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彤
北方春天的腳步總是很遲疑。1984年5月,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春風終于吹綠了松花江兩岸,大團大團錦簇的丁香花不俏爭春,暗香浮動沁人心脾。
下旬,坐落在哈爾濱市道里區(qū)地段街2號的黑龍江日報社黑龍江農村報編輯部來了兩位農民上門投稿。為首的名字叫蔣文林,個子不高,雙目有神,透著精明。剛剛結束見習期在經濟編輯室作助理編輯的我接待了他們,聽他們講述哈爾濱市太平區(qū)民主鄉(xiāng)七位農民集資辦畜牧公司的事。以前,哈爾濱市郊區(qū)農民按照有關部門下達的計劃生產雞蛋,食品公司收購、批發(fā),到達市里的商店出售。經過這樣的環(huán)節(jié)之后一來雞蛋不新鮮,二來適應不了雞蛋旺季的大批生產,流通渠道不暢。農民自辦服務公司,農民多得,市民吃上鮮蛋,國家節(jié)省了補貼,一舉三得。一年的見習記者生活,使我深知這是一個城鄉(xiāng)流通體制疾速變革的時代。1983年,黑龍江省農村已經普遍推行了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糧食及農副產品喜獲豐收,原有的統(tǒng)購包銷的流通體制成為農產品豐富、新鮮、快速走向餐桌的瓶頸。鮮活的現(xiàn)實,撞擊著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陳舊流通體制,呼喚著適應農業(yè)發(fā)展的、便捷的新流通體制創(chuàng)立。我留下了他們的稿子并馬上編發(fā),安排在最近一期出版的5月27日《黑龍江農村報》第2版上,標題是:《聯(lián)營公司為商品流通搭橋 鮮蛋產銷直接見面》。
稿件發(fā)表的第二天,蔣文林等二人拿著刊發(fā)稿件的報紙再次來到編輯部。他說,我們的做法受到哈爾濱市商委、工商等部門的聯(lián)手圍追堵截、查封,不允許直接在農村收購鮮蛋販運到哈爾濱市場賣給市民。我們讓農民坐在家里就能賣雞蛋,讓哈爾濱市民吃上當天的鮮蛋,這有錯嗎?我看著眼前這兩位智慧而充滿勇氣的農民,意識到這不是一般意義的上訪,它事關農村聯(lián)產承包以后流通體制怎樣改革的新問題。
我把這件事情向主管副總編輯姜志民做了匯報。他以一位職業(yè)老編輯的敏感,當即決定就這個問題在《黑龍江農村報》開展討論,并同時向黑龍江日報社編委會匯報。當時在黑龍江日報社內有一條不成文的約定:“小報突破,大報穩(wěn)妥”,即《黑龍江農村報》側重報道探索性、突破性的案例、典型,作為省委機關報的《黑龍江日報》側重宣傳黨的大政方針。6月6日,《黑龍江農村報》先行在頭版頭題刊發(fā)《七農民自辦服務公司為何面臨危機? 希望大家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的文章,并配發(fā)了“編報人的話”,號召讀者參與討論。為了造成更濃厚的輿論氛圍,《黑龍江日報》也向我們約稿。6月9日,推出了我和馬驥老師共同署名的記者來信《產銷直接見面為何這樣難?》。
當年的《黑龍江農村報》期發(fā)行量高達60多萬份,群眾工作部每天都要拆開幾麻袋的信件,需要兩三個人分揀大半天。文章一經發(fā)表,哈爾濱郊區(qū)有著相同經歷的農民陸續(xù)來到《黑龍江農村報》和《黑龍江日報》反映他們的遭遇,哈爾濱市民、省內外讀者紛紛來信、致電支持農村流通體制改革。一時間信件像雪片一樣從四面八方飛來。
姜副總編考慮到我還僅僅是一個不滿20個月新聞齡的新人,便找到“右派”摘帽不久的老黨員、老記者馬驥,讓我倆一起繼續(xù)跟蹤報道。姜副總編對我說,小徐你很敏銳,也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但是這個報道事關重大,難度將前所未有,還需要經驗和智慧。另外你還沒有入黨,市委常委會討論重大問題時你也沒有旁聽和采訪的資格。要多向老馬學習。這個安排讓我意識到報道的分量,同時也充滿了激情和力量。我不是一個人面對強大的體制和慣性,黑龍江農村報編輯部在支持我,黑龍江日報社在支持我。
事情的發(fā)展果然如姜副總編所料,理越辯越清,改變卻步履艱難。馬驥老師和我先后走訪了哈爾濱市農委、市商委,黑龍江省農委、省畜牧局的負責人及工作人員;約見哈爾濱市委書記王釗,請他發(fā)表意見。在7月4日《黑龍江農村報》第1版發(fā)表了記者對王釗的專訪,王釗書記旗幟鮮明地支持農村報的討論。他說,對待經濟改革,在大方向上,大家的思想是統(tǒng)一的,都是表示贊成的。但一接觸到具體問題,分歧就來了。這是個理論和實踐如何結合的問題,需要我們的干部站得高,看得遠,不能以個人好惡和本單位的局部利益為衡量標準,也不能用舊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新形勢。他要求,打破獨家經營,克服官商作風;支持農民進入流通領域;堅持改革,學會變通。省有關部門、哈爾濱市,以及省內各地市縣黨委、政府也紛紛表態(tài)支持流通領域改革。
