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金融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性金融危機爆發(fā)日益頻繁。而且,危機呈現(xiàn)出諸如破壞性增強,影響的范圍不斷擴大及國際傳染性增強等新的特點。我國作為發(fā)展申冒家,同時也是一個轉型國家,存在著巨大的金融風險。
金融危機 國際傳染 對策
金融危機國際傳染機制的理論基礎
(1)金融危機國際傳染的概念及分類
金融危機國際傳染的定義為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發(fā)生的危機對另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影響導致的危機的跨國界擴散。關于金融危機國際傳染的分類,有代表性的是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國際傳染指接觸性傳染,是指一國發(fā)生金融危機后,由于和其他國家之間實體經濟或虛擬經濟的相互關聯(lián),而產生金融和貿易的溢出效應,稱“基于基本面的傳染”;廣義的國際傳染不僅包括接觸性傳染,還包括非接觸性傳染,指與貿易金融關系并不密切,可能是存在一種共同的沖擊產生的季風效應,或是危機導致投資者預期的變化引起自我實現(xiàn)的沖擊即“傳染效應”。
(2)金融危機國際傳染的作用機制分析
1.金融危機國際傳染之接觸性傳染機制分析
貿易傳染是指一國發(fā)生金融危機后,本幣貶值,從而惡化了另一個與其貿易關系密切相關的國家的經濟基礎,并因此導致另一個國家遭受陷入金融危機的壓力,即所謂的“貿易溢出”。貿易傳染是實體傳染的主要部分,國際間的貿易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國間聯(lián)系通過相互貿易更加緊密,因此貿易渠道是金融危機國際傳播的重要渠道。
金融傳染是指,一國發(fā)生危機導致與其有緊密金融關系的另一國金融機構、資本市場等的流動性不足,從而導致另一國陷入流動性危機。該種傳染以匯率、利率和債券價格的變化作為傳導的媒介,一般是由金融市場自身特點、市場間的關聯(lián)以及市場主體的主觀行為等造成的。
2.金融危機國際傳染之非接觸性傳染機制分析
金融預期效應是指是指一國的危機并沒有惡化另一國的宏觀基本面,但是投資者的預期發(fā)生了改變,即使國家的基本面良好,也會預期該國經濟將惡化,從而產生“自我實現(xiàn)”的多重均衡。在這一路徑中,投資者的作用非常大,如果投資者估計一國(或地區(qū))的匯率制度或者整個金融市場會崩潰,那么,與該國(或地區(qū))具有宏觀經濟相似性的國家(或地區(qū))也很難幸免。
美國金融危機金融傳染的表現(xiàn)
金融危機通過金融渠道對我國的傳染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對外投資金融資產受損,主要為我國的金融機構投資美國次級按揭債券及相關產品的損失、其他海外證券投資價格下跌的損失和外匯儲備損失。在此次危機傳染中,我國金融機構投資美國債券遭受危機的直接傳染,但這種直接損失較小。
(2)美國對華投資和銀行貸款渠道:國際資本回流,發(fā)達國家流動性變得不足,需要從其他國家調回資金,減少了跨國機構在國外的投資,影響了這些國家的流動性供給。但由于美國對華投資占我國利用外資總額的比例較小,在此次危機中,通過對我國的傳染不是主要渠道。
(3)對股市的影響:近年來隨著金融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全球金融市場聯(lián)系日益密切,各國股票、外匯和期貨市場之間的聯(lián)動效應不斷增強;我國的金融市場也不斷發(fā)展壯大,但總體上看,我國資本市場開放程度仍然較低,外資在內地股票市場所占比重較小,因此對我國股票市場的影響有限。
對我國防范金融危機國際傳染對策的建議
(1)擴大內需:培育和擴大國內市場,拓寬產品銷售渠道
黨的十九大指出,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xié)調拉動轉變。擴大內需已被提到了與出口、投資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外貿出口企業(yè)應該重視國內巨大需求,抓住機遇,培育和擴大國內市場,特別要啟動廣大的農村市場。
(2)適度降低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
近年來,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在逐年上升,貿易依存度過高使得我國經濟存在很大的國際風險,容易受國際市場的影響,特別當與我國貿易聯(lián)系緊密的一國發(fā)生經濟動蕩時,我國經濟將遭受劇烈沖擊。在當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我國更應該加快結構調整,引導加工貿易型企業(yè)逐步轉型的步伐,降低經濟增長對外部需求的過度依賴,增加產品的內銷,以保持適當?shù)耐赓Q依存度,減少不利外部環(huán)境對我國經濟的沖擊。
(3)構筑科學的金融風險預警機制
危機的金融傳導機制不是單一的,我們制定預警指標體系應堅持多元化的原則,密切關注金融傳染的各個渠道,以做到應對危機傳染的萬無一失。同時,應根據(jù)經濟金融的不斷發(fā)展適時對指標作出調整,以更準確迅速地捕捉信息。預警機制的建立需要各經濟金融管理部門和政府工作的信息聯(lián)動,各部門應通力合作,加強對指標的檢測,特別是涉外指標的檢測,及時感應國際金融動態(tài),維護我國的金融安全。
(4)構筑健全完善的銀行體系
完善的銀行體系是應對危機傳染的重要屏障。危機的發(fā)生大多是流動性不足引起的災難鏈,建立現(xiàn)代銀行制度,改進銀行的市場化經營,健全內部監(jiān)管機制,嚴格按照新巴塞爾協(xié)議關于資本充足率、監(jiān)管部門監(jiān)督和市場紀律等方面的規(guī)定,把風險控制放在首位,注意對銀行流動性風險的管理與控制。我國應著力推進內部評級法工程的建設,積極跟上國際發(fā)展趨勢,增強國際競爭力。
(5)審慎開放資本項目,防范匯率風險,
穩(wěn)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拓寬資本渠道,應借鑒發(fā)達國家經驗,根據(jù)我國實情來推進我國資本項目的開放,合理確定開放步驟和規(guī)模,嚴格控制資本開放過程的風險。
[1]張偉.《貨幣危機之謎》[M].2010年
[2]斯蒂芬,格倫菲勒:《國際資本流動與金融危機》[M].國際金融研究,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