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釩 陳怡君 向長和
[摘 要] 由于臨床護理的標準在不斷提高,所以需要不斷探索護理教學模式。對于外科護理,由于護理的特殊性,所以教學方法非常重要,PBL教學法具有多方面的優(yōu)勢,應用于外科護理教學中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技能。
[關 鍵 詞] 外科護理;PBL教學法; 護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9-0163-01
外科護理教學的特點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因此難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PBL教學具有多方面的優(yōu)勢,可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提升護理質量。所以教師在外科護理教學中要注重PBL教學法的應用,以提升教學效果。
一、PBL教學法的內容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改變了原有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會結合臨床實際問題,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教師通過必要的引導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所以這種教學法可以將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很好地融合起來, 教學中更多地關注護理中的實際問題。PBL教學法的重點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特別適用于外科護理教學。
二、外科護理教學中如何應用PBL教學法
外科護理教學應用PBL教學法也要注重將外科護理和基礎實際操作相結合,所以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護理理論教學中,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深入理解理論知識,這樣才有利于在護理中形成規(guī)范的操作。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向學生講解理論知識對護理實踐的指導作用。學生掌握了相關的護理理論后,教師再結合實際問題進行講解。比如教師可以結合真實病例組織學生來分析討論,學生通過討論分析患者存在的問題,然后明確護理的重點,學生結合實際可以更好地掌握護理知識。教師在應用PBL教學法時,要結合外科護理的特點提供模擬護理環(huán)境,學生以護士角色的方式學習,結合所學的護理理論,完成相關的護理操作。
在外科護理教學中,教師采用PBL教學要注意問題的提出,問題要結合外科護理的實際,問題要具有典型性。比如在講解輸液操作時,教師可以結合輸液操作讓學生去思考輸液中患者容易發(fā)生哪些不良反應,對于患者的不良反應該如何處理;輸液時間如何估算;輸液操作中常見哪些錯誤操作等。這些問題和護理操作緊密相關,所以可以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教師要將問題的提出,學生對問題的解決貫穿于教學中。
三、外科護理教學中應用PBL教學法的優(yōu)勢
(一)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
PBL教學法突出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了好奇心,就會愛好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提高,學生們會主動參與,學習的效果就可以保證。在探索心理的作用下,學生會主動鉆研問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所以在教學中問題的提出要結合護理的實際,要引起學生的關注,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問題答案的精神,帶動學生參與動手,提升外科護理教學的質量。
(二)有利于增強臨床實踐能力
采用PBL教學法,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在面對實際的護理問題時,通過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增強教學的臨床效果。學生會處于和現實緊密結合的問題場景,可以將護理中的各個知識點集中于真實的病例中,學生的知識點可以相互滲透,學生在解決實際病例的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得到提升。因此PBL教學法可以培養(yǎng)護理人員的實踐能力。此外,在PBL教學模式下,學生對于問題的解決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生在小組學習交流的過程中,可以相互交流學習,共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提升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所以教師要發(fā)揮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
四、應用PBL教學法要注意的問題
PBL教學法結合具體的問題進行教學,因此教師要注意發(fā)揮PBL教學法的優(yōu)勢,用于突破教學中的難點。要用PBL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外科護理中,遇到問題需要有解決辦法,所以教學中最需要學生掌握的是思維能力,有了良好的思維能力,才能有解決問題的方法。PBL教學將實際問題變得具體化,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得以提高,有助于提升護理操作水平。
在外科護理的教學中,采用傳統(tǒng)的方法存在一些弊端,學生的學習沒有自主性,過多依賴教師的講解,操作能力難以得到提升,而應用PBL教學法可以消除這些缺陷。在外科護理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結合外科護理的特點不斷總結PBL教學法,以提升PBL教學法的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張云,牛金萍.PBL教學模式在呼吸科護理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6(4):128-129.
[2]李秀忠.基于PBL的醫(yī)學教育模式改革實踐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
[3]李林毅,郭秋萍.PBL教學法在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現狀[J].全科護理,2016(11):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