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我國獨有的語言資源,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成語言簡意賅,深刻雋永,折射出歷史的千姿百態(tài)。無論是口語還是作文章,適當地運用成語,能產生更豐富、更精妙的表達效果——前提是,好鋼用在刀刃上。你了解它,而且用對了它!
◆萬人空巷
從字面看,很容易誤解為“街巷空空沒有人”,但其實它恰恰表示“人很多”。
【正解】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子里出來了。形容慶祝、歡迎等盛況。
【示例】好消息傳來,一時間萬人空巷,人們興高采烈走上街頭,在廣場舉行慶祝游行。
◆目無全牛
不少人認為這個成語跟“盲人摸象”異曲同工,都是在說“沒有全局觀念”——這當然是錯的!如果非要給它找個“親戚”,那么你可以試著聯想“庖丁解?!?。
【正解】眼中沒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結構。形容技藝已達到非常純熟的地步。
【示例】對待工作要精益求精,達到得心應手、目無全牛的程度才稱得上是精英。
◆七月流火
《詩經·豳風·七月》中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闭б豢?,七月熱得像火燒,九月涼了要加衣,沒毛?。】晌覀兤敢凰?,古代說的農歷七月,相當于現今陽歷九月左右,還會那么熱嗎?
【正解】此“火”非彼“火”,乃是星宿的名字。成語指農歷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氣轉涼。
【示例】七月流火,夏去秋來,寒天將至。
◆危言危行
這詞一看就很“危險”,要么是“不敢說話”,要么是“危險的言行”,大概跟“危言聳聽”系出同門,真的是這樣嗎?噢,不!它們中間隔著一個“大相徑庭”的距離。
【正解】危:正直。成語指講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
【示例】《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不刊之論
不能刊登的言論不是好言論——邏輯很通順,可是我們的成語太“深沉”!在古代,“刊”指消除刻錯的字,“不刊”也就是不能消除、不可更改。
【正解】不能修改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示例】這些經典著作,意義深刻,都是不刊之論,應該好好閱讀。
◆不足為訓
這詞常常被誤用在調皮搗蛋的孩子身上,比如“這孩子太皮,不給他點厲害瞧瞧,不足為訓”,即“不足以成為教訓”??墒沁@里的“訓”不是“教訓”的“訓”,而是“家訓”的“訓”。
【正解】足:夠得上;訓:法則,典范。成語指不值得作為效法的準則或榜樣。
【示例】過于夸大的道義規(guī)范會導致空虛迂腐的行為,這些不足為訓。
◆鼎力相助
你有沒有對別人打過包票“到時我一定鼎力相助”?要知道,這種說法很有“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風范”!
【正解】敬詞,指別人對自己的大力幫助。
【示例】感謝各位的鼎力相助,我們終于實現了目標。
◆石破天驚
這詞貌似用來形容孫悟空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景象相當合適,是不是還要在其后加上“排山倒海”“雷霆萬鈞”之類的來形容自然力量之大?雖然很有氣勢,但小編很遺憾地告訴你:堅決不能這么用!
【正解】原形容箜篌的聲音出人意料,有難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
【示例】這篇文章意義不大,作者所提并非什么石破天驚之見。
◆無所不為
老子說:“圣人無為而無所不為?!敝弊g為:有道德的人不做錯事、順應自然,所以什么事都能做到。請注意:這跟成語“無所不為”沒、有、任、何、關、系!“無所不為”的“親密友人”乃是“無惡不作”。
【正解】沒有不干的事,所有壞事都做盡了。
【示例】他依仗官高權大,目中無人,無所不為。
◆登堂入室
古代宮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廳堂,進入內室,所以這個成語意思是“進入屋子”嗎?別開玩笑了!想想也不可能,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用得上成語嘛!
【正解】比喻學問、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達到更高水平,也作“升堂入室”。
【示例】努力鉆研,終會有登堂入室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