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伯雄
中國近代銅元(俗稱銅板)從發(fā)行到停止流通,雖然只有短短的30多年時間,但鑄造數量之浩繁、種類之龐雜、版別之眾多,比古代一個朝代的銅錢(古泉)要復雜得多,特別是近代銅元中的偽品,其造假的時間貫穿著從近代到現代,面對100多年的銅元,當前收藏品市場上呈現的是魚龍混雜、真真假假,讓初集銅元的藏友,對其的真?zhèn)危瑢嵲谑菄@為觀止。
為讓初集銅元的藏友從概念上有一個抽象認識,筆者綜合多年來在文物司法機構從事錢幣鑒定的體會,對近代銅元的收藏、辨別,以AB二種法作個簡要介紹,其個人見解可供初集銅元的藏友們在操作中參考。
A、簡單易學的挑選法
一、看銅元鑄造材質
鑄造銅元的材質當然是銅,各種銅元中的材質以紅銅最為多見,黃銅少見。
也有些為了降低成本,所鑄的銅元是采用含銅成色較低的黃銅,如“大清銅幣”中的“寧”字二十文、奉天光緒銅元等,材質為黃銅居多,紅銅反而少見。
筆者曾接待過非紅、黃銅質的白色銅元鑒定,其材質有白銅、藏(苗)銀、鋅銅合金等,鑄造方法有翻砂、沖壓、鍍鎳、粉沫澆鑄(注)等。因為在銅元的流通時期,行用貨幣中只有紅、黃色材質的兩種銅元,沒有白色材質的銅元,其鑒定結論均為仿制的工藝品(偽品)。目前市場上出現的這些白色銅元偽品,無論它鑄造得再好,只有觀賞價值,沒有收藏價值,更無經濟價值。(圖1-1、2)
當然,銅元中確有樣幣存在,材質有金、銀、銅(含紅,白、黃銅)三種,這些珍稀品種在收藏領域(含館藏或家藏),基本上是流傳有序,一般不會輕易在古玩收藏品市場上出售或被人撿漏。凡是有金、銀、銅三種材質的樣幣在古玩收藏品市場上出售,幾乎都是大同小異的忽悠故事或某公司某網站冠以“流傳有序”的噱頭。切記!凡是碰到這種情況一定要捂住錢包,別輕易出手。
二、看銅元面值大小
中國近代銅元的面值有很多,其中最為常見的是當十文,而當一文、二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等面值的銅元較少一點,特別是一文、二文面值的,雖然面值小但鑄造的成本偏高,加之屬于找零的輔幣,消耗大存世量小而值得收集。
還有四川省造“光緒元寶”中的當三十文銅元,因面值不符合民間習慣,發(fā)行后即停鑄回收廢止,據有關資料顯示,其存世僅有十余枚,是非常罕見品。
在中國近代銅元中,“大清銅幣”宣統(tǒng)二十文、“光緒元寶”廣東五文、江南甲辰“光緒元寶”二十文、河南省造民國雙旗五百文等都是屬于難得一見的珍品。雖然收藏近代銅元的投資比其他近代貴金屬幣的成本低,但成系列的配套大全還是有難度,初集銅元的藏友們要練好基本功,全面掌握好戴曉波老師編著的“《中國銅元版式收藏圖錄》1至5部中國書店出版社2014年版”一書中的知識,就可熟能生巧辨別銅元的真?zhèn)?。在經濟實力允許的條件下,收集配齊同版式中的各種變體、樣幣和罕見品,那么你的檔次可稱之為首屈一指的大藏家。
三、看銅元鑄造工藝
中國近代銅元一般采用機器鑄造,故稱“機制銅元”。但有些地方因買不起機器,而采用因陋就簡鑄幣或使用土法鑄造,因此也產生了不是機制的地方版銅元。最常見的是采用傳統(tǒng)翻砂法鑄造的“砂版銅元”,人力手搖機械鑄造的半機械銅元以及手工打制的銅元等。這些非機器鑄造的銅元,多是官辦造幣廠的過渡時期產物,一般鑄造數量不多,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但是要特別注意,收購不是機制銅元時,須多一個心眼,因為銅元中的偽品多數是屬于非機制工藝。
