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楚金文書法與《激楚》舞蹈的形式美比較研究,從結構、線性、章法與調度方面論述二者之間形式異質同構的審美特征。這兩種藝術語言所具有的不可名狀、不可重復的特征,體現(xiàn)著楚地智者的審美精神與哲學思想精華。
關鍵詞:結構 線性 章法 調度 審美
“自然界有它的氣候,氣候的變化決定這種那種植物的出現(xiàn);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氣候,它的變化決定這種那種藝術的出現(xiàn)[1]?!背鹞臅ㄗ鳛樵紳庥糇诮躺实奈滓犖幕寥涝杏a物,集中反映了早期通融交匯中原文化但最終又獨具奇譎夸飾、地域性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楚金文書法時而雄健豪放,時而婉曲流暢,時而圓勁渾厚,形成千姿百態(tài)、各顯奇妙的生動格局。
“激楚”,乃古代歌舞曲名。戰(zhàn)國時期流行于楚地民間,后來流布到宮廷中,逐漸由宮廷樂師進行改編而被王公貴族們接受并推崇,成為宮廷中表演的歌舞曲目,廣泛流傳?,F(xiàn)代群舞《激楚》由湖北藝術職業(yè)學院編創(chuàng)、表演。此作品以上古時代的楚文化中巫覡文化元素為創(chuàng)作依據(jù),舞風古樸,以荊楚舞蹈中巫舞的群舞為表現(xiàn)形式,大膽地進行藝術想象與加工,運用豐富鮮明的現(xiàn)代舞蹈語匯,融入古典楚舞元素,試圖復現(xiàn)楚舞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由“祈神—入神—悟神”三個遞進階段構成,以現(xiàn)代手法將楚人浪漫多情的天性、神靈崇拜的習俗展現(xiàn)得栩栩如生。
一、楚金文書法與《激楚》舞蹈結構美比較
楚金文書法作品如《楚公逆镈》,“周人大篆的圓轉和奇肆的楚風依然有充分的體現(xiàn)[2]”,線條堅實而力量充盈,結字空靈舒朗;《楚公鐘》線條剛勁峻拔、鐵骨錚錚、結構寬博;《楚季茍盤》線條渾樸質拙、筆道寬闊、結字緊密。《激楚》“祈神”階段,躬身埋頭的女舞者和著漸漸響起的幽遠樂聲,雙臂向下張開,體勢寬博,一邊左右提身一邊晃動頭部,伴隨提沉、沖靠、含腆、俯仰,接著仰望蒼天,倏爾重心墜落,軀干左右引帶晃動,隨后上下起伏,順勢分為外圈逆時針、內圈順時針碎步快速旋轉至戛然而止;這時五指張開軀干引帶向上升起至仰望蒼穹,擊掌同時伴隨重心突然小幅下墜,呈手心向內的祈禱狀,接著抖動手臂至匍匐在地,從而引出晃動羽翎而立的女巫。二者結構上既有空靈的氣息、又有不受羈絆的原始野性,映射出楚文化處于上升時期的進取精神。
二、楚金文書法與《激楚》舞蹈線性審美比較
楚金文作品如《王子嬰次》線條瘦勁飄逸,秀挺之中蘊婀娜,字體修長,“是開創(chuàng)書法新風尚的權輿之作,代表王者之風的宗周大篆的書體模式被拋棄,書體式樣之藝術美的意味更加突出,是建立在既有‘篆引基礎之上的美化改造[2]”;《王子申盞》線條圓瘦勻一、屈曲擺動,排疊緊密之處更顯視覺張力,筆畫圓轉并拉長,似舞蹈中的動作、心神與視覺延伸;《王孫遺者鐘》線條勁細,豎畫挺直,撇捺迂回曲折,蜿蜒伸展,“每當我們在領略楚國金文書風時,會不自覺地想到‘楚靈王好細腰的楚女形象,也想到楚國歌舞時舞女形體特點:體彎的姿態(tài)配以翩翩長袖,極盡所能地展示曲線的律動之美[3]”?!都こ贰叭肷瘛彪A段,情調激越,女巫“三道彎”形態(tài)最為突出,不乏內在風骨,展現(xiàn)楚人敬天地、崇人和、追求精神自由的獨特文化精神,與楚金文蟠曲的線條形貌異曲同工。
三、楚金文書法章法與《激楚》舞臺調度比較
楚金文章法與大多數(shù)金文章法一樣,依勢賦形,參差磊落,牝牡相銜?;蚩v橫有序、行列分明,或精密不失空靈、寓攲側于純正,或字距茂密、行距疏宕,字與字、行與行,上下左右承接呼應、顧盼生姿,在節(jié)奏統(tǒng)攝下將各種矛盾凝聚在一幅完整的作品中,宗白華先生曰:“我們要窺探中國書法里章法、布白的美,探尋它的秘密,首先要從銅器銘文入手。它們所表現(xiàn)章法的美,令人相信倉頡四目窺見了宇宙的神奇,獲得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秘密。銅器的‘款識雖只寥寥幾個字,形體簡約,而布白巧妙奇絕,令人玩味不盡,愈深入地去領略,愈覺幽深無際,把握不住,絕不是幾何學、數(shù)學的理智所能規(guī)劃出來的。長篇的金文也能在整齊之中疏宕自在,充分表現(xiàn)書法家的自由而又嚴謹?shù)母杏X[4]”,與《激楚》動作之間銜接、隊形變化和方位調度如出一轍,如“悟神”階段,基調漸漸趨于平緩,舞者齊刷刷摘下面具,掙脫束縛、擁抱自由,在自然與人文之間找到一個精巧的平衡點。楚人對上天的崇拜,對康樂的祈求都隨著每一拍、每一點而呈現(xiàn)。整體場面恢弘,平行線路、斜行線路、折行線路、弧線運動、并列向前推進的豎線運動等,構成聚散翕張的舞臺調度。
參考文獻:
[1][法]丹納.藝術哲學·藝術品的本質[M].傅雷,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2]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223—224.
[3]蘇維碧.兩周金文書法淺探[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0.
[4]宗白華.中國美學史論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66.
(作者簡介:韋思,女,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2017級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書法與篆刻)(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