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程
《活在紙上》是詩人白琳的第四部詩集。作為老朋友,我對這部詩集的問世表示隆重的祝賀!這部詩集是對白琳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次全面檢閱和集中展示,也是獻給中國新詩百年的一份厚禮,更是佇立在延川文學藝術殿堂的一座豐碑!
關于白琳,閱其人,其貌也平,其言也少,甚至多少有些古板;閱其作,其言靈動,其思深邃,可謂精神的貴族。人和作品,讓人感覺完全是兩碼事。
據(jù)我所知,二十年之前他就推出了他的第一部詩集《活在陜北》,特別是近幾年他的詩歌風格有了較大的變化,詩的路子越走越寬,明顯有一種駕輕就熟的感覺,連續(xù)推出了《我的村莊》和《陽光把我叫醒》兩部,我曾為詩集《陽光把我叫醒》寫過詩評《在精神家園里綻放的詩性》。這次分享,我想以《構筑“伊甸園”的精神貴族》為題,再談談對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些感悟。
然而,什么是白琳構筑的“伊甸園”,不妨看看他的書名《活在紙上》和署名“太陽島”,不難看出“太陽島”這個意象,或者他活在的“紙上”,就是他精心架構的“伊甸園”,如果你領略不了這種架構的藝術手法,也許他的詩是朦朧的,并不好懂。但你只要尋找到潛入他詩質(zhì)的鑰匙,掌握了這種藝術規(guī)律,一切的疑惑就會迎刃而解。就拿他的《活在紙上》這首詩來說吧——
世界很小
小如一張白紙
我們每個人都像字一樣
活在紙上
紙上喘息
紙上生存
但不能把自己寫歪了
寫歪了
別人就把你
當廢紙一樣扔了
……
這首詩看似簡單,卻能讀出一種大家氣象。詩里邊有種令人感到意外、陌生、陰差陽錯的東西存在,給讀者一種求新求異的閱讀興趣。巧妙的是,他善于在兩種物像之間尋找一種契合點,“世界”與“紙”,“人”與“字”,輕而易舉地找到了一種默契的架構,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讓一個貌似反腐的政治題材,卻寫得如此輕松自如,入木三分;全詩沒有一個反腐的字眼,但詩卻寫得非常硬氣,給人以強大的藝術震撼力,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警世之作。讀到這里,聯(lián)想到了如今的貪官們,一個個被硬朗的清風提起“扔了”,我也不由地舉起拳頭為這個挺起腰桿的民族鼓掌。
文如其人。能寫出這樣的詩行,恰恰證明了他的為人和立場。白琳人直,不溜須拍馬,隨波逐流,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雖然在現(xiàn)實社會里碰了不少釘子,但他依然像一塊石頭,骨子里天生有一種硬度。用他的詩句詮釋他的品格,恰好證實了他是一個無愧于時代的優(yōu)秀詩人。他在《活在紙上》這首詩的最后一節(jié)這樣寫道:
我就是紙上的一個字
一筆一劃的活著
活得堂堂正正
光明磊落
再如《病句》,其結構也如出一轍?!安〈采系奈摇迸c“病句”,“病床”與“白紙”,“醫(yī)生”與“老師”,“手術刀”與“筆”,“體內(nèi)的疼痛”與“不適的詞”,一組組意象相互找準了對應的坐標,互為折射,把一種原本普通的生活形象升華為藝術形象,讓看似簡簡單單的句子,給人一種百般湊巧、渾然天成的藝術感覺。
藝術來源于生活。倘若白琳沒有一次次躺在病床上,面對手術刀的生命體驗,或者說沒有生活閱歷和對事物有深刻、透徹的洞察能力,也許這種“天人合一”契機,他也不會輕而易舉地找到。
