改變學生學習模式,強調(diào)預習與設疑
我區(qū)大部分學生家庭中文化水平不高,父母無法給予孩子學生學習上有力的指導。因此,學生回到家后的主動學習普遍不夠。英語教學中,要求學生課前閱讀課文,養(yǎng)成預習的好習慣。學生在預習時要勾畫出自己不會讀單詞、短語,課文預習主要以教材中每篇課文后的習題為主導,從課文中找到答案,并表明具體位置。上課時,教師要及時檢查學生預習效果。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快速交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教師也可以有針對性設計預習題目,形式多樣,檢測目的也要多向。這一點可以借鑒“導學案”教學法。
2.課堂教學中,提問時要注意信息的補益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如何利用“信息差”來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益呢?首先,課堂提問必須要“有問而問”。不能只提僅用Yes和No回答的問題,多用“What”“How”等特殊疑問句形式,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其次,要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比如七年級下Unit7 Lesson 38 Stay Healthy 教學時,教師提出How to stay healthy? What should we do? What shouldnt we do? Why? Do you often sleep late? How often do you …?等問題,讓學生說說他們的真實生活。學生之間也能進行真正的交流。教師要引導學生之間相互發(fā)問,這樣的交流才是有效的,也體現(xiàn)出英語作為語言的交流功能。
(二)縮小“信息差”,適應藏區(qū)特點
1.簡化句子結構,縮小“信息差”
比如,我們在講句子結構的時候,總覺得學生對于主語和謂語沒有概念,導致寫不出一句正確的、完整的句子,而在講句型轉換的時候,學生也感到很大的困難?因為藏語的句子結構與英語或漢語的句子結構是不一樣的。英語或漢語中,句子的主語通常位于句子的最前面。而在藏語中,句子有時候沒有主語,謂語通常位于句子的最后。所以,學生在聽到或看到英語句子后,在理解句子的意思時總會不斷地轉換句子的結構。如果改變這種由于句式結構帶來的信息差呢?一是精講句子結構,二是要引導學生注意句子的主語和謂語,簡化為“某人或某物做什么/怎么樣”。
易任榮主編的《初中英語語法七天會》中,也把精講英語句子結構作為英語語法學習的首要和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并將它作為英語語法板塊學習這種教學模式的基礎。
2.注重名詞解釋,縮小“信息差”
由于家庭環(huán)境和歷史沿革,藏區(qū)很多表達與內(nèi)地漢語地區(qū)表達有較大差異。比如,藏語“阿佳”可以指很多年齡段的女性,而漢語中“阿姨”則主要年齡比自己大且與自己母親年齡相仿的任何女性。英語中aunt 與漢語中“阿姨”的意思也有差異,范圍更大,包括漢語中的“姑姑”“嬸嬸”“阿姨”等。另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的名詞不斷出現(xiàn),藏語中直接音譯收入,學生在理解時會遇到很多困難,尤其是漢語水平較低的學生。教師要加大名詞解釋,幫助學生盡快理解并內(nèi)化。
3.改變信息呈現(xiàn)方式,縮小“信息差”
由于英語語言的直接介入,許多藏族學生在意義理解上困難很大。長此以往,比然失去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教師可以改變信息呈現(xiàn)方式,借助于簡筆畫,電子白板課件,自制教學卡等方式,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呈現(xiàn)信息,學生也會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小結
三語地區(qū)英語教學困難很多,教學改變是最直接有效途徑。教學中準確理解“信息差”概念,教師要注重課前和課中的信息差呈現(xiàn)方式,最終提高英語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