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孝琴
中國有關根植性的研究文獻有很多,通過對近幾年國內外文獻的梳理與研究,對根植性的理論、對產業(yè)集聚的影響作用以及測量指標進行了綜述,并對根植性理論的未來發(fā)展提出建議。
根植性 二元根植性 虛擬根植性
根植性理論的提出及主要類型
根植性與嵌入性的英文翻譯都是
“embeddedness”,在此,把“embeddedness”譯為根植性。根植性的概念最先是由Polanyi在著作《大變革》中提出,波蘭尼主要是將根植性的概念用于經濟理論分析,后來,Granoverttor在波蘭尼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根植性的概念作出解釋,從而把根植j勝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階段。根植性可以分為有形根植性和虛擬根植性,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根植性的研究大部分是關于有形根植性的,虛擬根植性的部分還很少。隨著國內區(qū)域經濟的迅速普及,跨國公司的出現(xiàn)廠企業(yè)二元根植性的現(xiàn)象也愈加顯現(xiàn)。
(1)有形根植性
有形根植性種類的劃分依據是根植對象,Granovetter提出了關系根植性和結構根植性,在此基礎上,沙龍·祖金與保羅·多明戈(1990)又把根植性概念細分為結構根植性、認知根植性、文化根植性和政治根植性四類;在Andersson&Forsgren&Hohn(2002)的研究中,又提出了新的有形根植性的種類:業(yè)務根植性與技術根植性。有形根植性的層次結構上,Hagedoorn(2006)在組織間關系、伙伴關系構建的研究中,提出了根植性特征直接影響組織間合作關系形成,但是企業(yè)根植性特征與其所處的環(huán)境、網絡和雙邊關系情景有密切關系的觀點,提出根植性的三個層次:環(huán)境根植性、組織間根植性與雙邊根植性。
(2)虛擬根植性
互聯(lián)網和其他通信和信息技術不僅提高了現(xiàn)有組織間聯(lián)系形式的效率和有效性,而巨還使得根植性出現(xiàn)一種新的形式——虛擬根植性(virtual embeddedness),它是指通過使用電子技術特另組指互聯(lián)網技術在企業(yè)間建立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影響企業(yè)經濟行為,虛擬根植性有兩個基本特征:首先,必須使用電孔函信和信息技術;其次,使用這些技術進行物質交換比之前通過形成社會根植關系進行交換的方式更加方便決捷。未來,虛擬根植性將成為帶動隆強的行業(yè)中社會根植關系的重要根植方廳弋。
(3)二元根植性
二元根植性(dual embeddedness)包括內部根植性與外部根植性,母公司在某地設立子公司后,子公司對母公司的依賴形成的內部根植與對當?shù)馗鞣N因素(如環(huán)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依賴形成的外部根植同時并存的經濟現(xiàn)象。子公司的外部根植是母公司與外部企業(yè)活動者(即本地供應商,客戶,大學,研究機構等)聯(lián)系的樞紐,子公司與當?shù)仄髽I(yè)活動者的互動程度與子公司的外部根植程度成正比。Xiaoying Li(2013)通過研究表明,在新興經濟中,外部根植可以增強子公司的自主權,幫助跨國子公司從本地企業(yè)獲得生產、一般管理、研發(fā)和營銷方面的知識,這有助于子公司開發(fā)自己的特色資源。
企業(yè)根植性對產業(yè)集聚的影響
企業(yè)根植性對很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縱觀近期有關根植性的研究文獻,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根植性對產業(yè)集群的影響。王靜華(2007)認為地方根植性對產業(yè)集群的興起和發(fā)展是一把雙刃劍,適度的根植可以促進產業(yè)集群的發(fā)展,強度的根植就可能成為產業(yè)集群發(fā)展的羈絆,甚至會阻礙產業(yè)集群的IRM;霍苗等(2011)也有類似的觀點:產業(yè)集群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集群內的根植性很可能會成為集群發(fā)展的阻礙,集群原有的根植性變成集群的一種“路徑依賴,,。耿建澤(2008)按照根植性的程度不同將根植性分為強根植性和弱根植性,并認為強根植性最終會導致集群的鎖定效應,弱根植性會導致集群的流動,最終變成“空洞集群”。
