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王芯怡 丁佳 郭文霞
[摘 要] 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推動了共享經濟的發(fā)展,而在校大學生作為年輕的互聯網用戶群體,對新鮮的事物敢于嘗試并樂于去體驗。再加上大學生往往既面臨著就業(yè)的壓力也面臨著來自周圍群體的壓力,急于學習技能,提升自我的競爭力,而技能交換平臺則能滿足大學生的這類需求。同時,合理匹配高校資源,將有助于技能交換平臺在高校的發(fā)展。重點分析技能交換平臺在高校中的應用,及其與高校資源的合理匹配應用。
[關 鍵 詞] 技能交換平臺;高校;資源匹配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3-0284-02
一、前言
互聯網發(fā)展到現在,各類共享經濟層出不窮,從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到共享知識經濟,共享型社會正在形成。在共享經濟的發(fā)展中,最首要的受眾群體是年輕的大學生,他們是誕生于互聯網時代的年輕群體,他們樂于接受并掌控新事物。同時,他們還急于提升個人技能以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他們樂于通過技能交換平臺實現資源共享,相互學習。因而技能交換平臺在高校的發(fā)展及兩者之間的互動匹配,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研究的。
二、技能交換平臺與高校資源匹配的現狀
技能交換作為時下熱詞,我們可以將之理解為一種自助型的互動學習模式,即每個人通過將自己所掌握的技能與其他人所掌握的技能進行交換,互相之間既得到免費學習的機會,也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1]。這種方式最終能達到一個雙贏的結果。
(一)高校技能交換平臺面向用戶分析
現階段高校的發(fā)展具有較為鮮明的社群性質,各地大學大多集中位于大學城中,這也造成了大量學生集中于一片區(qū)域的現象,因而大學附近往往是學生需求涌現的地方。而學生用戶往往是渴望學習技能,并且已經通過日常學習具備了一定技能。但同時,學生用戶群體也是難以支付昂貴的技能培訓費用的群體。再加上,傳統(tǒng)的技能培訓模式單一枯燥,難以滿足大學生的需求。此外,學生群體也是急于依靠自己的技能獲取一定報酬的人群。綜合以上特點,學生用戶將是高校技能交換平臺的核心用戶。
(二)高校技能交換平臺的內容分析
技能交換最早開始于國外的生活資訊類網站,近幾年開始在國內興起。由于高校內大學生集中,且對新技能需求較大,再加上付費上培訓班的資金有限,因而免費的技能交換平臺在高校能獲得較好發(fā)展。在高校,結合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及未來職業(yè)發(fā)展狀況,學生對各類技能的需求涵蓋計算機類、英語學習類、理財經濟類、音樂賞析類、繪畫寫生類、攝影類等[2]。這些知識技能符合大學生的日常學習需求,也具備在高校發(fā)展的空間。因為高校具備儲備這些知識的人才,也具備進行技能互換的公共活動空間。
(三)高校技能交換平臺的現狀分析
從硬件設施來看,高校提供給學生低價的網絡及電腦資源,能為沒有電腦的學生提供便捷的網絡服務,并且數字化校園也為技能交換平臺發(fā)展提供良好的技術和物理支持。從高校學生對技能交換平臺的態(tài)度上來看,許多高校學生都樂于向他人學習技能,也樂于分享自己擁有的技能。在實名制的技能交換網站出現以前,高校技能交換平臺通常以校園論壇和校園微信、微博的形式出現,受到眾多學生的關注轉發(fā),可見高校技能交換平臺在高校具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并且這種類型的平臺更有可能受到來自高校管理者的支持。
三、技能交換平臺與高校資源的匹配應用
