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起床?
生活在現代、每天起床都要靠鬧鐘叫醒的我們,實在不敢想象沒有鬧鐘會怎么樣。那么,生活在古代的人們,他們是怎么起床的呢?
動物的聲音
說到動物,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雞。確實,“雄雞一聲天下白”,有過農村生活體驗的小伙伴們應該知道,在農村,往往天還蒙蒙亮的時候,就會聽到響亮清脆的雞鳴聲。除了雞,古人還善于利用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來報時。宋詩有“山中無傳漏,猿鳴知既夕”,就是靠著猿猴的鳴叫來判斷時間。還有鳥、驢等,人們也能從它們發(fā)出的聲音判斷時間,甚至分毫不差,相當準時。
更漏
更漏,是比雞等一干動物更靠譜的報時方式,雄霸我國計時史逾千年之久?!案睘楦?,“漏”即漏刻。所謂更鼓者,古代夜分五更,每更分五點,改更擊鼓,改點擊鐘或鉦,五更正是破曉時分。所謂漏刻者,“孔壺為漏,浮箭為刻”,即將漏壺系繩懸于上,容器立箭接于下,滴水注入容器逐漸將箭淹沒,以箭被淹沒的刻度來計算時間。漏刻分晨漏與夜漏,共一百刻,夜漏盡,晨漏起,便是天明之時了。不過,這種復雜而精細的計時方法一般是皇室和貴族才會使用,不夠普及。
報時
那么,古代的老百姓怎么才能掌握具體時間?不必擔心,山人自有妙招。唐初,有專人在街上傳呼報時,后來有位山東大漢馬周十分看不過去,奏請?zhí)?,在長安城中最重要的六條大街上設置街鼓,以宮內鐘鼓為準報時,號曰“冬冬鼓”。宋代則以內設有漏刻更鼓等報時工具的譙樓為中心,夜間更夫打更巡邏,清晨四更時分奏角作為小引,四更三點再次吹角直至五更以警晨,正所謂“角韻喚醒晨過客,鼓聲催動夜巡兵”。元以后,鐘鼓樓則取代一干報時器獨領風騷——每日五更三點敲鐘報曉,以此掌控全城臣民的生活節(jié)奏。自元大都開設先例后,明清全國各府州縣都興建了鐘鼓樓,與巡夜的更夫相結合,共同為沉睡的人們守衛(wèi)著將至的拂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