人貴直,詩貴曲。寫詩,不是造句,更不是寫段子,也不是你想要表達什么,而是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獨特地發(fā)現(xiàn)了什么。白琳后期的作品,都具有這樣的品質(zhì),心到意到,意到手到,出手即勝,創(chuàng)作了大量百讀不厭的作品,如《初雪》、《瞎子》、《云媽媽》等等。在此,讓我們再來欣賞一首《奶奶行走在我的詩句里》:
我寫下慈眉善目
和藹可親這些詞
奶奶就在紙上活過來了
她就踮著小腳
拄著拐杖
行走在我的詩句里
她把藏在被子底下的包裹
一次一次打開
把珍藏了許久舍不得吃的水果糖
分給我們兄妹吃
她為了節(jié)省一根火柴
趴在灶火口
把即將熄滅的火星
一口口慢慢吹旺
把柴火燃著
燒鍋做飯
……
當詩人把人們經(jīng)常描述奶奶的一些詞寫在紙上時,奶奶就在“紙上”這個藝術框架里活了過來,視角獨特,用“踮著”、“拄著”這些動詞,讓奶奶“行走在我的詩句里”,用“一次一次打開”、“一口口吹旺”等一系列富有動感的意象詞組,娓娓道來,如數(shù)家珍,逼真地勾畫出了奶奶分水果糖和吹灶火的一些情節(jié),整首詩情感細膩,畫面感很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特別是收筆之句:“奶奶行走在我的詩句里/我生怕哪個詞/會把她絆倒”。這靈性的捕捉、真切的情感簡直達到了一種極致,以一個“絆倒”拉近了骨肉親情的距離,有神意,把詩逼到了不可比擬的高度。這樣的詩無疑是好的,有意象,有動感,有熱度,能夠刻畫出人性,體現(xiàn)生命的疼痛感,給人以無限的審美啟示和藝術享受。
在這部詩集里,不少詩流露出詩人的真切親情,情意綿綿,情真意切,情有獨鐘。他常懷感恩之心,用一顆感恩的心吸引生命中的一切美好,感恩父母親人,感恩世界,感恩大自然,感恩一切生靈,感恩生活,感恩生命中的每一個感動。他非常虔誠,滿懷敬畏,善待親朋。詩歌的跑車滿載愛和喜悅,滿載警醒和教益,他的詩像一塊磁鐵,吸引著人間的美好和善良。在《一聲驢叫》中,他營造了這樣一個畫面;“驢不知疲倦地/干著推磨轉圈的營生/把太陽從東山/轉到西山”看到這里,不難想到,我們的農(nóng)民父親,有誰不是如此呢?一生辛勞,一生重復著轉圈圈的游戲,把多少個太陽從東山背到了西山,到頭來,有幾人能把溫飽解決?《想起女兒》寫得更加動情,女兒像蝴蝶一樣“在詩里飛/飛累了/就枕著一個祥和的詞/安靜的睡眠”特別是最后一句,“那個祥和的詞/就是我伸進詩里的/一條胳膊”,簡直就是神來之筆,讓一個虛擬的意象有了真實的依托和支撐,一個畫面活生生擺出了一幅父女通心的生動場景。我想說,漢字可以簡化,但愛不可以沒心?!耙粭l胳膊”就把父愛升華到了人間的極限,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除此之外,白琳的鄉(xiāng)情也有一種別人不能抵達的豪邁和靈動。他獨具匠心,不像一般人那樣赤裸裸地贊美和謳歌,思想的火花和藝術的思辨總是有機地交織在一起,常常把詩寫得非常機靈,藝術的視角總是放在人們的意想之外,別人用了的方法他不用,別人走了的老路他不走,一些人們寫爛了的題材,到他的手里卻總能翻出新意,讓一些平平常常的句子,在自我構筑的“伊甸園”里總能燦爛地綻放思想的光芒。譬如《家鄉(xiāng)的小路》——
家鄉(xiāng)的炊煙可以不寫
家鄉(xiāng)的雞叫狗咬可以不寫
家鄉(xiāng)的山家鄉(xiāng)的水也可以不寫
家鄉(xiāng)的窯洞家鄉(xiāng)的親人也盡量不寫
但是通往家鄉(xiāng)的小路我不可以不寫
我不能斷了后路
我要把它寫進我的詩里
好讓我想家的時候
隨時可以返回
