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映
在芙蓉村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古屋、古道、古樹、古剎傳遞出質(zhì)樸、悠遠的氣息,帶給人的不只是歷史的滄桑感,還有時光流轉(zhuǎn)歲月更迭中最永恒的東西,同時也帶給人們很多思考。
每年春天,重慶市巴南區(qū)天星寺鎮(zhèn)芙蓉村村民廖家緒都要在自家古屋的院壩里晾曬很多鮮菜頭,風干的菜頭經(jīng)鹽腌制后加上多種香料及調(diào)料,裝壇、封口,在陰涼處存放,成為一年佐餐下飯的必備良品,慰藉了外出打工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春日正午時分,陽光明媚,和風煦煦。廖家緒忙著用蔑絲把菜頭穿成串晾在木棒上,此時院外梨花勝雪,紅、黃、粉、白的格桑花開得正艷。春天的芙蓉村十分迷人,古樸滄桑的村落伴隨著花香越過了幾百年的歲月……
百年民居 封印時光
巴南區(qū)天星寺鎮(zhèn)芙蓉村位于巴南區(qū)中部,2017年入選重慶市第一批歷史文化名村名錄。
村子位于一個高高的山坪上,當?shù)厝朔Q天井坪。天井坪上有十余處老建筑,是當?shù)赜忻牧问厦窬印4蟠笮⌒〉脑郝淞闵⒎植?,其中?guī)模較大的別山花屋莊園占地近4000平方米。村民廖家緒一家居住的廖家大院,主體保存完整,為兩進四合院,木質(zhì)穿斗結構,青磚黛瓦,飛檐斗拱。橫枋中部陰刻篆書“同治元年”款,院外建漁塘,院后設排水溝、水井。朝門左右各有一個木質(zhì)鏤空花窗,分別雕有“幸?!倍?,十分精美。2017年4月,廖家大院被列為重慶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
明末時期戰(zhàn)亂頻繁,當?shù)厝松仙奖軄y,逐漸聚居成場鎮(zhèn)集市。芙蓉村的老場鎮(zhèn)舊稱太和場,是取“渴望太平盛世,和睦共處”之意。據(jù)考證,廖氏先祖系隨湖廣填四川至太和場,于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定居在了這里。廖氏家族在當?shù)囟ň雍?,逐漸開枝散葉,經(jīng)過幾代人的經(jīng)營,到清朝中晚期時,已經(jīng)成為當?shù)氐拿T望族,從清早期至近代,在太和場延續(xù)200多年。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廖氏家族先后有30余位族人為官,其中五品以上的超過一半。
廖氏家族曾經(jīng)能夠如此輝煌,除了經(jīng)商積累原始資本以外,與本族極度重視教育是分不開的。廖氏族規(guī)中記錄,設祠堂、祭祀列第一第二位,居家勤儉、教育、家風和其他規(guī)矩依次排列,其中教育和教育獎勵金的篇幅占了族規(guī)
的絕大部分。
據(jù)記載,廖氏家族男子以耕讀為本,女子以紡織為先,保家之道以讀書為上,祠內(nèi)設有家塾。其教育理念也頗為先進:“讀書當明理,勿專以科名為要……”從家塾開始,以季度為周期進行考核,對學習名列前茅者進行獎勵。如果參加科舉考試獲取了功名,家族的補貼更是規(guī)定得細:“中舉給銀一百兩,進士給銀二百兩,翰林給銀三百兩……”
廖氏民居有一奇特之處:所有院落的大門都是有兩個框門,其中外框門是斜的,內(nèi)框門才是正的。中國古建筑都講究朝向和布局,為何廖氏民居的門都是“斜門”?
