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仲 陶安娜
【摘要】文章利用實證分析的方法,以浙江大學在校學生作為分析對象,開展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影響力的實證研究,旨在通過實證分析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情況,從價值認知、價值選擇、價值實踐的路徑出發(fā),研究新媒體對于大學生價值觀完善的影響維度、影響方式和影響力度,力圖為大學生價值觀引導提供思路。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價值觀;影響力;實證分析
新時代,新媒體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了大學生青年,成為他們獲取海量知識、實現人際交往、表達個人意志的重要方式。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7.72億,學生群體規(guī)模最大,占比25.4%。大學階段是青年價值觀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關鍵性階段,習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在大學階段加強對青年正確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具有特別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在新形勢下,想要利用好新媒體這一平臺進一步做好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價值引領,加強和鞏固大學生群體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在把握大學生的群體性特征的基礎上,掌握新媒體對于大學生價值觀影響力的實際內涵。本文利用實證分析的方法,以浙江大學在校學生作為分析對象,開展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影響力的實證研究,旨在通過實證分析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具體情況,從價值認知、價值選擇、價值實踐的路徑出發(fā),研究新媒體對于大學生價值觀完善過程中的影響維度、影響方式和影響力度,力圖為大學生價值觀引導提供思路,為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在大學生青年研究方面做一點有益的嘗試。
根據研究目標,我們設計了《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影響的調查問卷》,調查對象為浙江大學全日制在讀學生。問卷調查環(huán)節(jié)以大一至研究生為總樣本,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調查對象,兼顧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不同政治面貌的學生,以此提高調查結果的信度。本次發(fā)放問卷450份,回收438份,有效問卷433份,有效回收率96.2%。在有效問卷中,女生156人,約占36%,男生277人,約占64%;大一、大二的本科低年級學生251人,約占58%,大三、大四的本科高年級學生82人,約占19%,碩士、博士低年級學生86人,約占20%,博士高年級學生14人,占3%;理工科類學生346人,約占80%,人文社科類學生87人,約占20%;學生黨員82人,占19%,入黨積極分子52人,約占12%,共青團員290人,約占67%,群眾9人,約占2%。在調查抽樣的同時,我們還對其中一部分學生(以本科低年級學生為主)進行了隨機采訪,以便更多地收集信息以補充相關問題的研究。
(一)大學生對于新媒體的普遍依賴程度高,但群體內部有差異
本次調查發(fā)現,大學生群體對于新媒體的依賴程度較高。其中,16%的學生“很依賴新媒體,沒有媒體就沒有安全感”,69%的學生“有一定程度的依賴”,只有13%的學生認為“新媒體只是工具,可有可無”,另有2%的學生認為“不需要新媒體”。在每天使用新媒體的時間上,“每天2-3小時”的學生占53%,“4小時以上”的學生占21%,“小于1小時”的學生僅占26%。在對于新媒體重要性的主觀認知問題上,79%的學生表示“新媒體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僅有6%的調查對象不同意這個觀點。
可見,在互聯網蓬勃發(fā)展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時代大學生盡管在具體的使用時間和主觀認知方面存在內部差異,但是新媒體已然成為他們絕大部分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新媒體的蓬勃發(fā)展以及與大學生生活的緊密交融,為新時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但另一方面,新媒體傳播本身所具有的“去中心化”的特點,也在信息生產和傳遞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價值判斷和價值實踐。這從根本上表明了在新形勢下利用好新媒體開展大學生青年的價值觀引導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和現實性。
(二)大學生呈現出“去中心化”的多元價值選擇基礎
大學生所接收到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我們發(fā)現大學生在使用新媒體進行信息采集和檢索時,呈現出“去中心化”的特點。在有關“微信公眾號關注類型”的提問中,學生的關注量由高到低分別為“官方公眾號”“一般自由撰稿人公眾號”“著名公眾人物公眾號”。雖然代表權威的“官方公眾號”依舊是最多人關注的重要信息采集點,但是以“自由撰稿人”為代表的“草根”階級,以及以“著名公眾人物”為代表的“意見領袖”也擁有眾多的關注量,且兩者的總和遠超過“官方公眾號”。
不難看出,新媒體時代,雖然主流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依舊居于核心的位置,支撐著大學生價值觀的根基,但同時,信息傳播主體的多元化所帶來的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對于生理和心理尚處于成熟和完善期間的大學生依舊產生影響。學生已經不再只圍繞一個中心,逐漸呈現出“去中心化”的多元價值選擇基礎。而一旦這些“自由撰稿人”或者“著名公眾人物”傳播的思想、觀點和價值觀念有失偏頗,喜歡新鮮、刺激但認知和辨別能力尚未健全的大學生極易盲目追隨,導致價值觀的偏離和行為的失范。
