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煒
甲骨文中,“秋”的字形有的像長須長足的蟋蟀,有的像一只蟋蟀躲在巢穴里,有的像在蟋蟀下面放一個火盆,總之表示天氣轉(zhuǎn)涼,昆蟲藏身或火燒秋蟲。
從天文歷法上來看,秋季,是夏后冬前的季節(jié);秋,又是收獲的季節(jié),所以《說文》云:“禾谷熟也”。后來又引申出“時機(jī)、時候”的意思。
總結(jié)一下,“秋”造字本義:天氣轉(zhuǎn)涼、蟋蟀躲藏的季節(jié)。
古人的“悲秋”情結(jié)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以來,無數(shù)騷人墨客筆下,似乎都郁積著濃濃的悲秋情結(jié)。
《詩經(jīng)》里,秋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滿目荒涼,充滿寒意。宋玉也曾在《九辯》里表達(dá)內(nèi)心的悲慨:“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開啟了我國文人悲秋之先河。
再如,曹丕詠“秋風(fēng)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雁辭歸雁南翔”(《燕歌行》)直追宋玉。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dú)登臺”(《登高》),抒發(fā)了詩人傷時憂國、老病孤獨(dú)、壯志難酬的復(fù)雜感情。柳永更在“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的涼意中,描繪了一幅令人傷心的慘淡,抒寫悲秋之嘆。還有被譽(yù)為“秋思之祖”的馬致遠(yuǎn),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凈沙·秋思》)勾勒出天涯游子秋日黃昏中那份茫然、孤獨(dú)、疲憊、感傷和無奈。
為何“秋”偏與“悲”相關(guān)聯(lián)呢?說法不一。
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篇》中列舉了許多賦秋的例子,從主觀意識方面解釋了古人逢秋言悲的道理。他認(rèn)為:“節(jié)物本‘好而人自‘惆悵,風(fēng)景因心境而改觀耳?!庇终f:“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茍衷腸無悶,高秋爽氣遽敗興喪氣哉?”并進(jìn)而言之:“以人當(dāng)秋,則感其事更深,亦人當(dāng)其事而悲秋逾甚。”
可以理解為:悲是人的基本情感之一,秋是自然界的基本季節(jié)之一,亡是歷史循環(huán)的基本階段之一,三者在功能上是相遇的、互感的。人訴情、融情于歷史興亡及自然春秋,在于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古人怎樣“繪秋”
中國歷史博大精深,五千年文化源遠(yuǎn)流長??礆v史上古人是如何描繪秋的:
“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秋來了。邊塞的秋和中原的秋差別很大。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diǎn)也沒有停留之意。此刻,范仲淹鎮(zhèn)守邊疆,親歷戰(zhàn)場廝殺,秋天不免增添幾許哀愁。這詞句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為秋天增添了一抹凄涼。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飄零在外的詩人杜甫又在趕制冬天御寒的衣服,白帝城上制作寒衣的機(jī)杼聲也愈加沉重。持續(xù)八年的安史之亂,讓風(fēng)雨飄零的大唐王朝更難以為繼。詩人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憑依,遂沿江東下,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你問我何時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來??!此時此刻,唯一能知曉的就是,盛滿秋池綿綿不絕的巴山夜雨了。這是李商隱留滯巴蜀時寄懷長安親友所寫。另一種說法是他緬懷自己的妻子——妻子王氏幾個月前病故了。得知消息后,李商隱悱惻纏綿,因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為《夜雨寄北》。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遠(yuǎn)處舒展的樹林煙雨蒙蒙,好像紡織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帶,觸目傷心的碧綠。此詩句是詩人李白寫于流放途中,日暮景色讓人觸景生情,卻征途漫漫,千里迢迢,寫出了歸鄉(xiāng)之日遙遙無期的愁苦心情。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樓閣在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樹林外依靠著,天空如明鏡無纖云一毫。大中四年(850年),杜牧被升為吏部員外郎,旅居長安,所寫多為詠長安景色,該句寫出了詩人當(dāng)時高遠(yuǎn)澄凈的心境。
“賞秋”,玩的是一種風(fēng)雅
不過,在那么美的秋天,古人的心里也不可能全是悲傷與思念,愛“玩”的大有人在,他們玩的是一種風(fēng)雅。對比一下,你會覺得現(xiàn)代人都弱爆了。
蘇軾曾在贈好友劉景文的詩中說:“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說出了古人愛秋的理由——只有在這個季節(jié),山川能得到自然最慷慨的色彩饋贈。此時,天高氣爽,蔬肥果熟,身心俱愜。無論是登高遠(yuǎn)眺,和露摘黃花,還是結(jié)伴入林,煮酒燒紅葉,或三五知交,帶霜煮紫蟹,無一不是風(fēng)雅事,無一不是人間樂事。
會玩的古人,秋天來臨,還有哪些不同玩法呢?
觀菊——“秋叢繞舍似陶家”
古人種菊、賞菊,甚至食菊。早在戰(zhàn)國時,屈原《離騷》詩曰:“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唐代元稹寫《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边€有杜牧的“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唐寅的《東籬賞菊圖》更展現(xiàn)了賞菊之悠然,文人隱士那清閑而超脫的生活被勾畫得淋漓盡致。
賞紅——“霜葉紅于二月花”
每逢金秋才能見證這一色彩極致之美。劉禹錫《秋詞二首》(其二)中描繪:“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秋葉一直是古人的寵兒,楓樹、樺樹、銀杏、黃櫨等,在靜靜山林中,憑其渾然天成好顏色,就可折服一眾游人。杜牧《山行》曰:“遠(yuǎn)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痹缆瓷较掠纱私ㄆ鸬摹皭弁硗ぁ背蔀榍锛居^紅葉勝地之一。
登高——“提壺攜磕,出郭登高”
金秋時節(jié)天高氣爽,是登高遠(yuǎn)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文人騷客逢秋必登高,登高必飲酒,飲酒必賦詩。登高,不是小眾游戲,作為古人普及率較高的秋游活動,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堆嗑q時記》有載昔日勝景:“提壺攜磕,出郭登高……賦詩飲酒,烤肉分糕,洵一時之快事也?!?/p>
品蟹——“但愿有蟹無監(jiān)州”
秋季是豐收時節(jié),美食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秋季“品蟹”自然值得關(guān)注。
以唐代大詩人李白為例,他不僅喜歡飲酒,也愛食蟹。他的《月下獨(dú)酌》(之四)結(jié)尾寫道:“蟹鰲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倍未朗臣姨K東坡甚至提出“但愿有蟹無監(jiān)州”的主張。宋朝另一位詩人岳珂(岳飛的孫子)也嗜蟹如命,有詠蟹詩三首,其中之一道:“無腸公子郭索君,橫行湖海劍戟群。紫髯綠殼琥珀髓,以不負(fù)腹夸將軍?!睂π窐O盡夸張贊美之能事。
……
仔細(xì)回味,古人的秋天過得的確更有詩意一些。
你看,那時人人都向往閑情雅致的生活,如今卻鮮有人真正理解“生活美學(xué)”的要義,每日忙著自己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了。
如今,九月已至,秋天的氣息愈來愈濃郁,窗外是一場比一場纏綿的秋雨了。
一起閱讀、一起回味古人是怎么度秋的,才發(fā)現(xiàn)古人有些事情“潮”到我們這些現(xiàn)代人都有點(diǎn)羞愧……
現(xiàn)在——你覺得古人到底如何看秋呢?
是悲秋嗎?不!無論悲與喜,古人把生活過成了詩。那,是賞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