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敏
新課標背景下,識字教學教什么?怎么教?識字教學究竟是為誰教?這應該成為我們首先追問的“源問題”。
1.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基本字表300字)
2.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學生利用課外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jié)合。
3.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4.寫字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5.漢語拼音教學盡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jié)合。
1.為什么整個義務段甚至更長時間都要重視識字寫字?我認為識字是閱讀、寫作、交流、提取信息、篩選信息、終身學習的必要條件,寫字是寫作表達、書面交際、感受中漢字文化精髓的必要方式。
2.為什么要逐步發(fā)展識字寫字能力?逐步發(fā)展的梯級建設該如何把握?這種能力包括哪些方面?我認為,循序漸進、保護興趣、低年級多認少寫、中高年級寫多認少,識字能力應該是見到生字就知道用什么方法——應用拼音(拼讀)、查字典詞典自學漢字,解決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義、和鞏固記憶等問題,并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再現(xiàn)、運用。
3.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有哪些?兒童生活經(jīng)驗中哪些與識字有關(guān)聯(lián)?怎樣的境界才是主動識字、識用結(jié)合?
4.為什么要創(chuàng)設情景?怎樣的情景才對提高識字教學效率有幫助?
一覽觀之,我認為每一變化都與識字教學分不開!語文素養(yǎng)、大量閱讀、自由表達、文化熏陶與傳承,無一不從識字教學開始!
1.《崔巒理事長在全國第九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開幕式上的講話》中講:“識字教學要教給方法,培養(yǎng)識字能力,以及在生活中主動識字的習慣。要大力加強寫字的指導與練習,中國人一定要寫好中國字。各年級要狠抓寫字姿勢和寫字習慣的培養(yǎng),直到習慣成自然。識字、寫字、學詞是貫徹整個小學階段最基本重要的任務,一定要夯實這一語文學習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p>
2.1999年,臺灣第一波課改,正遇到「統(tǒng)整課程」從美國引進臺灣大力推行;課改將語文領(lǐng)域分化為三:國語、鄉(xiāng)土語言、英語.因此,真正國語教學時數(shù)幾乎減半;課改以來,臺灣的新興議題從四個、六個發(fā)展到目前的九個,而且持續(xù)增加中。而新興議題最容易、最常跟語文領(lǐng)域結(jié)合發(fā)展與實施,臺灣舉辦的教案甄選比賽傾向鼓勵多元、活潑、創(chuàng)意、統(tǒng)整、與議題結(jié)合、與他領(lǐng)域統(tǒng)整。綜上所述,內(nèi)地教師會看到“臺灣的語文課堂:活動化、外延化、自主化、繽紛化……語文經(jīng)常只教到議題與內(nèi)容,語文味稀薄,語文意識淡薄……甚至經(jīng)常沒有在上語文,甚而不自知。”(王崧舟,2009)。但是,我們內(nèi)地有很多地方正在實踐的“群文閱讀”正是源于臺灣。因為群文閱讀倡導的路線是海量閱讀、思維統(tǒng)整,與我們的教學追求完全一致。那么,要能群文閱讀,基礎是什么?大量識字!
3.香港知名人士、語言學家安子介先生說:“漢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漢字已不僅僅是用來交際的工具,它已和民族的文化融為一體,既是工具,又是文化的載體,同時,漢字教學對學生思維訓練具有重要作用。
4.東北大學姜波在自己的碩士學士論文《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探究》中指出,就“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在識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和習慣,是學生具有較強的識字能力,對學生的終身學習是一筆財富。
5.賈志敏先生說“語文課老師就要教會孩子讀書、寫字、說話和寫話,這是命根;整天做題目,整天不讀書,能學好語文?”
6.大量識字低幼始。機械式的記憶能力以零至三歲之間為最強,過了三歲便逐漸減退。照此法則,應讓一年級學生基至更少一些幼兒盡可能習得更多的漢字,這樣,隨著年齡的增加,識字量減少就不會使記憶負擔過重。
1.識字教學的課堂理當是“草豐水滿”、“有血有肉”的風景建筑,忌單一、呆板、枯燥、乏味。識字教學應該為學生終身想學、終身能學、終身樂學、終身善學奠定堅實的第一步。過程中激發(fā)興趣、積累方法、形成習慣,為廣泛的提取信息、科學的處理信息、創(chuàng)造性運用信息、獨立形成新信息開路引航。
2.識字是第一學段教學的重點,也是整個義務學階段的重點,尤其面對電腦沖擊等現(xiàn)實問題。再如,高考作文一個錯別字扣1分,也即在強調(diào)正確識寫漢字的重要性。
3.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前提和保障。
4.識字是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瓶頸”。
(1)主體工程:課堂;附屬工程:課外。大體框架應該是:從語用訓練 目標的角度出發(fā),首先引導學生悟“識字之道”,得“識字之法”,一方面豐富學生的識字知識儲備,一方面引領(lǐng)學生在課內(nèi)外進行遷移運用,進而形成能力有效實現(xiàn)“一課一得”。
(2)基礎工程:多種方法結(jié)合,帶領(lǐng)學生識寫一定數(shù)量的漢字;外裝工程:注重思維訓練(啟思)、科學激發(fā)興趣(激趣)、強化訓練技能(練能)、情感文化熏陶(蒙養(yǎng))。也即說,教學中教學元素是多元的,但分清輕重,著力識寫才是根本,其它各要素為的都是“有效識字”。工程建設中,教師是設計師,設計時必須有高屋建瓴的智慧,隨時想到如何施展自己“四兩撥千斤”的技巧;學生即是工程師,過程中,應該弱化教師的灌輸、牽引,將盡可能多的時間、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體驗、實踐和收獲。
總之,只要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注重言語實踐,在言語實踐過程中科學搭建“拾級而上的云梯”,就一定正確把握識字教學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