根植性對創(chuàng)新績效的影響。應洪斌(2010)從技術嵌入性和業(yè)務嵌入性兩個方面分別研究了與技術創(chuàng)新績效的關系;企業(yè)創(chuàng)新績效只是企業(yè)績效的測量指標之一,比如劉雪鋒(2009)就將企業(yè)績效分為了市場績效和財務績效,并從嵌入性的兩個維度(關系維度和結構維度)研究了網絡嵌入性與企業(yè)績效的關系。由于“二元根植性”(DualEmbeddedness)逐漸受到相關學者的注意,F(xiàn)rancesco Ciabuschi(2014)用結構方程模型對跨國公司的創(chuàng)新績效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外部根植性和內部根植性對子公司的創(chuàng)新績效的作用機制不同,但實際上它們是互補的;而且,鑒于外部根植性和內部根植性的積極相關性,二者的平衡發(fā)展可以促進創(chuàng)新項目的形成。
根植性對知識轉移的影響。ZhalehNajafi-Tavani(2011)把外部根植和內部根植作為逆向知識轉移的影響因素。子公司外部根植的程度是影響其開發(fā)新知識能力的最關鍵因素之一,子公司的外部根植是母公司與外部企業(yè)活動者(即本地供應商,客戶,大學,研究機構等)聯(lián)系的樞紐,子公司與當?shù)仄髽I(yè)活動者的互動程度與子公司的外部根植程度成正比。然而,外部根植的程度對逆向知識轉移既可以產生正面影響,又可以帶來負面效應。子公司與母公司的內部根植關系越強,越有利于逆向知識轉移。
根植性對特色小鎮(zhèn)的影響。付曉東(2017)從根植性的角度探討特色小鎮(zhèn)的發(fā)展模式,并對“特色”的形成建立了相關理論體系,付曉東認為自然資源稟賦、社會資本基礎以及市場需求偏好這三類是根植性最具代表性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并分別從這三個方面研究特色的形成,最后得出根植性本身具有五大特性——獨特性、網絡性、發(fā)展性、繼承性和易逝性。“特色小鎮(zhèn)”,顧名思義,與普通小鎮(zhèn)最重要的不同就在于“特色”,比如嘉興的烏鎮(zhèn)、張家界的鳳凰古城等。
企業(yè)根植性的測量
國內對根植性計量的研究很少,其中多數(shù)研究是關于關系根植性與結構根植性的,關系根植性操作性測量顯示出兩大趨勢:一方面是測量關系表現(xiàn)出如兩個企業(yè)主體之間關系持久性、頻率和資源承諾水平等,格蘭諾維特(1973)用互動頻率、親密程度、互信和互惠服務4個指標衡量關系根植性的強度,并根據這4個衡量指標將關系分為強關系和弱關系。如Meuleman等(2010)關系根植性操作化為投資者與潛在合作伙伴在收購交易發(fā)生之年的前五年共同參與的交易數(shù)量;另一方面是測量關系性質如信任、承諾等,關系根植性的計量模型主要是結構方程模型,采用因子分析的量化分析方法,
有關結構根植性的測量,不像關系根植性測量分歧明顯,相對較為統(tǒng)一,僅在測量指標上有變化,縱觀對結構根植性的研究文獻,關于結構根植性的測量指標主要有網絡中心度、網絡規(guī)模、網絡開放度、網絡位置以及網絡異質性。莊小將(2016)從結構根植性的三個維度(網絡中心度、網絡開放度以及網絡規(guī)模),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分別探究其對企業(yè)吸收能力的影響,從而得出結構根植性對集群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績效的作用機理。網絡中心度一般采用相對中心度、特征向量中心度、中介中心度等指標進行測量。
Tilo F. Halaszovich(2016)使用采購和銷售的本地化程度衡量跨國子公司在東道國市場的外部根植程度,并發(fā)現(xiàn)企業(yè)績效與企業(yè)的外部根植性是呈“倒U"型的函數(shù)圖像。根植性的衡量指標多種多樣,綜合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前聯(lián)的本地化程度。如對本地市場的依賴程度、與當?shù)叵M者和經銷商的聯(lián)系程度;二是,后聯(lián)的本地化程度。如原材料、零配件和勞動力的本地化程度;三是,與本地企業(yè)的技術關聯(lián)程度(technical correlation);四是,對本地政策制度(特別是稅收優(yōu)惠、收費優(yōu)惠、基礎設施配套優(yōu)惠等)的依賴程度;五是,對本地社會資本的依賴程度,如企業(yè)之間形成的合作信任、行為規(guī)范、共享價值觀等。
文獻述評與展望
對根植性的研究都是從宏觀方面進行的,微觀層面的企業(yè)根植性的研究還很缺乏,尤其是根植性的測量方面。有關根植性的測量都是關于關系根植性和結構根植性的,政治、文化、認知根植性的測量很少見。根植性的計量模型主要是結構方程模型,測量方法主要是因子分析法,在根植性的計量上還需深入研究。