(三)大學生受到新媒體帶來的“雙刃性”價值認知影響
新媒體的極大發(fā)展使得媒體輿論對于大學生價值認知和價值判斷的“雙刃性”問題不斷被探討。在問卷調查中,對于新媒體上的時事熱點問題的討論,51%的學生認為“新媒體上的評論偶爾會給自己帶來新思想、新角度”,23%的學生認為“新媒體上的評論經常會帶給自己思考,并且在自己的行動中有所體現”,10%的學生認為“新媒體上的評論會極大地影響自己的看法,有時甚至發(fā)生根本性轉變”,16%的學生認為“新媒體上的評論并不能影響自己的看法”。關于“新媒體傳播的內容對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是否有影響”這一問題,絕大部分的學生認為有影響,其中,23%的學生認為“明顯有很大影響”,61%的學生認為“有影響但并不大”,僅有11%、5%的學生認為“很少影響”或“沒有影響”。
在被問及“是否認為新媒體上不良信息的傳播會造成大學生價值觀的扭曲”時,76%的學生表示認同,24%的學生表示不認同。進一步提問,“新媒體上消極、負面的內容對于價值觀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一問題時,13%的學生認為“會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35%的學生認為“自己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要視具體情況而定”,52%的學生認為自己“不會受影響,會有意識地甄別信息”。
在實際的訪談過程中,當被問及“新媒體對于自身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否有影響時”,大部分同學更側重積極影響方面,例如“擴大了知識圈”“多樣化了知識結構”“提高了解答疑惑的可操作性”等,也有部分訪談對象談及消極影響,例如,“增加了自己決定形成的變數”“實踐行為更容易被誤導”“個人的觀點容易因為社交群體意見隨大流”等,只有極少數的同學在訪談時表達“對自己生活沒有影響”的觀點。
(四)大學生能理性化應對新媒體帶來的價值判斷“沖突性”
在問卷中,當被問及“在使用新媒體獲取信息時,是否會有意識地辨析信息的真實性”時,48%的學生選擇“會有意識地去分析”,42%的學生選擇“會稍微想一想,不會深究”,5%的學生選擇“很少分析,覺得基本上都是真實客觀的”,但也存在5%的學生認為“完全不會去分析,覺得都是真實的”。而“當在新媒體上看到的信息與自己的價值觀有沖突時”,34%的學生認為“必須弄清楚,不能受錯誤信息引導”,20%的學生認為“不會去辨析,真與假都無所謂”,39%的學生選擇“在遇到感興趣的事情時才去追根問底”,7%的學生認為“沒有真正的真相”。進一步提問,“當在新媒體上看到與主流官方媒體相違背的消息或者觀點時,更相信哪一方”,51%的學生選擇“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選擇”,39%的學生選擇“相信官方媒體”,10%的學生選擇“相信自媒體”。
調查問卷所呈現的結果與現實社會發(fā)展有密切聯系。新媒體的發(fā)展,在帶來便捷而海量的知識、寬闊而多元的社交平臺的同時,也沖擊著人的主體性,個人固有的價值認知、價值判斷、價值選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認知核心也逐漸由上一代人的社會主位向個體本位出發(fā),在做很多價值選擇的時候,都帶有“個人主義”的烙印,正如很多學生在被訪時表達的“相信自己的判斷”;而同時,大學生價值判斷的標準也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變遷,在遴選和接受信息時,都帶有不同的價值標準,極少會完全相信“權威”;在價值選擇上,大學生的價值目標由理想化向功利化變遷,在遇到與自己的興趣點、志向等個體化因素關聯較大時,才會去甄別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但總體來說,大學生對于新媒體所傳遞的信息、媒體所持的態(tài)度,都能保持一個相對理性的精神狀態(tài)??梢哉f,新媒體發(fā)展所帶來有關信息的傳播方式、傳播內容、傳播形式的變革,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價值觀的嬗變,而價值觀的嬗變又反過來影響他們對新媒體所傳播信息的處理,兩者相互交織,相互影響。
(五)大學生基于新媒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實踐有待提升
核心價值觀是社會價值觀體系中起主導和支配作用的價值觀,涵蓋社會發(fā)展的指導思想和價值取向,決定著社會意識的性質和方向。對于我國當代大學生青年群體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guī)范。在問卷調查中,關于“新媒體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承擔著什么樣的角色”這一問題,52%的學生認為“是非常重要的載體和平臺,已經獲得了良好的培育效果”,37%的學生認為“新媒體的價值和功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11%的學生認為“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在被問及“是否關注過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微博或者微信公眾號”時,14%的學生“關注過許多”,63%的學生“關注過少”,23%的學生“沒有關注過”。而對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是否對自己養(yǎng)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幫助”這一問題,24%的學生認為“幫助很大”,56%的學生認為“幫助一般”,13%的學生認為“幫助很少”,7%的學生認為“完全沒有幫助”。而涉及“具體哪一種新媒體的形式更有幫助”這一問題時,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主流官方微博或公眾號”和“網絡公益廣告”。
進一步涉及價值實踐時,65%的學生認為“自己會受到新媒體信息的影響,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做出改變”,16%的學生認為“自己在思想上會受到影響,但不會去實踐”,12%的學生認為“自己非常容易跟著新媒體傳播的內容去做”,7%的學生認為“自己不相信新媒體上的信息”。
