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樂教育中,真假聲混合訓練是學生學習聲樂的前提,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學生掌握不同的發(fā)音方式,能在聲樂演唱者中根據演唱曲目選擇相應的演唱技巧,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本文從真假聲的特點入手,分析真假聲的區(qū)別,提出了聲樂教育中真假聲混合訓練的路徑,結合實際教學,分析真假聲混合訓練在實際聲樂教育應用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對相關工作有所裨益。
【關鍵詞】聲樂教育;真假聲;混合訓練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在聲樂教育中,真假聲混合訓練是學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內容,也是音樂演唱中的核心內容,影響著演唱技巧和演唱效果。民族聲樂本身就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不部分,繼承和發(fā)展民族聲樂文化需要加強教育,以聲樂教育為契機,讓學生掌握更為全面的演唱技巧,通過系統(tǒng)化的訓練,真正做好聲樂教育。加強對真假聲的訓練,提高聲樂教育質量。
一、真假聲的特點
真假聲訓練本身就是聲樂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很多學生接觸到聲樂時,初期很難有深入的認知,發(fā)音和音速很難準確調節(jié),這樣就會在聲樂演唱中造成失真,影響到演唱效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通過系統(tǒng)化的真假聲訓練,鍛煉學生的音準,讓學生掌握更為全面的真假聲演唱技巧,提高聲樂演唱水平。
分析真假聲的概念和特征可以從人體自身以及演唱方式兩個方面出發(fā)。從人體的生理構造來看,聲樂演唱者主要的發(fā)音器官的聲帶、咽喉和胸腔等,聲帶也是發(fā)音的重要基礎,只有聲帶準確發(fā)音,才能掌握更多的共鳴發(fā)音技巧。真聲是人利用聲帶自然而然發(fā)出的聲音,這是個體的本來聲音,沒有其他的修飾,個人特色鮮明,這是聽到人們聲音就能想到發(fā)音個體。相反,在聲樂演唱中,為了滿足音調、旋律等方面的要求,個體原本的聲音需要進行相應的改變之后,才能符合要求,因此需要對人的聲音加以修飾和改變,這就是假聲的概念,用聲帶振動發(fā)出比正常發(fā)音更高的音色,在聲樂演唱中較為常見。從聲樂演唱方式來看,真聲和假聲發(fā)揮了不同的作用,一般真聲的音色比較雄渾,而且堅實有力,一般由于高音,相反假聲的聲音相對柔和,一般用于低音演唱,在聲樂訓練中,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做好真假聲訓練,確保真假聲能有效結合在一起。
二、真假聲的區(qū)別
在聲樂教育中,需要進行真假聲混合訓練,這樣才能更好的融合真假聲,分析真假聲的區(qū)別就是訓練的基礎,只有掌握真假聲的區(qū)別,才能在訓練中采取相應的方式,更好的進行真假聲訓練。人體發(fā)聲器官中最為重要也是最為基礎的就是聲帶,聲帶從人體器官結構來看,在喉腔中部,由聲帶肌、聲帶韌帶和粘膜組成,并且左右對稱。聲區(qū)并不會對其有相應的影響,在聲樂演唱中,聲帶張力不同也就發(fā)出聲音,這就是真聲的發(fā)音方式。傳統(tǒng)戲曲中的真嗓唱法就是以真聲發(fā)音,音量大,和生活中的音色極為現實,一般用于中音區(qū)或者低音區(qū)。真聲相對來說發(fā)聲更為自然,而且吐字清晰,發(fā)音簡單不費力,不過在唱高音時較為困難。真聲的發(fā)生和諧,在情感表達上更加真誠,發(fā)聲就是喉部自然發(fā)生,聲帶閉合的過程,對于這一問題,很多專業(yè)人員進行了深入探討。