他不用華麗的辭藻描繪和渲染,而是平心靜氣地娓娓道來,一連用了幾個“可以不寫”,包括家鄉(xiāng)的炊煙、家鄉(xiāng)的雞叫狗咬、家鄉(xiāng)的山家鄉(xiāng)的水,以及家鄉(xiāng)的窯洞和親人。而到了這里,他卻筆鋒一轉,說家鄉(xiāng)的小路“不可以不寫”,寫到這時,詩眼凸顯,因為他不能斷了回家的“后路”,以及后邊的一個“返回”,就把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細想,思鄉(xiāng)心切的游子,有誰不對的自己家鄉(xiāng)夢魂縈繞,咋對生他養(yǎng)他的母土有“不寫”之理。一首不到10行的短詩,卻像一架無邊的放大鏡,活脫脫地把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以及生靈、窯洞和親人在文字之外全盤托出,一個詩人的鄉(xiāng)土情結和哲思情懷就這樣自然地呈現(xiàn)了出來,讓我們感受到纏綿悱惻、隱晦迷離的意境,捕捉到美的瞬間,觸摸到美的凄冷,領略到美的浪漫,聆聽到美的本真。
小詩也是白琳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要部分。他的小詩創(chuàng)作很見功夫,具有強烈的感悟力。他看似多少有些木訥,但在靈感的捕捉上卻身手矯捷,總能逮住那些稍縱即逝的影子,把詩的因子演化成一首首優(yōu)美的小詩。比如《香蕉》:
看到你
我就被什么爪子
爪著
老虎的爪子
貓的爪子
這首小詩寫得非常前衛(wèi),讓人感到好,但又不知其所以然。是的,詩是一種屬于意會和品味的東西,沒有相同的閱歷和體驗的人,有些意象的創(chuàng)造也許不能產(chǎn)生同震共鳴的藝術效果。但是,我覺得,詩人看到香蕉這個意象時,當時的處境或許思想領域有一種不可言喻的障礙,不然他咋會聯(lián)想到“老虎的爪子/貓的爪子”。老虎和貓的爪子的意象設立,讓人首先會聯(lián)想到的是“抓捕獵物”。然而,“我被什么爪子/爪著”,似乎我又成了誰的獵物?爪子不是吃素的,詩人能不為之揪心嗎?連我都讀得有些心悸,豎起了汗毛。這是多么嚴峻的人生處境,又是多么深刻的人生思考。
再看《鐮刀》:“鐮刀/是誰伸在秋天的/一個手勢//順著這個手勢/好女人倒在/他的懷中”我想這首詩隱喻兩個層面的內(nèi)涵,一個是真實的秋天的收割意象,倒在懷中的“好女人”,就是高粱、谷子、糜子這些莊稼,這種擬人化的表達讓人感到喜悅而欣慰,是對土地和勞動最深情的贊美和謳歌。再一個就是寫愛情,用“秋天”象征愛情的成熟,用“鐮刀”這個具有收割姿勢的意象,收獲“好女人”,讓她“順著一個手勢/倒在/他的懷中”。愛得火辣,愛得痛快,愛得酣暢淋漓,不失為一首愛情詩的經(jīng)典?!秳e小瞧草》是一首哲理詩:“人有再大的本事/死了不能復活//而草今年死了/明年還能活過來”。還有很多小詩都寫的獨具匠心,或抒情、或言志、或喻理,都準確委婉、含蓄雋永、韻味悠長,令人過目不忘,確實是新時期以來較好的精品力作。
當然,白琳也不是那種腦瓜子不彈自響的詩人,常常一首新詩的出籠也寫得很苦,非常吃力。但是,一旦找到一種新的手法后,又十分珍視這種成果,又不厭其煩地利用這種方法創(chuàng)作同一題材的作品,導致一些作品略顯雷同,這是他今后創(chuàng)作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同時他的個別作品也側重了謀篇布局和意象的營造,從而忽略了詩句的美化和詞語的打磨,讓人有些有篇無句的感覺,存在著一些需要雕琢和提煉的地方。只有不拒絕成長的詩人,才會走得更遠。相信白琳在今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將會一如既往地探索和豐富這種貴族化的精神領域,繼續(xù)鑄造屬于自己的更好更完美的“伊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