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源
【摘要】平時,在高中作文教學中,因為評價體系的原因,教師往往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學生的作文本身,也就是寫作的成果上,學生自己也更關注“這個作文好不好寫”“我要寫什么”“我為什么沒話可寫”這樣的問題。而根據(jù)高中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以及現(xiàn)代教育的觀點,教師應當把更多的關注放在學生的作文是“怎樣寫出來”的,因為“怎樣寫出來”其實就是學生的思維參與寫作的過程。唐納德·奎恩(美國學者)說:“在整個寫作中寫作和思維是同時產(chǎn)生的,寫作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的過程?!钡珜嶋H的教學情況卻是:語文作文課堂教學對作文思維的訓練如蜻蜓點水,多數(shù)情況是無序的甚至是混亂的。我們的學生在小學初中階段沒有接受系統(tǒng)的寫作思維訓練,到了高中要實現(xiàn)作文水平大幅度的提升,要求作文既有邏輯,又有深度,這是有難度的。
【關鍵詞】中學;作文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大多數(shù)孩子在高中時期思維會逐漸成熟,這時要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zhì)。高中的作文想要有深度,就必須有邏輯。所以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該重點關注思維教育。《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概念,其中就提到了“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我學習借鑒了馬正平教授提出的理論。在馬教授看來,寫作思維過程最核心的就是“寫什么”以及“怎么寫”,如果從思維的角度去定義,那就是“立意思維”與“結(jié)構思維”。
但在教學中的現(xiàn)實問題是學生和外界的接觸太少,范圍太窄,多集中在家庭和學校。初中的作文中處處是小學同學的身影,高中的作文又讓大家窺見了他的初中生活。這種范圍狹窄的接觸,因為缺乏必要的思維指導,往往表現(xiàn)為無感或感知少,甚至感知出現(xiàn)偏差錯誤,所以流水賬,甚至表述混亂的作文并不鮮見。所以學生害怕寫作文,因為沒東西可寫,更寫不出有深度的東西來。這是由于他所獲得的信息不能形成知識經(jīng)驗和有效作文的素材。所以我嘗試著在作文教學中這樣做:
一、 有效積累
有效積累就是有方向、目的,有思考,成系統(tǒng)。首先明確一個積累的方向,如“創(chuàng)新”“讀書”“價值”“傳承”……這樣就是解決思考的目的性問題。其次明確積累的方法,在學生的素材本上每周至少積累兩條素材:素材要概括壓縮成100字左右;再附上150字左右的品悟議論;最后再抄寫3句相關名言警句并背誦。作家王蒙認為:“有的人會以為創(chuàng)造的過程、思想的過程是一個封閉的自足的自我運轉(zhuǎn)的過程,以為創(chuàng)作就是坐下來狂寫,反而忽視了更加富有前提意義的一切,那就是創(chuàng)造者的積累,那就是創(chuàng)造者是站在什么基本上進行創(chuàng)造的。我們確實是常常用筆來思想,然而我們不可能通過筆來‘獲得思想,而獲得思想是沒有捷徑的?!币虼?,積累素材并將之內(nèi)化是學習寫作的必由之路。
二、正確立意
在寫作中,同樣的話題、同樣的素材有些人只是拿來湊足字數(shù),有些同學卻能寫出深刻或獨到的見解。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思維上的差距。在《基礎寫作教程》中說,“文章的思路是一種有內(nèi)容、有形式、有順序、有趨向的運行軌跡”。如果我們能站在不同的角度,順著不同的軌跡讓思維前行,就一定會產(chǎn)生不同的思想立意。我們常用的有幾種思維方法:因果思維、辨證思維、比較思維。
因果思維有據(jù)果探因和由因推果兩種方法.其中前者的應用更為普遍。所謂據(jù)果探因,主要是揭示事物、問題、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不斷地加深剖析下去直到得到事物、問題、現(xiàn)象的最本質(zhì)的特性。比如我們根據(jù)新聞《西湖是杭州的寶,不是你家的游泳池》這個素材進行挖掘,學生就問出“為什么會把西湖當作游泳池”“這樣會有什么后果”“為什么有人不會把西湖當成自家的”“這類人有什么品質(zhì)”“能從什么方面入手改變這種事情”……當思維深入到一定層面就會涉及哲理層面、道德層面、人生層面等,由此入手寫作何愁沒有深度?
辯證思維就是看問題要一分為二,比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勝者固然是王者,敗者就不能是英雄了嗎?古人就說過“莫將成敗論三分”,只要付出了最大努力或為正義的、有意義的事業(yè)付出就都值得肯定,而不是簡單地以成或敗來判定。再比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小節(jié)都不關注如何能成大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呢?不拘小節(jié)背后折射出來的是對規(guī)則、道德等的蔑視。
比較思維無外乎求同或求異。我們常說“古今中外”就是從時間上縱比,從空間上橫比,達到同中比同、異中求同、異中辨異、同中辨異的目的。完成立意接著就是將自己的思想以及思考的軌跡呈現(xiàn)出來,這個呈現(xiàn)的過程就是所謂“謀篇布局”的過程即“結(jié)構思維”。在這里考查的是學生的邏輯意識,邏輯思維強的學生能很好地處理作文的整體和局部、局部和局部的關系,并且有意識設置它們之間的銜接(過渡句或段),使作文成為有機的一體,說理抒情順暢,一氣呵成。邏輯意識不強的學生則是作文思路不清,或者上下矛盾,甚至是文章缺乏完整性。
在練習中怎樣提高邏輯意識呢?列提綱是個好辦法。在學生小學高段就開始接觸提綱了,當然它是以“段落大意”的身份出現(xiàn)在老師的板書之中。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段意、明確中心思想是學習典型范例的過程,學生寫提綱則是將這一過程反過來:先立意,再立框架(思路),最后在框架上添上細節(jié)。就像蓋房子,蓋別墅還是搭茅屋,幾間房,房子之間的布局,房子的功能明確后,再選擇磚瓦水泥填充覆蓋。
總之,作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積累和思維訓練,才能有話可說,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參考文獻
[1]吳其馥,譙偉.外國語文教育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尉天驕.基礎寫作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