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婷芳,黃曉冬,張乃綱,高潔,張雁
[摘 要] 微課程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以其知識內容明確、應用方式靈活等諸多優(yōu)點受到了廣大工作教育者的青睞,但由于微課程在我國的應用起步較晚,因此還存在著諸多不成熟,有必要對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fā)進行研究,以發(fā)揮微課程對教學本身的積極作用。
[關 鍵 詞] 微課程;困境;對策;口腔解剖生理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1-0052-01
一、微課程的發(fā)展與概念
微課程最早始于1993年美國北愛荷華大學的LeRoyA.McGrew教授為了普及大眾的化學知識所提出的60秒課程。隨后,1995年,英國的皮納爾大學T.P.Kee提出了一分鐘演講(The One Minute lecture),2004年,奧地利學者馬丁·林德納提出微型學習(Microlearning)的理念。微課程(Microlecture)的概念是于2008年秋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戴維·彭羅斯首創(chuàng),他被人們戲謔的稱為“一分鐘教授”。
微課程這個術語是指用建構主義方法形成的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設計教學內容。微課程是由文字、音樂、圖畫三部分組成,時間在5~10分鐘以內,是有明確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
二、微課程存在的問題
就目前微課程建設來講,還是存在許多困難導致其無法得到廣泛的認可。首先,學生使用微課進行自主學習,常常會出現模棱兩可的概念,不理解,不清晰,甚至是無論看了多少遍視頻,翻了多少遍書,始終陷在一開始的思維里,拔不出來,帶著盲點進行下面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這時候老師的一句話,就會起到醍醐灌頂的作用。再者,網課的教育也讓師生之間的交流幾乎為零,自然就會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同學之間也會顯得生分了許多,微課的線上線下就像是一道屏障隔絕了本應該溫馨的師生情誼以及同學情誼,讓師生、同學之間就像是陌生人。
以口腔解剖生理學來說,這門學科是比較抽象的,尤其是頜面部的血管神經,如果不加入實驗環(huán)節(jié),會導致學生思路混亂,無法掌握重點、難點;其次,視頻中知識內容的呈現過快,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和消化,就已經進入了新知識內容的學習。最后,微課制作前準備不充分,如老師對授課內容不熟悉,導致大量的時間在念PPT或者念自己準備的書稿,這樣的微課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一定要從學生的角度來設計微課,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解決對策
首先,要將微課程當作課程的形式來看待,要保證課程的完整性,既要有課程的設計與開發(fā),又要有課程的事實與運用。要在微課程短、小、精的特點上實現微課程的系列化,確保微課程的整體化。
明確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原則。根據教學內容、目標,結合學習者的學習習慣、特點等讓學習者充分體現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次,最重要的是微課程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將學生從傳統教學中解放出來,充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高度凝練的微課程為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了支撐,讓學生主動追求知識,勇于探索,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增強自信心。
其次,針對教師方面,教師應該提前準備充分,避免出現念書稿的現象,講解過程盡量有上下連接,便于學生理解,必要時做出詳細講解及相應視頻。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有主次輕重,教學主線明確,內容呈現不應過快,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
最后,教育部門應重視遠程教育微課程建設制度的完善,建立經費保障制度,進行交互性學習,完善評價標準,健全評價體系等。
總而言之,雖然微課程目前還存在許多不足,但是隨著相關措施的實施,再加上計算機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微課程會越來越受全日制以及成人教育學生的歡迎。
參考文獻:
[1]胡鐵生,詹春青.中小學優(yōu)質微課資源開發(fā)的區(qū)域實踐與啟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11):65-69.
[2]王美青,何三綱.口腔解剖生理學本科教材[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3]劉運華,衷克定,趙國慶.新加坡微型課程研究項目的實踐與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