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霜 李光
摘 要 貴州省是我國南方巖溶極為發(fā)育的省份,全省貧困縣的比例較大。以安順市羅仙村為例分析貴州省農民教育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農民教育;現(xiàn)狀;問題;對策建議;貴州省安順市羅仙村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020
教育可以激發(fā)受教育者的內在潛能,使其各方面得到最充分的發(fā)展[1]。中國是農業(yè)大國,農民多是客觀事實,如何使我國農民的未來生活更有保障,目前研究表明大力開展新型職業(yè)農民培育工作,著力培養(yǎng)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擅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yè)農民是一條較好的途徑。為此,我國加大了農民培訓的力度。自2012年以來,通過實施新型職業(yè)農民培育工程,全國共培育各類新型職業(yè)農民400余萬人。
貴州省是我國南方巖溶極為發(fā)育的省份,貧困縣占全省總縣域的66%[2],而在這些地方主要的貧困者就是農民,為此貴州省政府辦公廳印發(fā)了《貴州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方案明確指出:“力爭使貴州省每個有培訓愿望的勞動者都有機會參加一次相應的職業(yè)培訓,使他們至少掌握一門實用技能,基本消除無技能勞動者現(xiàn)象,再通過他們的示范帶動周邊農民共同致富,該方案的實施極大的促進了貧困農民的脫貧。”
安順市西秀區(qū)東關街道的羅仙村是貴州省一個典型的貧困村,它在2004年以前屬省級一類貧困村,后來通過全村群眾的辛勤勞動和在“知識改變命運圖書室”的不斷學習,加上各級專家開展的專項培訓,到2010年該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 503元,年增長25.2%。雖然農民教育在該村已經有所開展,但還是有許多問題涌現(xiàn)出來,這些問題也反映出貴州省農民教育的普遍問題。
1 農民教育現(xiàn)狀與存在的問題
1.1 農民對受教育的認識不夠深刻
農民受教育情況深刻地影響著農民的收入水平[3]。農業(yè)部2006年調查了我國農戶收入水平與受教育程度的相關性,結果表明:高中戶比小學戶人均收人多出1.6倍;初中戶比小學戶年人均收入多出1.4倍;小學戶比文盲半文盲戶人均多出0.5倍??梢?,農民受教育的水平越高,其收人水平也往往越多。然而,農民并不重視受教育,主要原因是他們的生存壓力巨大,沒有精力用在受教育上,導致農民參加培訓教育的比例極低。據(jù)我國相關統(tǒng)計,接受過1個月內的短期培訓的農民只占8.95%,接受過初級技術教育培訓的只占2.29%,接受過中等技術教育的僅占0.77%,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高達82.41%。
由于羅仙村交通不便,很多農民培訓沒有在該村開展,2015年只有2名貴州省“三區(qū)”科技特派員在該村開展了培訓工作,培訓農民230人次。同時,該村農戶對于接受培訓也反應冷淡。據(jù)調查,有67%的農民認為不需要參加培訓,有22%的農民認為是否參加培訓都無所謂,僅有11%的農民認為有必要參加培訓。可見,該村農民對受教育的認識不夠重視,這也是農民教育是否能夠順利開展的關鍵問題。
1.2 當前農民教育內容脫離實際
要培訓出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專業(yè)技能的農民群體,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才能完成培訓任務。為此,各地根據(jù)當?shù)厍闆r,聘請了素質高、專業(yè)理論強、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教授、專業(yè)技術骨干、土專家組成講師團隊伍授課,培訓內容主要包括糧食種植與銷售的生產管理方法、果樹栽培概論、蔬菜栽培概論、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以及經營管理方法、政策法規(guī)等方面知識。
通過參加培訓使相關農民的技術水平確有提高,但是他們的文化基礎太薄弱,大部分農民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甚至有部分農民是文盲,專家的教授內容一般都是自己熟悉的領域或者某種作物,而這些內容并一定是當?shù)剞r民需要的,導致培訓內容脫離實際,缺乏針對性。羅仙村以水稻、蔬菜、草莓為主要種植作物,而目前在該村開展的培訓主要涉及蕎麥種植技術、紅薯加工技術、農家樂管理與經營等內容,可見在該村的培訓內容嚴重脫離實際的需要,這就要求以后的農民培訓必須更加針對當?shù)貙嶋H,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1.3 培訓時間難以保證