假聲和真聲是相對存在的音色,假聲演唱時,聲帶并非是自然發(fā)聲,而是需要演唱者認為控制,讓聲帶振動發(fā)出聲音,這一聲音讓聲帶振動更高,但是和真聲比也更弱,音色顯得透明,聲帶邊緣振動。一般在聲樂演唱中,很多男歌手都會選擇真聲演唱,顯得自然,符合人們的口語聆聽需求,聽起來更加舒服;而女歌手則更多的用柔美一些的假聲演唱,真假聲之間的轉換讓聲樂情感層次更為豐富。受到真假聲的區(qū)別,在聲樂教育中,需要根據學生性別差異,以及學生在發(fā)聲時的特色,選擇相應的發(fā)音方式,這樣就能更好的在聲樂教育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學生的音色優(yōu)勢,實現真假聲的完美融合以及隨意轉換。
三、聲樂教育中真假聲混合訓練的路徑
在聲樂教育中,真假聲混合訓練是重要的訓練內容,通過多樣化的真假聲混合訓練方式,從多方面控制聲樂演唱時學生的音色變化,結合真假聲的發(fā)聲技巧,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聲樂教育中真假聲混合訓練的基本路徑。
(一)加強真假聲混合訓練中的氣息控制
在聲樂演唱中,對于演唱者的氣息要求極為嚴格,需要演唱者能靈活調節(jié)自身的氣息,讓氣息和發(fā)聲融合到一起,確保音樂的優(yōu)美動聽。充分借鑒西方音樂理論內容以及聲樂訓練的技巧,結合我國學生聲樂演唱的特點,總結了聲樂教育體系的訓練方法。在真假聲混合訓練中注重對氣息的控制,胸腔呼吸閥可以是聲樂的吸氣和吐氣練習時,鍛煉人體胸腹器官的伸縮,增加肺活量,提高學生對氣息的控制效果。胸腹式聯合呼吸法經過了教育實踐的證明,是符合聲樂演唱和聲樂教育的一種科學化的訓練呼吸的手段,在真假聲混合訓練中,能起到較好的訓練效果,吸氣時利用橫膈膜下降和胸廓張開來鍛煉肺活量,保持緊張狀態(tài),保證氣息的穩(wěn)定。這一呼吸方法能保證氣息良好的流動,在很多聲樂作品演唱中都得到了較好的應用,這也是如今聲樂教學和聲樂演唱中應用的主要氣息訓練方式。氣沉丹田也是真假聲混合訓練中氣息控制的基本方式,丹田的位置在肚臍下三寸,以訓練丹田為載體,實現對氣息的調節(jié)和控制,更好的促進聲帶振動,讓聲音更加渾厚。在聲樂作品演唱中,極為重視運用丹田氣息,氣息控制效果越好,相應的聲帶振動后產生的聲波也能傳遞到更遠的位置。真假聲混合訓練也就是讓學生的混聲能更有穿透力,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做好丹田氣息的控制,也能較好的實現這一效果,這同樣是真假聲混合訓練中控制氣息的主要方式。
(二)在自然聲區(qū)形成真假聲結合的混合聲
在發(fā)聲訓練上,需要自然聲區(qū)做好氣息和聲音二者結合,然后在換聲區(qū)進行真假聲混合訓練,結合聲樂教育實踐中的體會,這一方法聲樂教育中,極易出現聲音真假聲分離,聲音色彩相對單調,偏向于某種唱法。學生的自然聲需要在保證氣息的前提下,注重聲音色彩的控制,形成真假聲混合聲,保證學生音色在換聲區(qū)的正常過渡過程,也能保證聲音色彩適合不同的延長方式中,確保真假聲混合訓練的教學效果。在自然聲區(qū)形成混合聲和傳統(tǒng)的聲音訓練方法有一定的相通之處,都能在自然聲音前提下做好真假聲混合處理,符合聲樂教育中對真假聲混合聲的訓練要求。
(三)重視聲樂教育的教材選擇
聲樂教育在不斷的發(fā)展,我國市場上也隨之出現了很多的聲樂教育周邊產品,尤其是聲樂訓練書籍,多家出版社都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教材編制,這也為聲樂教育人員提出了多樣化的選擇。學生最初接觸好聲樂演唱技巧,基礎知識并不扎實,這就需要在教材選擇上,結合學生的聲樂基礎和學習特點,選擇適合學生真假聲結合訓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提高聲樂發(fā)音技巧的練習
真假聲混合訓練本身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長期的訓練才能得到較好的效果,在訓練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較好的發(fā)音技巧,為學生的真假聲混合訓練展現出明確的方向。在訓練中,重點做好對氣息的控制和穩(wěn)定,在演唱過程中,根據作品的特色,通過具體作品的訓練,在聲樂作品實踐中,提高自身的聲樂演唱水平。