廖家緒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雍正年間最早隨父母遷至太和場定居的廖氏兄弟發(fā)誓要重振家業(yè),兩人早出晚歸,趕集做買賣,賺的錢卻很少,日子越過越窮。一天,附近天心寺一位和尚化緣時站在廖家門前,抬頭看了看大門說道:“阿彌陀佛,房子的坐向還不錯,但要分姓氏。如果姓廖的在里面住就不太好了,廖字三撇斜?!?/p>
兄弟倆想,廖字三撇斜,門正套手腳。于是將門改成斜門,可此后一段時間,廖氏兄弟發(fā)展依舊不暢,于是再次向和尚請教。和尚道出玄機:“門要修斜門,但人要走正道。”原來兄弟中的老二在太和場經(jīng)商不厚道,經(jīng)常缺斤少兩,做人也不誠信。單單修改門楣如何能發(fā)家致富?于是老大便開始幫老二改掉經(jīng)商中不誠信的問題,同時再次將門楣進行改建,改成了“斜門正道”,即外門斜著修,適應廖姓的字形。內(nèi)門正著修,教育子孫后代要為人正直,走正道。
世事沉浮,興盛了200多年的廖氏家族早已沉入歷史,如今僅剩下老式的宅邸日益斑駁,亟待修繕保護。這些老屋寫滿了祖輩生活的記憶,記錄了家族的榮耀和衰落、生活的悲歡離合,以及時代的潮起潮落。
古道夕陽遠 沉香流韻長
古時,從貴州到重慶有條商貿(mào)大路,這條路經(jīng)過如今的天星寺鎮(zhèn),被稱為夕陽古道。踏上滄桑古道,腳下的石板路覆蓋著厚厚的青苔,荒草萋萋。記者撥開峭壁上的一大叢枝椏,“夕陽古道”四個大字頓時映入眼簾。字體蒼勁有力,古樸凝重,刻進石壁約兩三厘米深。
“古時牛羊、布匹、茶葉等物,從貴州運到重慶銷售,似流水不斷。那時的夕陽古道就相當于今天的高速公路?!碧煨撬骆?zhèn)文服中心主任姚述鑫告訴記者,蜿蜒曲折的夕陽古道串起了一片古道網(wǎng),網(wǎng)中有多條支道,有的順著村里的小溪石河走,有的順著山梁走,有的順著溝槽走……鎮(zhèn)上至今保存完好的條石道,依然有數(shù)十公里。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天星寺老街古條石路、店鋪、戲樓等仍在。從前街上點長明燈,通宵燈紅酒綠,人喊馬嘶。據(jù)推斷,古道修建至少不晚于明末,算來至少已有400年歷史。更令人稱奇的是,在該鎮(zhèn)3公里寬、30公里長的天井坪上,居然還存在過108處石關卡,牢牢扼守住由滇、黔入渝的咽喉。站在一處關卡的寨門前,感覺像一扇讓人穿越歷史感知過往的時空之門。
夕陽古道邊的石河社有一座太平橋,建于清代咸豐七年。該橋由條石砌成,上有欄桿,橋面中間有一古錢形流水眼,長10.7米,兩端有石梯。橋旁西南角20米處有一焚字塔,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間。塔為石質(zhì)結構7層樓閣式,全高8.88米。
為什么會建這樣一座橋和塔呢?相傳清道光年間,當?shù)匾唤沾蠹澮蜃逯袩o人在朝為官,縱家有房屋百間,良田千頃仍不滿足,成天悶悶不樂。一個瞎眼道士幫他找了塊風水寶地遷移了祖墳,并建議他在石河上修建一座石拱橋,方便來往村民,這樣家境會越來越好。姜老爺按照道士的指點,派人在石河上修建了一座彎彎的石拱橋,取名太平橋。這座橋修好后,姜家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糧食年年豐收,生意順風順水,后人讀書上進。幾年后,姜老爺?shù)囊粋€孫子果然高中翰林。
從此,姜家把瞎眼道士奉為上賓,天天好酒好菜伺候。后來姜老爺去世,姜家后人就開始虐待他。某天,道士的徒弟找到了他,為報仇,徒弟便設計讓姜家人在西面離橋20米處的地方修了一座七層高的石塔,取名焚字塔。每當傍晚來臨,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夕陽斜照塔身,反射出點點金光,倒影在石河水面,像一把長長的箭,箭頭(塔尖)剛好對準東面老君山姜家祖墳墳頭。太平橋倒影在石河水面,恰似一把彎彎的弓,組成了一幅射向祖墳的弓箭圖。
