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鷙 何錫忠 潘潔 彭麗英
摘 要:豬偽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偽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多種家畜和野生動物感染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癥狀為發(fā)熱、奇癢(豬除外)及繁殖障礙。為了對偽狂犬病有一個較深的理解,本文將從偽狂犬病概況和防控措施兩個方面進行綜述。
關鍵詞:豬偽狂犬??;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S8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18)08-0018-03
豬偽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偽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多種家畜和野生動物以發(fā)熱、奇癢(豬除外)及腦脊髓炎為主要癥狀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偽狂犬病在世界各國廣為蔓延,有44個國家報道了四十余種動物感染此病,1948年我國首次報道了貓的偽狂犬病,在隨后的幾十年里,先后有20多個省市發(fā)現了此病。近年來,豬感染偽狂犬病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嚴重阻礙了養(yǎng)豬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使養(yǎng)殖者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引起國內外獸醫(yī)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1 偽狂犬病概況
1.1 病原學
1.1.1 分類及形態(tài)結構
PRV屬于皰疹病毒科、甲型皰疹病毒亞科、水痘病毒屬。病毒粒子呈橢圓形或圓形,存在細胞核內的無囊膜病毒粒子的直徑為110 nm ~150 nm,而在胞漿內有囊膜的成熟病毒粒子的直徑為150 nm~180 nm。衣殼殼粒的長度約為12 nm,寬約9 nm,其空心部分的直徑約為 4 nm。位于囊膜表面的纖突呈放射狀排列,長度為8 nm~10 nm。多數學者認為囊膜與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但有試驗表明,無囊膜的裸露核衣殼仍保持感染性,相較于有囊膜的成熟病毒,其感染力約低4倍。
1.1.2 基因組結構
PRV基因組為雙股線狀DNA,基因組大小約為150 kb,G+C含量高達70%以上,包含的開放閱讀框在70個以上,能夠編碼70~100種蛋白質,成熟的病毒粒子約有50種蛋白質。長獨特區(qū)(Unique Long Region,UL)、短獨特區(qū)(Unique Short Region,US)、末端重復序列(Terminal Repeat Sequences,TRS)以及內部重復序列(Internal Repeat Sequence,IRS)組成了其基因組。由于重復序列的存在使得PRV的基因組具有兩種異構體,但二者之間的生物學活性是相同的。到目前為止,PRV基因組的60多個基因的測序工作已經完成,約占基因組長度的90%,對大部分基因的結構與功能研究較為清楚。已發(fā)現的11種糖蛋白中,gB、gD、gH、gL、gK為病毒增殖必需的糖蛋白;gE、gI、gG、gC、gM、gN為非必需糖蛋白,此類蛋白為決定毒力因素的因子。以上糖蛋白除gG外都是病毒黏膜的構成成分,而gG是從成熟細胞釋放出來的,常存在于細胞分泌物中。
1.1.3 復制特點
PRV感染宿主細胞是通過病毒gC糖蛋白與宿主細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的相互作用開始進行的。但這種結合不太穩(wěn)定,隨后糖蛋白gD與黏連蛋白相互作用使得PRV囊膜與細胞膜的結合更為緊密。與細胞膜結合后,gB、gD、gH和gL介導病毒與細胞的融合,缺少了以上任何一個,基因工程病毒突變株都不能與宿主細胞融合。到達細胞漿內的核衣殼被轉運至核膜并置于核孔附近,在細胞蛋白酶的作用下進行裂解,病毒DNA則進入細胞核內。借助于UL5、UL8、UL9、UL42、UL52的基因表達產物,病毒基因組以滾環(huán)方式進行復制,繼而形成了頭尾相連的連環(huán)體DNA分子,這些DNA分子在裝配進衣殼的同時或之前被裂解成特定長度的基因組。UL26 和 UL26.5所編碼的蛋白能夠促進新的核衣殼的形成。合成的衣殼以出芽方式穿過核內膜而離開細胞核,此過程需要UL31、UL34基因表達產物的參與。二次囊膜是在高爾基體的跨膜區(qū)所形成,此時的囊膜已經出現了帶有病毒糖蛋白組成的纖突,UL3.5基因表達產物對二次囊膜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最終,囊泡中完整的病毒粒子被移至胞漿膜,完成與細胞膜融合,并將病毒粒子釋放到細胞外。