[1]Zukin S,Dimaggio P.Structures ofCapital: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Economy[M].Cambridge,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Andersson U,F(xiàn)orsgren M,HohnU.The strategic impact of externalnetworks:susidiary performance andcompetence development in the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11):979-996.
[3]Hagedoom J.Understanding thecross-level embeddedness of interfinn partnership form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3):670-680.
[4]Xiaoying Li,Xiaming Liu,HowardThomas.Market OrientationEmbeddedness and the Autonomyand Performance of MultinationalSubsidiaries in an EmergingEconomy[J].ManagementInternational Review,2013(8):869-897.
[5]王靜華.地方根植性與產業(yè)集群衰退[J].當代財經,2007(3):1-4.
[6]霍苗,李凱,李世杰.根植性、路徑依賴性與產業(yè)集群發(fā)展[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11):105-110
[7]耿建澤.企業(yè)集群競爭優(yōu)勢與地域根植性的相關性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8(1):1-2.
[8]應洪斌產業(yè)集群中關系嵌入性對企業(yè)創(chuàng)新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基于關系內容的視角[D].浙江大學,2010(12).
[9]劉雪鋒.網絡嵌入性影響企業(yè)績效的機制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2):3-12.
[10]Francesco Ciabuschi,Ulf Hohn,Oscar Martin Martin.Dual embeddedness,influence and performance ofinnovating subsidiaries in the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4(3):897-909.
[11]Zhaleh Najafi-Tayani·AxeleGiroud·Rudolf R. Sinkovics.Mediating? Effects? in? Reverse?Knowledge Transfer?Processes[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11(10):461-488.
[12]付曉東,蔣雅偉.基于根植性視角的我國特色小鎮(zhèn)發(fā)展模式探討[J].中國軟科學,2017(8):102-111.
[13]Granovetter,M. The Strength ofWeak Ties,American Journal ofSociology,Vol.1973,78(6):1360-1380.
[14]Meuleman M,Lockett A,ManigartS,Wright M.Partner Selection Decisions in Interfirm Collaborations門heParadox of Relational Embeddedness[J].Journal of ManagementStudies,2010,47(6):995-1019.
[15]莊小將結構嵌入性對集群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績效的影響[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2):19-24.
[16]Tilo F. Halaszovich,Sarianna M.Lundan."Ihe moderating role of localembeddedness on the performanceof foreign and domestic firms inemerging markets[J].InternationalBusiness Review,2016(2):1136-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