技能交換平臺能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它借助網絡平臺,能有效整合優(yōu)勢資源。而且,這種技能交換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此外,這種技能交換平臺的出發(fā)點是實現互換雙方的知識技能提升,容易受到來自高校、教育部門等的支持,能更順利地構建起來。
(一)技能交換平臺在高校資源匹配的原則
技能交換平臺的建設最終服務于高校學生的自助學習過程,因而在構建技能交換平臺時,需考慮到以下幾點:(1)平臺應有明確的定位,即為大學生提供免費的學習平臺。(2)大學生正處于求知的重要階段,因而學生的自學欲望和自學能力都比較強。因而技能交換平臺應當具備技能信息豐富、真實可信等特點,方便學生依據自身情況進行技能互換,互幫互助[3]。(3)技能交換平臺在高校的發(fā)展應當獲得來自高校管理者的認可及支持,這樣能獲得高校更多的資源支持。
(二)技能交換平臺與高校資源匹配的思路
高校技能交換平臺面向的受眾群體以大學生為主,在技能交換平臺中,有一技之長的學生可以相互交流,以提高自身素質為目的。因此,平臺在確定自身定位之后,應當充實平臺內容。平臺應當為Office、Photoshop等熱門軟件的學習設置專門的版塊,并引入更多學生所熱衷看到的面試、職場培訓等技能互換版塊,即在內容上更多地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此外,作為第三方的技能交換平臺,平臺應當充分保證技能交換雙方的可靠性??梢越柚咝=虅障到y(tǒng)數據,通過對雙方教務信息數據進行核查,可以完成雙方的身份驗證、信用評估等工作,并實現技能匹配,記錄線上、線下教學互動過程,保證交換雙方的真實可靠性[4]。同時,借助高校資源發(fā)展的技能交換平臺,還可以在獲得高校支持后,邀請高校專業(yè)老師為平臺發(fā)展提供建議,為參與技能交換的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借助平臺收獲更多有用的技能。
(三)高校技能交換平臺的運營管理
由于技能交換平臺涉及人員間的對等互換,因而要求互換雙方做到誠信可靠,并都以獲得新技能為目的。因此,平臺在運營管理過程中首先應當做到的是實名注冊管理,構建誠信的平臺信息數據中心,用戶進行技能交換需要出具一定的證明以證實個人的可靠性,要獲得平臺授權才能參與交換。除了對用戶進行管理,平臺自身也需要加強對用戶所發(fā)布的信息進行審核監(jiān)督,對負面的、不健康的信息進行管制,并借助法律手段予以制止。
四、關于技能交換平臺與高校資源匹配的策略
目前,技能交換平臺作為一個成本低廉、社交性強的自助學習平臺,受到很多高校及大學生的歡迎。但在實際交換過程中,技能交換的成交率偏低。這是因為,一方面,互聯網與現實生活存在較大差異,陌生人之間的技能交換存在一定風險[5]。為促進技能交換平臺之下的自助學習模式順利實施,針對現有技能交換平臺的發(fā)展現狀,文章從平臺管理和技能交換雙方提出以下思考。
(一)加強平臺管理,確保平臺用戶信息可靠
由于技能交換平臺需要用戶首先上傳自己的個人信息,而有些技能交換平臺管理者并未妥善保管用戶的信息,甚至為謀私利販賣用戶信息。致使用戶的個人信息得不到保障,用戶面臨個人信息泄露的隱患。因此,為了保障平臺用戶的利益,首先,應當采取實名認證登記,與高校教務處合作,調用學生的數據信息,并簽署保障協(xié)議,使用學號、真實姓名等信息進行注冊和登錄。此制度一方面有利于維護校園用戶信息的安全穩(wěn)定。另一方面,有來自高校管理者的壓力和掌控,學生信息數據更具保障。同時,實名制登記能有效減少無用信息的發(fā)布,幫助營造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
(二)優(yōu)化平臺設計,營造人性化的交換環(huán)境
技能交換平臺最重要的特性是服務性。因此,在進行平臺版面設計時,應立足于用戶實際需求,建設科學合理的平臺版面布局,針對用戶的需求進行重要內容、次重要內容的排列和篩選,以方便學習者篩選信息及定位自身需求。同時,加強平臺在高校范圍內的宣傳、推廣,因為平臺的知名度才是平臺得以廣泛推行的重要因素。加大平臺的宣傳,能夠為平臺帶來更多的用戶,就能帶來更多的技能交換者,將能有效地豐富技能交換平臺用戶的使用體驗,為他們帶來更多的選擇。并且,更多用戶了解和使用技能交換平臺,也能增強平臺的實用價值和用戶體驗。
