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宗珪
鍥而不舍 百折不撓
陳禮忠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堅韌與霸氣,我與他在10多年前因為其作品《春聲賦》相識,那時候這件作品尚未題名,他也還僅是壽山石雕界名不見經傳的青年。當時他正在創(chuàng)作一件巨大的壽山五彩雞母窩石雕,碩大的石料、巧妙的構思、精湛的雕藝讓我印象深刻。
陳禮忠常說《春聲賦》改變了他的生命軌跡,此話不假。當時的他正值而立之年,年輕體壯,憑一股沖勁敢獨立完成那么大型的作品,令我甚感震撼。然而歷經多年的嘔心創(chuàng)作,當作品刻出雛形的時候忽然“意外”發(fā)生了,當初與他簽訂購買合同的石商突然毀約,并要求退還定金,那年為了購買原石他已經傾盡所有,突遇中途生變,陳禮忠舉步維艱,內心焦灼。我看到他的不易,鼓勵他不要被眼前的變故嚇倒,振作起來,樹立“鍥而不舍,百折不撓”的精神繼續(xù)完成創(chuàng)作。與此同時,我尋思著如何幫助這位年輕人渡過難關,當得知這件作品尚未命名,我便建議陳禮忠將作品推向社會中去向文化界人士征名,并與時任福州日報社社長魏子望商討征名方案。這次壽山石雕史無前例的征名會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收到省內外近百份應征品名,經評選福建文壇名家陳章漢提議的《春聲賦》拔得頭籌,陳禮忠和他的《春聲賦》也由此一舉成名,轟動業(yè)界。
相識十幾年來,我從陳禮忠身上看到了毅力與魄力,如果沒有這種精神,便不會有《春聲賦》這樣一件富有詩情畫意的佳作誕生,他沒有因為困境放棄,如同雄鷹一樣看清自己的目標,然后百折不撓,勇往直前。人們總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陳禮忠便是那個做了無數準備,只顧風雨兼程的人。這種精神是值得年輕入學習的。
文心攻石 不斷創(chuàng)新
壽山石深得篆刻家、鑒賞家賞識,壽山石因其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顯得更加迷人。世間美的石頭很多,但并不是每一種美石都像壽山石那樣幸運,能夠博得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的傾心。壽山石雕刻名師、高手輩出,創(chuàng)作出豐富多彩的作品。壽山石的天生麗質加上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讓壽山石備受青睞,可是只有美艷的外表和精湛的技藝是遠遠不夠的,真正決定一件壽山石雕品味與價值的是雕刻者的“文心”,只有文心、情懷才能夠賦予作品生命力。
我們從陳禮忠的“荷花”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刀鋒老辣、胸納萬象,亦可窺見他敏感的文心,他曾一年四季不間斷地去池塘邊觀察不同時節(jié)荷花、荷葉和蓮蓬形態(tài)的變化,在這過程中他體悟到了人生如荷,一花一世界,人與自然界的一切都有著相似的生命循環(huán)。
只有“文心”“同理心”才能感受萬物細微的變化。如其作品《留得殘荷聽雨聲》中荷葉雖有些許殘破,但那不是凋零,反而有一種不馴。這種不馴,亦是陳禮忠性格里的一部分,他自幼倔強,獨立,果敢,他的荷花藏著他骨子里的秉性和他讀過的書、走過的路。
如同賈平凹在《讀陳禮忠壽山石雕刻藝術》一文中所言:“任何藝術到一定程度,并不是比技術了,而是作品后邊的人,看這人能量的大小,看這人修養(yǎng)的深厚,看這人感情傾注的強弱。”認識陳禮忠這些年,我感覺他骨子里是個拒絕一成不變的人,他勇于創(chuàng)新、樂于創(chuàng)新,他所有的努力,都在于探索如何通過石材的自然之美,來傳遞自身內心感受,而在名目繁多的壽山石材中,并非僅是質地絕佳的名貴的品種,即使那些粗獷、灰暗、毫不起眼的石材經過他的設計雕琢后,也同樣能呈現出一種“陳禮忠”式的氣質——大氣、不拘小節(jié)。比如“鷹”、例如“荷”,不同階段他創(chuàng)作出了屬于自己的符號。創(chuàng)作“鷹”系列作品的時候,他養(yǎng)起了鷹,日日夜夜觀察鷹的動態(tài),他身體里有著和鷹一樣的果敢,于是他能將鷹的氣勢刻畫得盡致。當“鷹”系列作品受到贊譽后,他并沒有因此止步,繼而推出“荷花”系列,這又一次成為他的符號,以至于人們看到這類獨具風格的作品都會脫口而出“陳禮忠”三個字。
認準自己要走的路,勇往直前,“有志者事竟成”,不斷地學習,提高文化修養(yǎng),豐富自己的學識,自然胸有成竹,就可以戒掉浮躁,做到弘一法師說的“放下”。
承前啟后 弘揚文化
陳禮忠?guī)煶雒T,他的老師馮久和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馮老的老師是壽山石雕“東門派”的名藝人黃恒頌,陳禮忠傳承了師門善于觀察生活細節(jié)的好習慣,并將這些優(yōu)良傳統(tǒng)傳授于他的學生。他時常教育學生,要善于觀察生活,發(fā)現生活之美,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他們發(fā)現美的感知力,他曾多次組團帶學生到各地采風,讓學生親近自然,描繪自然,表現自然,在弘揚壽山石文化方面,他做出了諸多努力,終成繼馮久和、林亨云之后壽山石雕界又一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陳禮忠這次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壽山石藝——陳禮忠壽山石藝術傳承展”。人生百歲,五十正壯年,是事業(yè)的新起點。我贈他十二個字——“存文心,承傳統(tǒng),勇創(chuàng)新,揚文化”,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