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箏演奏過程的肢體動作是樂曲完美呈現(xiàn)的一部分,如何指導學生在演奏過程合理使用肢體動作是古箏教學的重點難點。作者試圖從達爾克羅茲教學法中的體態(tài)律動入手解決這一難點問題。
【關鍵詞】體態(tài)律動;古箏演奏;古箏教學;肢體動作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識碼】A
古箏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樂器,有著悠久的歷史。其聲音晶瑩透亮又帶有中國古典特色的纏綿哀嘆之韻,極具感染力。古箏演奏者像音樂仙子似的優(yōu)雅地撥弄著21根弦,給人留下高貴典雅的印象。古箏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應注重全面發(fā)展,教學不僅需要在手指技巧上下苦功夫,也要對演奏形態(tài),肢體動作進行全面指導,才能在臺上展現(xiàn)出音樂仙子的姿態(tài)。這對習琴者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對教琴者也是一大難點。
古箏演奏者在演奏時身體處于正面對著觀眾的狀態(tài),上半身的肢體動作對演奏者而言是演奏的一部分,它們是樂器與演奏者內心的橋梁。上半身的肢體動作對觀眾而言也是觀賞的一部分,它們將樂句之間的呼吸氣口可視化,能更加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樂曲的輕重緩急。這與達爾克羅茲的觀點是相符合的。
1906年出版的《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中說明這種教學的目的是啟迪學生對于節(jié)奏韻律的直覺本能,培養(yǎng)對音樂的情緒、表現(xiàn)的感覺,對運動平衡的感覺,以及有規(guī)律的運動神經習慣,訓練有節(jié)奏的心理。
“任何藝術都是一種運動,沒有一種舞臺藝術可以忽略身體?!睆倪_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獲得靈感的奧爾夫曾說過:即使樂器演奏者也需要喚醒自己的身體才能演奏出最美的音樂。雖然有些樂器只使用到上半身或者手臂和手部,但是身體微微的韻律感將帶動演奏的肢體部分,使得它們成為連接演奏者內心和樂器的媒介。
我們能否從達爾克羅茲的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入手解決古箏演奏的肢體動作這一重點難點呢?
一、古箏演奏的肢體動作與體態(tài)律動
達爾克羅茲指出,體態(tài)律動包含三方面的要素,即:空間、時間和力量。這三要素類比到古箏的演奏中可參見下:
(一)空間
當音色要求由暗到亮時,彈奏位置由靠岳山到靠琴碼;當音區(qū)由高到低時,身體由正常到往前傾;當演奏到不同情緒樂段之間的銜接氣口(慢板與快板之間的連接)時,雙手由平低挨琴弦到雙臂打開,右手提到胸前。
(二)時間
時值短時,演奏者小關節(jié)快速跑動;時值長,演奏者彈完音符手掌保持不動;休止符時,左(右)手輕捂琴弦。
(三)力量
當樂曲有重音重拍時,借助手臂的力度往下沉;弱音時,手指稍微放松;漸強、漸弱,力度由小到大、由大到小。
二、呼吸
呼吸是人人都會的事情,沒有呼吸生命必將終結。演奏過程的呼吸對音樂也同樣重要,它能使音樂聽起來更有層次,能讓演奏者有準備和放松的間隙使其動作更為順暢。但是這個呼吸并不是生活中簡單的鼻子呼吸,而是通過軀體的彎腰和挺直,雙手的靜止和抬手,表情的松弛和緊張表現(xiàn)出來的。演奏者能在古箏演奏過程中把呼吸自然帶入讓觀眾感受到樂句與樂句之間的氣口,需要大量的練習累積。如湖南民歌《瀏陽河》(唐璧光編曲,張燕改編)。
截圖的第一小節(jié)是快板連接,第二小節(jié)是快板。在第一和第二小節(jié)之間呼吸動作是符合演奏規(guī)律的。右手彈完第一小節(jié)后,雙手短暫靜止,然后身體和右手迅速抬起,伴隨演奏者大口呼吸,進入快板部分。用律動表現(xiàn)這里的氣口,既為觀眾和演奏者進入熱烈的快板提供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同時將音樂推向高潮,生動地表現(xiàn)了瀏陽河那流水叮咚跳躍的熱鬧場景。
三、左手運用
在古箏的傳統(tǒng)曲目中(特別是初級曲子),右手起著演奏旋律的作用,左手主要用在顫音按音滑音等地方。琴碼把古箏分為兩半,將左右手的彈奏區(qū)域及其功能明顯分開。由于傳統(tǒng)曲目更注重旋律的橫向方向,并不似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箏曲般注重縱向的和聲效果,左右手音符并沒有太多整齊的對齊部分。所以在演奏時視覺上會稍微顯得“右重左輕”,略欠平衡美感。如何將左手的律動自然帶入演奏中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的。又因為中華民族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不習慣肢體夸張化,推崇內斂,注重禮節(jié)。“儒有衣冠中,動作慎”。所以我們從小習慣循規(guī)蹈矩,肢體也會相對固化“學生對身體運動可能性的思考極為有限”。這對表現(xiàn)行云流水的音樂是有所不利的。