教育部醫(yī)學教育臨床教學研究中心將于2018年組織開展第九屆全國高等醫(y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承辦高校分別為:東北華北賽區(qū)——濱州醫(yī)學院、華東賽區(qū)——徐州醫(yī)科大學、華中賽區(qū)——新鄉(xiāng)醫(yī)學院、華南賽區(qū)——海南醫(yī)學院、西南西北賽區(qū)——貴州醫(yī)科大學、總決賽——大連醫(yī)科大學。
(三)規(guī)范技能交換過程,避免潛在安全隱患
由于技能交換平臺是一個自助的技能互換過程,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具備交換意愿的用戶應用平臺進行資源互換,尋找到技能交換的對象之后,雙方達成一致的交換意見,然后開始進行交換。但在這個過程中,平臺主要提供的是雙方信息交流的平臺,難以對所有用戶的所有技能進行一一核實,因而用戶在交換技能時需要具備對不同信息的辨別能力,如果在技能交換中發(fā)生損失,則用戶很難借助法律手段彌補自身損失[6]。這時候就需要平臺完善自身管理機制,建立信用評分機制。即為所有用戶設立信用評級,鼓勵所有用戶為其他用戶進行信用評分,并將這種評分進行公開,作為參與技能交換的雙方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信用評分中過低的用戶將無法參加技能交換。
(四)建立有效的技能交換監(jiān)督機制
借助高校資源建立起來的技能交換平臺,由于面對的用戶以學生群體為主,而學生對各種不良信息往往缺乏辨別能力,并且不能有效應對各種突發(fā)狀況。因此,需要平臺加強自身的監(jiān)管能力。一方面,平臺可以對技能交換的雙方所出示的技能進行技能評估,對用戶所擁有的技能進行第三方平臺的審核評估,評估后對用戶的技能進行統(tǒng)一標準下的評級評分,將同一等級的用戶匹配到一起進行交換。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問責機制,保障意外事故之后的責任落實。高校學生用戶在參與平臺技能交換后,一旦出現問題,往往對事件進行問責。因此,平臺建立有效的問責機制,對交換雙方的爭議點進行問責、評判,將用戶的安全與平臺聯系起來,保障用戶的技能交換過程。
五、結束語
技能交換平臺的發(fā)展反映了當下高校學生用戶群體的思維變化,也反映了小成本的共享經濟正在如火如荼地發(fā)展著。但參與技能交換的高校用戶往往不具備敏銳的識別能力,容易在技能交換中蒙受欺騙,甚至危及人身、財產安全。因而高校技能交換一方面要適配學生需求,尋求高校資源支持。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保障參與技能交換的用戶雙方的安全。這也成為未來高校技能交換平臺發(fā)展的突破點。
參考文獻:
[1]曹春益.共享經濟環(huán)境下大學生生活深度共享模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以“共享+”平臺為例[J].中國商論,2017(35):5-6.
[2]廖冰冰,張煜雯,潘穎賢,等.淺談技能交換發(fā)展方向[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7(9):194-196.
[3]王詠梅,謝心怡,羅揚金生,等.基于微信的創(chuàng)業(yè)技能交換平臺的可行性研究[J].經貿實踐,2016(15):121.
[4]賈連芝,張曉鑫,劉增奇,等.基于大學校園技能交換平臺下自助學習模式的探究[J].大學教育,2015(7):23-24.
[5]鄭一,袁鵬陽.基于校園微信平臺實現技能交換的可行性研究[J].商,2015(24):208.
[6]賈連芝,張曉鑫,楊丙振.大學校園內構建技能交換平臺的可行性研究:以河北師范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36):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