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互聯網新媒體得到了有效傳播,但同時在傳播形式、傳播力度、傳播效果上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僅有小部分同學會主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流意識形態(tài)產生明顯的交集。而在學生關注較多的“主流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網絡公益廣告”等媒介渠道,如何優(yōu)化傳播內容,降低與大學生群體的距離感,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嵌入度有效提升,以至于引導大學生自覺、自愿、自發(fā)地在實際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需要進一步地改革與思考。
從本次實證調查的結果分析來看,大學生受到來自新媒體在價值認知、價值判斷、價值選擇上的多重影響,同時新媒體也間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實踐。其次,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實踐尚處于碎片化的認識階段,缺乏系統(tǒng)性的把握和現實性的實踐。再者,新時代大學生群體呈現出與以往代際不同的特點,對于大學生的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诖耍覀兲岢鲆韵陆ㄗh。
(一)樹立共性與個性相統(tǒng)一的新任務觀
在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新型大學生,個體性、主觀性、多元性較往代都有了明顯不同。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堅持思政主課堂統(tǒng)一傳授教育內容的同時,應有效利用新媒體的手段,充分了解、把握學生的價值動向和價值追求,打破思政教育“一刀切”所帶來的枯燥、呆板、沉悶的局面,根據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成長經歷、個性特點等差異,實施分層次、個性化、針對性強的思政教育,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將正確的價值觀引導通過個性化、時尚化的形式表達出來,傳播開去,真正在以生為本的思想指導下,做好大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工作。
(二)探索課堂式與浸潤式相統(tǒng)一的新模式觀
在課堂上,將價值觀的引導教育與實際生活案例相結合,將政治話語轉化為學生價值認知、價值判斷的有力支持,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鮮活力和生動性;利用新媒體技術,憑借“媒體聯動”“資源共享”等方式,提升思政課程的滲透力和輻射力。在課堂外,仔細觀察、辨別大學生的二三四課堂活動,理解學生的精神訴求、思想困惑和利益需求,利用新媒體技術,打造具有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和服務性的二三四課堂體系,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覺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淡化理論宣傳,加強浸潤式價值引導。
(三)實踐教與學相統(tǒng)一的新育人觀
改變教師作為思政工作單一主體的局面,選拔和培養(yǎng)一批價值觀正、是非感強的學生骨干,有意識地在學生群體中培養(yǎng)“意見領袖”,發(fā)揮他們在現實生活與新媒體網絡環(huán)境中的模范帶頭作用,發(fā)揮新時代大學生強大的“文化反哺”作用。此外,在新媒體知識和使用方面,思政工作者要和大學生保持“同頻共振”,在不斷地學習的過程中,加深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認知影響的認識深度,提高對大學生價值判斷的預判能力;在新媒體的行為規(guī)范方面,思政工作者要走在大學生的前面,用正能量占領網絡輿論的高地,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
以互聯網蓬勃發(fā)展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大學生價值觀引導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思政工作者只有全面了解大學生的新媒體使用習慣,深刻理解新媒體對于大學生的價值認知、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價值實踐的切實影響,樹立新型任務觀,創(chuàng)新育人模式,才能有效關照大學生的現實和虛擬雙重精神家園,切實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 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htm,2018-03-05.
[2]黃巖,陳偉宏.新媒體: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契機與挑戰(zhàn)[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06):39-41.
[3]鄭萌萌.基于新媒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研究[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16:71.
[4]林岳新.新媒體背景下青少年價值觀引導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111.
[5]段佳麗,羅懷青.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129.
[6]馮剛.著力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 2012(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