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有一些“小確幸”,其中美好的是與音樂的不期而遇??鬃釉邶R國聽到了《韶》樂,三月不知肉味;杜甫在成都聽到絲管雅樂,感嘆“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白居易與琵琶曲的偶遇,成就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今天學習的這首詞是東坡先生與古箏的相遇,究竟是什么樣的音樂讓作者有感而發(fā)寫下此詞,一起來學今天這首詞。
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蘇軾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
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
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
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shù)峰青。
【賞析】
從詞題看,這首詞是蘇軾任杭州通判期間,與著名詞人張先同游西湖時所作。當時張先已經(jīng)八十多歲,而蘇軾未滿四十。詞題一作“江景”,一作“錢塘江上”,詞中又有“江上”二字,所以也有人認為這是寫錢塘江的詞。不管場景是西湖還是錢塘江,詞中對音樂的描寫,一直為人所稱道。
上闋寫水上景致。應(yīng)該是一個夏天的晚上,鳳凰山下,雨后初晴,清風拂過水面,遠處可見到明亮的晚霞。一朵荷花,已經(jīng)過了全盛期,但仍然風姿綽約。不知從什么地方飛來一對白鷺,好像是因為傾慕這朵美麗的荷花。這段描寫有動有靜,為音樂的出現(xiàn)營造了一個優(yōu)美清新、富含情韻的環(huán)境,可謂“未聞曲調(diào)先有情”。
下闋寫音樂。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忽然聽到水面有人在彈箏,悲涼的曲調(diào)里飽含情感,有誰忍心聽下去?仿佛天地也為之感動,煙云斂容收色;那個演奏者到底是誰?隱隱約約好像是傳說中的湘水女神。我想等她彈奏完畢,再向前尋訪,可待一曲終了,彈箏人已經(jīng)不見了,只剩下幾座青翠的山峰。末句化用唐代詩人錢起的名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余音裊裊,令人尋味不盡。
【問答】
問:詞中的“鳳凰山”是在哪呢?
答:鳳凰山,在杭州西湖之南,錢塘江之北。詞中場景是西湖還是錢塘江,“鳳凰山”無法提供判斷的依據(jù)。
問:詩中的“芙蕖”和“湘靈”是什么意思呢?
答:芙蕖,又作“芙渠”,荷花的古稱。湘靈是指古代傳說中的湘水之神。相傳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溺死,成為湘水之神,稱“湘夫人”。
【美文選摘】
我們把春天吵醒了
春天,駕著呼嘯的春風,拿起招展的春幡,高高地飛起了。
嘩啦啦的春幡吹卷聲中,大地上一切都驚醒了。
昆侖山,連綿不斷的萬丈高峰,載著峨峨的冰雪,插入青天。熱海般的春氣圍繞著它,溫暖著它,它微笑地欠伸了,身上的雪衣抖開了,融化了;億萬粒的冰珠松解成萬丈的洪流,大聲地歡笑著,跳下高聳的危崖,奔涌而下。它流入黃河,流入長江,流入銀網(wǎng)般的大大小小的江河。
(冰心)
春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秲?;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ㄏ鲁汕С砂俚拿鄯湮宋说佤[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zhuǎn)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yīng)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朱自清)
1.“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里的“屠蘇”指的是什么?
A.蘇州
B.房屋
C.酒
D.莊稼
2.“拱手而立”表示對長者的尊敬,一般來說,男子行拱手禮時應(yīng)該怎么樣?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C.雙手交叉
D.雙手相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