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唯唯
【摘要】中國民族聲樂自誕生之日起,就因其豐富多彩、風格多變的獨特氣質而受到大家的喜愛,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專業(yè)學科。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國民族聲樂的發(fā)展與融合的歷程,進一步探討了中國民族聲樂中的歌唱要素。
【關鍵詞】中國民族聲樂;發(fā)展與融合;歌唱技巧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民族聲樂歷經千年而不衰,是因為它有著獨特的演唱風格,生動的表演技術與真切的情感表達。通過借鑒美聲唱法的優(yōu)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民族唱法,這種民族唱法更加規(guī)范和工整,能夠把中國民族的語言韻味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一、中國民族聲樂簡介
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和不同的演唱風格特點,因此,各地方的民歌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民族聲樂資源庫。民族聲樂,既不同于民歌、說唱、戲曲的演唱,又是在繼承并發(fā)揚了這些傳統(tǒng)演唱藝術與精華特點的基礎上,借鑒,吸收西歐美聲唱法的歌唱理論和優(yōu)點而形成獨樹一幟的具有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和時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歌歌唱藝術。
(一)中國傳統(tǒng)民族聲樂
中國傳統(tǒng)民族聲樂起源于民歌,再過渡為戲曲,最后又在戲曲的基礎上逐漸分離而逐步形成。即使是最傳統(tǒng)的民歌,在其唱法上也與西洋美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例如,西洋美聲認為呼吸是聲樂演唱中最重要的,甚至有的意大利人就認為如果不能正確呼吸,就不會唱歌。在唐代時期的段安節(jié)在《樂府雜錄》中就提到過:“善歌者,必先調其氣?!彼J為善于歌唱的人,必須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氣息,氣息是聲音的基礎,是聲音的根本。他還提到:“夫氣者,音之帥也,氣粗則音浮,氣弱則音薄,氣濁則音滯,氣散則音竭。”通過這些資料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聲樂也是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jù)和理論基礎的。
(二)中國民族聲樂的發(fā)展與融合
20世紀20—30年代,美聲唱法在中國嶄露頭角,其良好的氣息支撐,連貫的聲音線條受到了中國一些歌唱家的學習。后來,有一些歌唱家,為了人們更容易接受,就把美聲唱法和中國傳統(tǒng)的民歌進行有機結合,比如像著名的歌唱家周小燕。在這種結合下,解放以后,雖然中國也曾存在許多年來唱法和聲音的土洋之爭,但是并不妨礙中國涌現(xiàn)了一批優(yōu)秀的聲樂作品,以及民族歌劇的誕生。如藝術歌曲《長城謠》、民族歌劇《白毛女》等。相繼出現(xiàn)了一批優(yōu)秀的聲樂家以及戲曲藝術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郭蘭英、常香玉、梅蘭芳、馬金鳳等。但當時就民族聲樂要怎樣發(fā)展的和繼承,也一直存在著分歧。“一種觀點是,民族聲樂藝術一定要民族民間的唱法(即現(xiàn)在流行的原生態(tài)唱法),不能借鑒西洋的美聲唱法,如果融合西洋美聲唱法,民族聲樂就不再是原汁原味,它的民族性也會大打折扣;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民族民間唱法不夠科學,必須借鑒西洋美聲唱法的科學唱法加以改良?!边@兩種觀點其實并沒有誰對誰錯之分,好的唱法是通過相互借鑒、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既不能墨守成規(guī)、一成不變、刻骨死板不思變通,也不能全盤否定、來者不拒,只有彼此相互借鑒,揚長避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民族聲樂才能出現(xiàn)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華景象。
二、中國民族聲樂的歌唱技巧