從此以后,姜家老小就病痛不斷,田地年年欠收,生意也一落千丈。不久,在京城的姜翰林因牽涉到一件案子,被革去官職,在獄中畏罪自殺,沒過幾年姜家家破人亡。當?shù)厝司幜艘痪漤樋诹铩皹蚴菑澒羌?,射死姜家翰林院”?/p>
如今,太平橋和焚字塔依然守候在石河邊,2010年被巴南區(qū)政府列為區(qū)級文物進行保護。
天心問禪 寧靜致遠
村上的天心寺位于蓮花山上,鎮(zhèn)黨委書記李昀告訴記者,山勢自然形成蓮花狀,與佛教蓮花佛臺有某種契合,地理形貌印合了佛家禪語,與佛經(jīng)中說“從煩惱得到解脫而生于佛國凈土的人,都是蓮花化生的”契合。
天心寺始建于明代崇禎年間,許多重要的佛事活動都在這里舉行。寺廟占地10余畝,規(guī)模宏大,核心建筑是一座上、中、下三重殿和左右殿相結合的四合院園林建筑,規(guī)模宏大、金碧輝煌。這里曾是重慶地區(qū)佛教學習傳播的重要場所和高等學府。下設院、庵、堂等機構,現(xiàn)有龍井庵、天心堂等遺存。山門兩邊除雕有龍鳳外,還有“所愿大千世界,都歸不二法門”的銘刻。上殿佛堂立柱上刻有“成佛不難佛法原無定法,參禪何用禪心乃是婆心”。像這樣的銘刻還有許多條,上殿幾乎每門都有。
天心寺與華巖寺、羅漢寺、玄堂廟(慈云寺)并稱重慶地區(qū)四大佛教圣地。歷屆住持都是由學識淵博、戒行高深的法師擔任。在古剎里,還有一棵幾百年的古銀杏樹與寺廟風雨相守。相傳此銀杏樹為游方僧人所種,當年僧人發(fā)下愿心,欲在巴南天井坪建一廟宇弘揚佛法、福佑過往黔渝古道的商旅,種樹為誓。這棵銀杏樹為巴南境內(nèi)最大銀杏樹,需4個人才能合抱。幾經(jīng)風雨的古老銀杏樹如今依然生機勃勃,周圍農(nóng)民每年都要收到數(shù)百斤銀杏食用。
閑山閑水造閑境,禪意禪韻養(yǎng)禪心。天心寺,是一個閑適的佛國凈土,有清新醉人的仙氣裊繞,有清澈深邃的湖水,更有空靈幽遠的晨鐘暮鼓。在佛國閑境中,讓你的心沉醉其間。禪茶一味,養(yǎng)心養(yǎng)情。而禪茶味濃的,莫過于天心靜心苑了。靜心苑毗鄰天心寺,繼承了天心古寺的風韻。在綠草茵茵的園圃之間,在湛藍如洗的蒼穹之下,大氣、莊嚴、恢弘,真正體現(xiàn)出儒家建筑文化的嚴謹、厚重。
保護開發(fā) 靜水流深
在芙蓉村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古屋、古道、古樹、古剎傳遞出質(zhì)樸、悠遠的氣息,帶給人的不只是歷史的滄桑感,還有時光流轉(zhuǎn)歲月更迭中最永恒的東西,同時也帶給人們很多思考,如何保護、利用名鎮(zhèn)名村,使其不僅能留得下原住民,還能讓人們在假期里去旅游“打卡”,以及如何平衡保護與開發(fā)等問題。
據(jù)該鎮(zhèn)人大主席徐軍介紹,為了加大對芙蓉村的保護、利用,目前鎮(zhèn)政府已著手將廖氏民居、夕陽古道等古建筑納入修繕保護的范疇,傳承古村的歷史文脈。
近期,巴南區(qū)天星寺鎮(zhèn)人大組織轄區(qū)40余名人大代表就古村落保護開發(fā)情況開展調(diào)研。
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古村落修繕工作,還要關注人文、地域風情、民風民俗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不斷提高古村落的保護和發(fā)展水平;開發(fā)工作要注重文化內(nèi)涵的挖掘,重點從空間形態(tài)、街區(qū)布局、民居保護等方面著手,彰顯民族特色;要注重與旅游開發(fā)相結合,恢復古建筑廖家大院、石壩屋基等古代民居,打造特色民宿,大力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打造古村落旅游精品線路,讓古村落煥發(fā)新活力……
代表們所有的建議意見,都圍繞一個宗旨:合理的開發(fā)才是最好的保護。當?shù)氐娜藗儯沧裱@一理念,守護著他們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