四、看銅元是否錯版
首先從概念上要弄清楚,錯版是指模具(版)上的圖案或文字出錯,這種先天形成的才能稱之為錯版幣,凡是模具(版)上的圖案或文字無錯,而在鑄造過程中因主客觀原因形成的錯誤,這種后天的出錯不是錯版,是屬于鑄造中的變體或變異。銅元常見錯版形態(tài)有:
1.英文錯誤,主要有字母寫錯、單詞拼錯等。如將單詞“PROVINCE”(?。╁e拼為“PROVINEC”等。
2.滿文錯誤。如四川官局造“光緒元寶”銅元,上緣紀地“四川官局造”,中心滿文卻為“寶?!保ǜ=ㄨT錢局)。
3.正背面圖案錯配。如“光緒元寶”背錯配大清龍圖,“光緒元寶”湖北造背,錯配廣東飛龍圖,“大清銅幣”宣統(tǒng)《乙酉年》造背,錯配“光緒年造”字樣等。
4.陰文圖案。銅元幣面文字大多為凸出陽文,也有極少數會有單面陰文圖案出現,這是制造過程中產生的錯誤。
5.合背、合面銅元。指銅元的面和背:錢幣收藏將有面值的稱為“面”;沒有面值的稱為“背”。
合面:同一個錢幣,兩個面重合,造成了只能看到背,也就是說:正面反面都是背,稱為合面幣。
合背:同一個錢幣,兩個背重合,造成了只能看到面,也就是說:正面反面都是面,稱為合背幣。合背和合面的原因:一種是造幣廠戲做;一種是工人誤操作,上下模都裝成了面或背(圖3)。
在銅元收藏中有一種知名的工人誤操作圖案錯配的橫乙巳:上書“江南省造”,下緣“當十銅元”,中間光緒元寶,六瓣花居中,花心為一個圈,左右“橫乙巳紀年”,這枚銅元的背面正常是配水龍,而常見的有錯配飛龍。
多年來假銅元也十分泛濫,造假者為了牟取暴利,市場上也出現了假江南省造的“橫乙巳合背”銅元。筆者曾鑒定過一件這樣的“橫乙巳合背”偽品,因該枚偽品銅元鑄造得非常精致,經與真江南省造“橫乙巳合背”銅元比對,并參照錢幣專著中對辨別該枚銅元真?zhèn)蔚难芯坑涗?,做出了偽品的結論(圖4)。
此銅元的特點:左圖“寶”字下面有陰傷,“元”字下面有凸起。右圖“巳”字下面有“破模線”(真銅元也有,系雕刻模具時先天形成,會在銅元上呈凸起痕);“乙”字下面有凸起的點;“緒”字下面和“元”字右側及“十”字左側有“破模線”;“當”字上珠圈有磕痕。而最突出的是合背的上下模差別也大,圖4中的左右面比對,右邊“造”字中的口字內多了一橫;“光”字中的最后一豎橫勾,起筆右側有條“破模線”,這二處特征在左邊面上沒有;而且包漿是屬于人為的化學物作偽。
五、看銅元的邊齒
一般情況下,銅元側面沒有任何紋飾的光邊,而軋了邊齒的銅元絕大多數屬于樣幣性質,但“光緒元寶”江蘇十文,民國十五年的四川嘉禾銅元中,也常見有邊齒的普通品存在。(圖5)
六、看銅元的品相
銅元的品相被稱為是“收藏愛好者的生命”。品相的好壞,不僅影響到藏品價格的高低,而且還關系到藏品是否容易變現的問題。
雖然銅元收藏在行內沒有具體的檢測標準,而潛在的品相等級還是有的,從行內認同上,比較統(tǒng)一的是美品、好品、差品三個等級,一般對于銅元圖案文字清晰、無磨損,表面平整光潔,邊緣無明顯撞擊痕跡等,基本可算得上是好品相。
B、怎樣認識銅元中的龍圖案
中國近代銅元收藏一般在藏界的認定中分為兩個階段,清代和民國,而銅元中最復雜又最受人喜歡的是清代的龍圖案銅元,從光緒二十六年到宣統(tǒng)三年的短短12年時間里,戶部和各地官局先后發(fā)行了千余個版別,但大多版別之間只有輕微的區(qū)別,相對于新手來說,在版別的識別上帶來了不少困難與困惑。