如果是學生頭腦里存在不容易理解的問題,出現(xiàn)在心理與身體要完成、表達動作的關系上面,那就必須要培養(yǎng)和訓練出某種聯(lián)系身心的東西,通過它可以把心理和身體兩個層次聯(lián)系起來;那就需要找到刺激大腦的物理手段和身體手段,目的是激活學生的神經系統(tǒng),使神經系統(tǒng)能夠對心理刺激做出靈敏、迅速的反應。
古箏經典曲目《漁舟唱晚》,幾乎是習箏者必彈的一首箏曲,并且常常是初學者接觸的第一首傳統(tǒng)箏曲。這首曲子的右手演奏技法并不難,而且曲子整體速度緩慢。故以這首曲子訓練學生的左手律動是相對理想的。
下面以《漁舟唱晚》(婁樹華改編 曹正訂譜)前面5個小節(jié)為例,分析如何利用律動精致地表現(xiàn)該曲子。
這5個小節(jié)分成3個小樂句,并且是長度不規(guī)則的樂句,所以如果單純按照小節(jié)線來完成音樂,是不符合曲子的意境的。第一樂句是第1小節(jié),第二樂句是第2小節(jié)到第3小節(jié)的第二拍,剩下的為第三樂句。分好樂句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安排樂曲的強弱對比,怎樣通過動作將其有層次地呈現(xiàn)出來。
第一個音大撮 是比較明朗的音色。為了得到這種效果在樂曲開始前,右手提到胸前再緩緩穩(wěn)穩(wěn)地落在靠近岳山處貼弦彈奏 ;第一小節(jié)最后2個音弱收,因此彈到最后的2個音時,右手從靠近岳山處移到琴弦中間。
連接第二樂句時左右手同時起,以示氣口。第二樂句也是強起弱收的處理,大致同上。
第三句是弱起漸強再減弱最后漸強的處理。由于是弱起,故在第二句連接第三句的氣口時,動作幅度要相應減小,但是也要有起手的動作。在第5小節(jié)“1”音做弱處理再接漸強。最后的大撮音是此處的最強音,為強收處理,并且左手有三個重顫音。左手按前面兩個重顫音時,為了保持強收的視覺效果,右手彈完后保持不動,直到左手按下第三個重顫音時右手再起手接彈后面的音。
古箏的肢體動作能更細膩地幫助演奏者感受音樂的內在力量,也能更直觀地幫助觀眾理解音樂。
四、如何訓練古箏學習者的體態(tài)律動
以下訓練辦法參考《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楊麗梅 蔡覺民編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并根據古箏教學特點做出相應改變。
(一)放松
對古箏學習者體態(tài)律動訓練的前提是讓學生感到放松。教師可以在課前彈奏速度平穩(wěn)的樂曲(教師可自編樂曲)讓學生們隨著音樂踏步行走。對于有一定律動基礎的學生可在行走的過程中加上雙手動作以示樂曲的音區(qū)、音量等音樂元素的變化。
(二)力度訓練
力度變化是表現(xiàn)音樂情緒變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古箏屬于彈撥樂器,其長音的強弱對比只能靠搖指的強弱來表現(xiàn)。教師可任選一段學生熟悉長搖的音樂段落為藍本。教師在演奏過程根據當下學生反應隨機在:ppp、pp、p、mp、mf、f、ff、fff、sf、pf、tf、dim、cresc等不同強弱程度中改變力度。學生需要一邊聆聽一邊做出相應的動作改變,還要十分留意教師下一個改變是如何,需要全身心投入到音樂思考中去。還可以讓學生作為“領導者”,教師或者其他學生根據他的動作改變來進行演奏的強弱變化。
(三)節(jié)奏、速度的藝術性處理
音樂中的節(jié)奏、速度不是死板按照譜面標記演奏,想要彈出鮮活富有生命力的音樂,就要根據曲子的情緒意境對曲譜的節(jié)奏和速度進行細微變化處理,這就是所謂的節(jié)奏、速度的藝術性處理。有意識對此進行訓練能使學生的音樂感受更趨細膩,表現(xiàn)力更豐富。教學中可以這樣進行練習,以《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劉峰曲 焦金海改編)的慢板為例:
主題
變化1:把兩個的下滑音去掉;變化2:把裝飾音去掉變化;3:搖指改為八度單音勾托;變化4:搖指改為掃搖。
總而言之,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能給肢體動作的積累和運用提供練習平臺。體態(tài)律動能幫助學生放松身體,讓學生學會思考如何用身體表現(xiàn)音樂,這不僅對古箏演奏有幫助,對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也會產生正面積極的作用。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借助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對學生進行長期訓練。這些看似與古箏演奏無關的練習,會在一定時間的積累后反饋出來,給教師和學生本人帶來無限的驚喜。
參考文獻
[1]楊麗梅,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J].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2]Adolphe Appia,Zum Begriff der Abstraktion,Kamper/Wulf,1982.
作者簡介:黃耿炎,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5級音樂教育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