1.1.4 理化特性
PRV不具有凝集禽類和哺乳動物紅細胞的特性,是皰疹病毒中對外界環(huán)境抵抗力較強的一種。PRV在不同的液體和物體表面能夠存活7 d以上,在畜舍干草上可以存活30 d~46 d。在pH 4~9之間病毒能夠保持相對穩(wěn)定。保存于50%甘油鹽水中的病料,在0 ℃~6 ℃條件下保存154 d,感染力僅輕度下降,當保存至3年,仍然具備感染力。腐敗條件下的病料,病毒的感染力可以保持11 d左右。PRV對乙醚、氯仿、甲醛和紫外線照射較為敏感。5%的石碳酸經2 min能夠將其滅活,0.5%~1%的氫氧化鈉可以迅速使其滅活。PRV對溫度的抵抗力較強,55 ℃~60 ℃下30 min~50 min才可以滅活,80 ℃經3 min滅活。病毒培養(yǎng)物的保存溫度在-70 ℃以下為宜,放置于真空冷凍干燥環(huán)境下的病毒培養(yǎng)物可以保存多年。在從世界各地分離到的PRV毒株中,只是毒力強弱不同,但它們都呈現出一致的血清學反應。
1.2 流行病學
PR屬于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之一,一年四季都可以發(fā)生,一般頻發(fā)于冬春兩季和產仔旺季。其畜主范圍較為廣泛,能夠感染豬、牛、羊、鼠、狐等40多種動物,實驗動物中兔、豚鼠、小鼠均可感染本病。病豬、帶毒豬、帶毒鼠為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母豬經垂直傳播會引起流產和死胎,病毒也會存在于公豬精液中從而成為傳播媒介。此外,飛沫感染最大,同時也可經消化道以及皮膚黏膜或傷口感染,被污染的飼料、帶毒的鼠和羊等動物也會傳播本病。
1.3 臨床癥狀
不同年齡的豬發(fā)生偽狂犬病后,其臨床癥狀和病程有所差異。哺乳仔豬最為敏感,15日齡以內的仔豬發(fā)病迅速,病程在72 h內,病死率高達100%,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腹瀉、嘔吐、步態(tài)不穩(wěn)、四肢呈劃水樣運動等癥狀,最后死亡。育肥豬大部分伴有高熱,呼吸障礙,死亡率較低,耐過后長時間呈隱性感染,并帶毒或排毒。成年豬除了體溫輕微升高外,無其他典型癥狀,一般不發(fā)生死亡,病愈后呈潛伏感染,但是將終生帶毒或排毒。妊娠母豬常常伴有流產以及產弱胎、死胎、木乃伊胎等癥狀。豬偽狂犬病還可以造成種豬不孕癥,母豬屢配種不孕,返情率升高;公豬感染會出現睪丸腫脹、萎縮,喪失種用能力。
1.4 病理變化
將病死豬解剖后,多數可見上呼吸道黏膜及扁桃體出血水腫,胃腸黏膜為出血性炎癥,肺水腫,腎表面有針尖大出血點。腸腔氣體充盈,肝臟、脾臟中央呈灰白色,外周有紅色暈圈。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明顯時,腦膜充血、出血、水腫,腦脊髓液增多。組織學病變主要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彌散性非化膿性腦膜腦炎及神經節(jié)炎,有明顯的血管套及膠質細胞壞死。在腦神經細胞內、鼻咽黏膜、脾及淋巴結的淋巴細胞內可見核內酸性包涵體。
2 防控措施
2.1 預防對策
PR屬于病毒性傳染病,發(fā)病后無特效藥物進行治療,需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來預防本病的發(fā)生。具體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①免疫接種是預防豬偽狂犬病發(fā)生的有效方法之一,不同日齡的豬群需要制定不同的免疫程序,不同疫苗的接種時間至少有兩周的時間間隔。 ②對處于不同生長階段的豬群提供相應的飼料,防止飼料霉變,并向飼料中添加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E等)、微量元素(鉻、鋅、硒等),使豬有一個健康的體質來抵抗各種疫病的發(fā)生。③在飼料中添加病毒靈、氟苯尼考、替米考星等抗生素進行藥物預防。④保持豬舍通風、干燥、清潔,及時清理糞尿和污染物,交替使用不同種類的消毒液對豬舍、設備、用具、周圍環(huán)境進行定期消毒。⑤認真做好防鼠、滅鼠工作,防止貓、狗等動物進入豬場,嚴禁豬與牛、羊等家畜混合飼養(yǎng)。⑥實行“自繁自養(yǎng)、全進全出”的飼養(yǎng)模式。⑦加強檢驗工作,對引進的種豬需進行隔離觀察30 d,血液抗體檢測為陰性的豬經消毒后才能混群飼養(yǎng)。
2.2 治療措施
發(fā)病后應立即對豬舍進行封鎖,將病豬進行隔離,用氫氧化鈉、過氧化氫和百毒殺等消毒液進行緊急消毒,對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淘汰病豬和陽性豬,產出的死胎和胎衣及時深埋。受威脅的豬群要緊急接種偽狂犬病疫苗,發(fā)病豬群除了接種疫苗還應該結合轉移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治療,同時需要配合黃芪多糖、板藍根等中藥制劑進行治療,可降低死亡率。為防止?jié)摲腥?,疫情得到控制后,仍需加強免疫,尤其是妊娠母豬,每隔6個月免疫一次,產前3個月需加強免疫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