呼喚、支持改革的輿論氛圍開始形成?!逗邶埥請蟆烽_展了連續(xù)報道、新華社發(fā)出電稿、《中國農民報》參與報道,中央和省級黨報、專業(yè)報互相支持、互通情況,“雞蛋向石頭的挑戰(zhàn)”在七八月間成為一起轟動全國的新聞,哈爾濱市郊區(qū)農民經商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太平區(qū)、南崗區(qū)出現(xiàn)眾多營銷農副產品的公司,販賣雞蛋的,販賣豬肉的,販賣水果蔬菜的……有關部門做出了一定的讓步,撤銷了不允許農民販賣雞蛋的部門文件,在計劃內供應飼料上給農民以支持。
7月下旬,國務院批轉國家體改委、商業(yè)部、農牧漁業(yè)部的報告,進一步做好農村商品流通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發(fā)展多渠道流通。要鼓勵農民進入流通領域,吸引農民從事商品交換。這一年,解決農村商品流通問題不僅是哈爾濱市的重大課題,也是黑龍江省乃至全國面臨的需要解決的問題。
9月25日,《黑龍江日報》第1版頭題發(fā)表消息《必須以服從中央政策為原則 李力安就處理哈市“雞蛋碰石頭”問題作出批示》,報道省委書記李力安的批示:“鮮蛋平價批發(fā),應該向農民開放。群眾能辦的事,為什么非官辦不可?”“這個問題在哈爾濱已爭論了很久。現(xiàn)在,政府應該出面干預、決定了。”
9月26日,《黑龍江日報》第1版再發(fā)重磅新聞——《全省鮮蛋取消派購多渠道經營》。至此,存在了幾十年的農副產品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流通體制退出黑龍江省歷史舞臺,農民鮮活的實踐戰(zhàn)勝了陳舊的體制。雞蛋碰贏了石頭,這是歷史的必然。這個戰(zhàn)役性報道獲得1984年度全國好新聞二等獎、黑龍江省好新聞特等獎。
它的評獎過程也值得書寫一筆。“產銷直接見面為何這樣難?”連續(xù)報道在黑龍江省好新聞評選中毫無疑義地被推上了最高的位置,評為特等獎。但是在參評全國好新聞(中國新聞獎前身)時卻產生了爭議,有評委認為,放開農副產品經營,讓農民進入流通領域在南方省份已經不是新鮮事,因此這組報道不應評上較高等次。作為評委的黑龍江省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主席江村堅持認為,流通體制在黑龍江這個傳統(tǒng)體制十分強大的省份突破,這本身就是個重大新聞,新聞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報道,有力地促進了這場重大的變革,應該評上一等獎。他據理力爭,面紅耳赤,但在那個不缺新聞的年代,終因競爭激烈,這組報道只獲得二等獎。關于這個獎應該歸誰、歸哪個新聞單位也有很多版本。公平地講,這是一個省級和中央多個媒體共同參與、密切配合的成功范例,功勞屬于每一位參與者。好新聞獎的歸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這一代黨的新聞工作者用前瞻的新聞眼、敏銳的新聞心、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職業(yè)勇氣,參與了一個偉大變革的時代。看著珍藏多年、已經泛黃的獲獎證書,我想說,感謝拿起雞蛋向石頭挑戰(zhàn)的蔣文林們,感謝每一位勇于向傳統(tǒng)體制挑戰(zhàn)的新聞同仁!感恩《黑龍江農村報》,感恩《黑龍江日報》,感恩在我成長的路上給我扶持、鼓勵,給我信心、力量的前輩們!
經歷這個報道的十年后,在省報社新樓大廳我與蔣文林不期而遇,但只是匆匆打了一個招呼。聽說當時他所在的鄉(xiāng)很多農民從事農副產品流通,而他已經躋身廣告業(yè),開辦了當時寥寥無幾的廣告公司。他總是個站在潮頭的弄潮兒。
改革開放30年時我想寫寫蔣文林,就開始四處打聽尋找,得悉他病重不治已逝。我仍然不肯罷休,執(zhí)意要找到他的妻子、孩子。終于有了消息:他去世后,親人們也離開了故土。我十分后悔在那么多年里疏于與他的聯(lián)絡、交流。我再也無法了解他的心路歷程,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仨母镩_放40年,在這片廣袤的黑土地上,無數(shù)鼎力改革的先驅者永遠值得媒體人——時代的記錄者銘記且大書特書,以激勵我們在建設現(xiàn)代化新龍江的征程上奮勇前行。
(作者系黑龍江出版集團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責任編輯/劉淑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