而近代銅元收藏的前輩們,經過仔細審視或研究,從學術研討上對這千余個版別的龍圖銅元,根據龍圖案的形狀與特征,可以分成十二種大的版別,只要認識了龍圖案的形狀與特征,就可以分清這12種版別之間的關系與特點。
一、青龍
清代銅元中常見的龍圖之一,又稱“己”字龍。常見于戶部、廣東、湖北、江南、江蘇、清江、安徽、江西、四川、北洋、奉天、浙江、山東、河南、云南銅元局。(圖6)
這個版別根據龍的尾毛(即常說的幾尾龍)、龍爪、焰珠狀及其火焰的多少等,可以分為若干個版別。
二、坐龍
清代銅元中常見的龍圖之一,取其作蹲坐之態(tài)而得名。常見于戶部、福建、湖北、湖南、江蘇、安徽、江西、四川、北洋、吉林、奉天銅元局。(圖7)
根據龍的尾毛、龍爪、中心珠的形狀及其火焰的多少、龍鱗的排數、龍頭大小、有無珠圈、窄面瘦身、扁體、反N、王冠、魚鱗等可以分為若干個版別。
三、水龍
這個版的龍圖下方因有水波紋而得名。常見于江南、湖北、湖南、江蘇、清江、安徽、江西、四川、奉天、浙江、河南銅元局。(圖8)
這種版別根據龍的水波、龍身有云無云、龍爪須內外、跳〇版、瘦面龍、駝背龍、單冠龍、雙冠龍、過山龍等可以分為若干個版別。
四、雞爪龍
這是清代龍圖銅元中的一個獨特版別,因龍足似雞爪狀而得名,僅見于戶部銅元局,各地方局沒有鑄造。(圖9)
根據龍的尾毛、火珠渦紋、龍身尾端有云無云等,又可以分為若干個版別。
五、飛龍
取其龍的飛翔之勢而得名,常見于廣東、湖南、江南、江蘇、清江、安徽、江西、四川、吉林、浙江、山東、廣西銅元局。(圖10)
飛龍圖可根據龍的尾毛、龍刺、大尾、小尾、單線尾、倒U版等,分為若干個版別。
六、小胖龍
“小胖龍”銅元,因體態(tài)肥胖、憨厚而得名,也是龍圖案銅元中的單一版別,僅見于湖北銅元局。(圖11)
該版別根據龍的空心鼻、實心鼻、錯英文等可以分為若干個版別。
七、蟠龍
這種版別常見于湖北、湖南與江西銅元局,其他地方局略見。(圖12)
根據銅元正面邊滿文“寶源”、邊庫平、大字缶寶、小字缶寶、大字爾寶等可以分為若干個版別。
八、掃帚龍
因銅元圖案中的龍尾如掃帚狀而得名,也是龍圖案銅元中的單一版別,僅見于湖南銅元局。(圖13)
根據龍的龍云多少和正面中心“湘”字的大小可以分為多個版別。
九、方龍
因其龍圖形狀方正而得名,也屬于單一版別,僅見于江蘇銅元局。(圖14)
根據龍圖中龍珠火焰的長短、正面邊滿文的高低可分為數個版別。
十、反尾蛟龍
“反尾蛟龍”,該版銅元上的龍圖龍尾巴擺向是右邊,因清代對龍圖案的設計其尾巴都是向左,而唯獨這版蛟龍銅元圖是反方向,因此以“反尾蛟龍”著稱,僅見于江西銅元局。(圖15)
根據龍圖中、龍胸上有云無云、正面邊滿文“寶源”、邊庫平、大字缶寶、小字缶寶、大字爾寶、中心花有點無點等可以分為若干個版別。
十一、站立龍
該版銅元上的龍圖為站立式,取其作站立之狀而得名,屬于龍銅元中的單一版別,僅見于河南銅元局。(圖16)
根據龍圖中龍珠火焰的多少、正面文字的大小,可分為多個版別。
十二、宣統(tǒng)龍
“宣統(tǒng)龍”銅元是清宣統(tǒng)皇帝在位時的多種面值貨幣,該版別由戶部銅元局鑄造,屬于朝廷戶部官局造幣廠的獨享鑄造權。(圖17)
這版戶部宣統(tǒng)年造的大清銅幣宣統(tǒng)龍,可分為一厘、五厘、一分、二分、五文、十文、二十文7種面值,其用途屬于輔幣,在流通中多用于找零或購買小物品等(圖18-1、2)?!靶y(tǒng)龍”輔幣還有一種宣統(tǒng)三年版,面值也是多種。