由于當前農民對于參加培訓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他們認為有時間參加培訓還不如抓點實際生產。同時,農民和農業(yè)在中國市場經濟下正在被邊緣化[4],農民的經營大都是小面積經營,沒有形成規(guī)模。所以,盡管他們辛勤勞動,但還是無法擺脫貧窮。這就使他們更不能妥善處理農業(yè)生產與培訓學習之間的矛盾,他們參加培訓的時間也難以保證。羅仙村村委會領導表示,該村有85%的村民不能完整地參加某個培訓,培訓效果也相應地受到影響。
1.4 資金投入不足
充足的經費是開展培訓活動的物質基礎,從2006年起,農業(yè)部、財政部共同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中央財政設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專項補助資金,并制定《中央財政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5],該辦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農民參加培訓的經費問題,但是資金缺口仍然很大。近年來,羅仙村在農民培訓方面基本沒有投入,導致在該村開展的培訓項目較少,甚至有專家從其個人承擔的科研項目中拿出經費用于該村的農民培訓。據(jù)了解,每次開展培訓需要花費1 800余元。另外,農民每次參加培訓都要收入一定的誤工費,目前每天的誤工費為20元。
2 對策與建議
2.1 擴大宣傳,加深認識
1)圍繞“農民希望掌握的”和“需要農民掌握的”這兩個方面,及時宣傳報道培訓過程中涌現(xiàn)出來的先進典型,正確把握宣傳方向,通過輿論引導形成農民關注、期望值高、效果好的良好培訓局面。2)既不摒棄原有的廣播、標語等宣傳方式,又要充分利用電視臺、短信、新媒體等媒介,不斷拓寬宣傳渠道,認真做好輿論宣傳工作。3)大力加強宣傳隊伍建設,為培訓宣傳工作奠定人力基礎。建立各級農民培訓信息網(wǎng)絡,及時召開農民培訓情況分析會,聽取各地的情況匯報,并出臺考核辦法,將農民培訓宣傳工作納入組織工作考核范圍,對宣傳工作表現(xiàn)突出的給予表彰獎勵。
2.2 結合實際制訂培訓內容
當前我國農民的學歷水平較低,需要依據(jù)農民不同的文化層次,對他們進行基礎科學知識提升,以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同時,培訓內容是否合理是培訓成功與否的關鍵。所以,在制訂培訓計劃時,組織者必須根據(jù)不同地區(qū)農業(yè)生產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對當?shù)剞r民開展相應的農業(yè)技術培訓,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培訓效果和提高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2.3 利用農閑合理安排培訓
當進入了農閑時間,農民的空閑時間十分充足,如果他們積極地利用這段時間進行農技培訓,可以為以后的農業(yè)生產積累知識,所以農閑時節(jié)是“充電”的最佳時節(jié)。農民朋友應充分利用好這一時間對農事進行總結,認真學習實用技術和他人的致富經驗,提高自身的致富本領,為以后的農業(yè)生產打好基礎。
2.4 千方百計籌措資金,滿足農民培訓的需要
經費是各項工作能夠順利開展的基本保障,為了更好地開展培訓工作,各級政府應該千方百計籌措資金,積極支持農民培訓工作的開展,有力地推動農民培訓工作的健康發(fā)展。加快開展農民教育、提高農民科學文化水平是促進傳統(tǒng)農業(yè)向現(xiàn)代農業(yè)轉變有效手段,也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貧困、農民問題的關鍵。因此,開展農民教育應該成為各級政府重點開展的惠農項目。
參考文獻:
[1] 黃平,李太平.教育過程的界定及其生成特性的詮釋[J].教育研究,2013,34(7):18-27.
[2] 余霜.喀斯特地區(qū)農戶參與石漠化治理行為研究——以貴州省為例[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5.
[3] 肖萍.農村教育對農村生產和居民收入的影響——基于河南省調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3(4):160-162.
[4] 唐茂林,郝云宏,王淑賢.農村工業(yè)化對村落共同體的沖擊和農民的反應[J].商業(yè)經濟與管理,2014(7):42-51.
[5] 高美雁,王榮禎.淺析新型職業(yè)農民培育專項資金管理[J].農民科技培訓,2017(5):21-23.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