說起唱歌,大部分人會覺得這就是信手拈來,輕而易舉的事情,特別是人們對于通俗歌曲的理解。很多人都認為只要會說話,就一定會唱歌。可是,若是沒有經過科學方法的刻苦訓練,以及豐富的情感體驗在里面,那根本談不上唱歌,只是念了一遍歌詞而已。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民族聲樂對于任何一個成熟的歌者來說,都能夠深刻體會“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所蘊含的深刻的道理。的確,“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比魏我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之路上的鮮花和掌聲總是隱藏在荊棘之后的,都是用血淚和汗水來澆灌的。
民族聲樂是感性的,但是卻有理性的方法和規(guī)律,只有奠定好基石,打好自身的歌唱基礎,才可以向更高、更廣闊的方向邁進。
(一)中國民族聲樂中的呼吸方法
自從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聲樂和西歐美聲唱法融合了以后,民族唱法就借鑒了美聲唱法的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人體共有三大共鳴腔體,分別為胸腔共鳴、頭腔共鳴和口腔共鳴。而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就是利用身體的共鳴腔體和腰腹部的氣息支撐共同配合的呼吸方法。
中國傳統(tǒng)民族聲樂之所以要借鑒美聲唱法,就是因為美聲唱法的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能夠幫助中國傳統(tǒng)聲樂有更進一步的發(fā)展。第一,全面調動了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動作用,使胸腔、橫膈膜和腹肌相互配合,協(xié)同完成控制氣息的任務;第二,由于吸氣時下降橫膈膜和張開肋骨同時并用,使胸腔全面擴大,氣息容量大;第三,控制氣息的能力強,呼氣均勻,有節(jié)制,并能對氣息的強弱進行調節(jié),使聲音的高、低、強、弱變化控制自如;第四,有明顯的呼吸支點,使音域擴大,并使高、中、低三個聲區(qū)調和統(tǒng)一。由此可見,雖然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并沒有提到用腰部的力量,但是能夠使胸腔打開主要就是依靠橫膈膜與腰腹肌共同作用的力量。而且,只有充分調動腰部與共鳴腔體的配合,才能夠使聲音更有穿透力,才能夠更持久。
所以,民族聲樂中的正確呼吸方法,是唱好民族聲樂的第一步,是打好聲樂基礎、唱好民族聲樂的基石。
(二)中國民族聲樂的咬字規(guī)律
中國民族聲樂是逐漸從戲曲中分離出來并且結合了美聲唱法的一種新的唱法。雖然現(xiàn)在的民族聲樂與中國戲曲藝術依然分離,但卻保留了戲曲唱法中的咬字規(guī)律,即字正腔圓。也就是說,只有字正才能腔圓。這種咬字規(guī)律是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獨家秘訣,并且只有和漢語相結合,才能發(fā)揮出無窮的、獨特的魅力。
既然提到了字正,那么就要求歌唱者必須要在輕松咬字的基礎上,做到吐字清晰,字頭、字腹與字尾的力度要相得益彰。對于字頭,也就是聲母,力量要適中,要果斷把聲母咬準確,不能猶豫不決,否則會使聽者對于歌曲的含義和意境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從而影響了對歌者真實水平的評判。字腹是韻母的第一個音,是整個字的中間部分,所占用的比例相對較長,因此,要在充分給予氣息支持的基礎上,盡量打開口腔,并且控制好口腔呈微笑狀態(tài),使聲音位置和字頭保持一致,這樣才不會出現(xiàn)聲音脫節(jié)的問題。最后要注意的是字尾,也就是老師們會經常強調的歸韻。字頭和字腹都控制好了,要在此基礎上把字尾保持住,從而保持整個字的位置統(tǒng)一,把整個字都交代清楚,交代完整,使聽眾能夠清晰地聽到,能夠輕松地理解。
在咬字時,除了要注意整個字的位置一致性、完整性之外,還要格外注意咬字的力度。若是咬字過于死板,那么會給聽眾造成一種僵硬的、沒有流動性的、不能打動人心的的感覺。但若是咬字過于松弛,也會造成一種無力的、張力不夠的、軟綿綿、松垮垮、聲音發(fā)虛不悅耳的感覺。所以,咬字的力度一定要適中,要根據(jù)歌詞的含義和歌曲的意境來把握咬字的力度。
若是咬字準確,歸韻清晰,咬字力度也適中,再能夠加上穩(wěn)定的氣息支撐和自己對作品含義、感情的理解,那么腔圓也就能夠輕而易舉地實現(xiàn)了。
三、結語
中國民族聲樂從幾千年前簡單的號子發(fā)展到今天的戲曲、民歌和藝術歌曲等多種藝術形式,其間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這一演變過程中最主要的載體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tǒng)。正是因為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加上科學的歌唱技巧,才使我國民族聲樂不斷向前發(fā)展,受到大家的喜愛和傳唱。
參考文獻
[1]徐敦廣.民族聲樂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
[2]湯雪耕.怎樣練習唱歌[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