在清代龍圖銅元收集中,像這種“宣統(tǒng)版”小面值銅幣不僅難度大而且市場上的偽品也特別多,購買時須要小心并謹慎,更不要用獵奇心去買所謂的試鑄樣幣。筆者去年曾為二位錢幣收藏愛好者先后鑒定了“大清銅幣/宣統(tǒng)年造(宣統(tǒng)龍)二分試鑄樣幣”各1枚。持有者均為私企老板(以下簡稱甲、乙),購進渠道:甲是在某地舉辦的錢幣交流會的競賣會拍的,品名為“大清銅幣/宣統(tǒng)年造二分純金樣幣” ,(成交價略)圖19-1甲。乙是在微信群中競拍的,品名與介紹為“大清銅幣/宣統(tǒng)年造二分金質試鑄樣幣 ,材質保真,年代自定”(成交價略)圖19-2乙。雖然這兩枚“樣幣”鑒定的時間相隔近7個月,而且兩位持有者居住的城市之間距離幾百公里,購買地方也分別在千里之外的天津和廣東,兩人均以“金質樣幣”購回。經鑒定,材質確實是黃金,但有四個共同特征:黃金顏色均是正黃色,成色未到9成,只有8成(含金80%):金幣加工為石膏模澆注:金幣包漿屬人為制作;二枚金幣重量分別為31克,正負差僅0.02克左右。按其事后的加工手法,應出自同一個制作坊,只是包漿作偽采用的化學物成分不同。
甲的這枚是仿“生坑包漿”,以深黑銹色帶紅彩。
乙的這枚是仿“出土傳世包漿”,以淺黑銹色帶紅綠彩。
按理,制假者對古物包漿是知曉的,因為金質不同于銅質,無論是生熟坑的黃金制品,都不可能出現甲乙這樣的包漿,內行人一眼即可看出包漿是假的。為何制作者用這種拙劣手法來去染涂加工,其用意是掩新做舊欺騙不懂的人。最終對這兩枚金幣的結論是: “大清銅幣/宣統(tǒng)年造(宣統(tǒng)龍)二分”,金質原料成色為“八黃”;年代:非“大清銅幣/宣統(tǒng)年造(宣統(tǒng)龍)二分金質試鑄樣幣”,系現代仿制的金質工藝品;估價:按市場同等成色黃金每克價×31克=金價+150元加工費=制作成本價×100%銷售價=該枚金質工藝品的市值參考價。事后二位持有人告訴筆者,兩人的后悔語言基本一致:買虧了!上當了!買進的價格比市值參考價——甲高出3倍,乙高出5倍。其實造成二人上當的理由也一致:難得一見的珍稀錢幣;黃金是硬梆梆的真家伙。筆者對兩人在該事上的評價同樣一致:心態(tài)獵奇,頭腦發(fā)熱,專業(yè)知識貧乏(至少可以說不懂黃金成色),一時心血來潮。雖然兩人交的學費不算低,但不屬于血本無歸,因為金質工藝品的屬性還在,幾千元的黃金市值價格仍可保證。
最后令筆者好笑的是,兩個人咨詢的問題也相同:一、怎樣辨別黃金成色?二、“大清銅幣/宣統(tǒng)年造(宣統(tǒng)龍)二分”有沒有金質試鑄樣幣?
筆者告訴他們:一、在業(yè)內對黃金成色的鑒定基本上是憑眼睛看,其經驗源于業(yè)內人在長期的實踐中發(fā)現,各種不同成色的黃金,其顏色和光澤都各不相同,又通過長期的觀察分析,并根據黃金的顏色、光澤判斷黃金的成色,歸納總結出一種既可靠又簡單的黃金成色鑒定法:“七青、八黃、九赤、四六不呈金”。解釋為:七青,是指七成(含金70%)的黃金所呈現出來的顏色為青黃顏色。八黃,是指八成(含金80%)的黃金所呈現出來的顏色為正黃色。九赤,是指九成(含金90%)的黃金所呈現出來的顏色為正黃色赤金色。四六不呈金,是指成色低于六成(含成60%)的黃金,所呈現出來的顏色已不是黃金所具備的顏色了,六成以下的黃金為白中微黃色,四成以下的黃金,其顏色則完全泛白了。二、據《中國清代銅元史》記載,大清銅幣/宣統(tǒng)年造七種面值均有試鑄樣幣存世,幣的材質都是紅銅(圖20),沒有金銀材質和白、黃,只有銅的試鑄樣幣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