四、混合聲在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以及在歌唱中的運用
之前闡述的真假聲混合訓練方法大多數都是實現對內部發(fā)聲控制,在聲樂教學中確保聲區(qū)統(tǒng)一,這對于聲樂教學有較好的支持效果,更好地促進了學生的聲樂學習。一般來說,女聲的低音聲區(qū)更加容易實現真假聲混合,真聲和假聲聽起來極為明顯,也相對分離,在聲樂作品演繹中,真正顯得空洞,而假聲缺乏必要的情感內容,因此需要重視女聲的真假聲混合訓練。同樣,男聲的音色較低,一般都適合中音或者低音部分,真聲上比較有優(yōu)勢,不過在聲區(qū)偏高的時候就會略顯不足,因此需要在采取相應的訓練方式。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聲樂作品演唱時,并非是真聲和假聲分別應用,而是需要真假聲混合演唱,在真假聲轉換以及結合上,需要進行相應的控制,確保二者有機的結合,尤其是在真假聲轉換時,確保轉換的流暢自然,這就需要加強真假聲混合訓練,讓學生重復練習,才能掌握真假聲混合演唱技巧。在聲樂演唱中,需要重視真假聲的應用頻率,不能單純的應用一種聲音,否則會造成聲區(qū)的單一,影響到后續(xù)的聲樂演唱。真假聲混合訓練需要讓學生借助優(yōu)秀的聲樂作品展開練習,并非要用重復枯燥的真假聲混合訓練,而是以聲樂作品為載體,給學生以訓練的機會。以《漁光曲》為例,這一聲樂作品本身具有復雜的演唱技巧,而且內部蘊含的情感豐富,可以作為真假聲混合訓練的典型作品。學生最初接觸到聲樂時,對于聲樂基礎和演唱技巧理解并不深入,很難做好真假聲融合和轉換,這就需要在聲樂作品的基礎上,更加深入的理解,形成一個完成的真假聲混合訓練體系,這樣能在聲樂作品演唱者會發(fā)現其中存在的問題,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總結實際聲樂演唱中出現的問題,采取相應的解決方案,積累聲樂演唱經驗。在聲樂演唱中國,氣息的呼吸是學生學習聲樂的基礎內容,這也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基礎性知識,在氣息呼吸時,聲門的狀態(tài)不同,開放和閉合會導致聲帶有不同的反應。在真假聲混合訓練時,真聲是由于聲帶振動形成的聲音,最初接觸到的聲樂時,學生可以在中低聲部較好的發(fā)揮聲音,但是后面的高音演唱用真聲就會顯得吃力。在演唱中,假聲的發(fā)生方式在專業(yè)領域也會有不同的狀態(tài)展現,假聲是聲帶振動發(fā)出的聲音,在發(fā)聲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回流。
五、結語
綜上所述,真假聲混合訓練是提高學生聲樂演唱水平的基礎,在聲樂教育中,需要極為重視,在教育中,明確真假聲混合訓練的重要作用,然后采取相應的訓練手段,從多角度展開教學改革,給予學生更多的真假聲訓練機會,讓學生掌握真假聲技巧,以便在聲樂演唱中加以應用,進一步提高聲樂教育水平,促進聲樂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童玉嬌.聲樂教育中的真假聲混合訓練探討[J].黃河之聲,2018(01):97.
[2]王佳.論民族唱法中真假聲混合唱法的演唱技巧[J].藝術教育,2013(04):65.
[3]潘興周.真假聲混合運用對聲樂演唱的作用[J].校園歌聲,2011(04):28-32.
[4]祝真?zhèn)?常香玉真假聲混合演唱藝術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D].中央民族大學,2004.
作者簡介:于洋(1991—),男,連云港,碩士,助教,南京視覺藝術職業(yè)學院,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