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摘要】在當今社會,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高速發(fā)展,“微時代”已經(jīng)是對當今社會的一種準確的描述。尤其是隨著微博、微信等“微”事物的出現(xiàn),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進行著很大的改變。同時,因為大學生在高校之中更加自由,對社會上的新鮮事物更有接受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微時代”帶來的改變也對高校的教育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高校中的思政教育中應該明白“微時代”的到來,并且把握好在這個時代當中的大學生所產(chǎn)生的心理變化,要全面了解在這個時代里,“微”產(chǎn)品對學生的影響,并利用學生對“微”產(chǎn)品的興趣展開更為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微時代”;高校思政課;路徑探討
在“微時代”來臨的今天,大學生的心理也在進行著微妙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體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上,更直接地體現(xiàn)在學生待人接物上,而且隨著我們對網(wǎng)絡關注度的加深,我們的思維模式也開始被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高校思政教育者沒有辦法及時地把握住這個時代,那么思政教育工作者將會沒有辦法理解在大學生身上所表現(xiàn)出的種種變化,那么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將會難以開展下去。如果高校教育工作者沒有及時地創(chuàng)新,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將無法起到教育的目的。所以說,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積極努力地去探索適合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大學生在“微時代”下的變化
(一)“微時代”下的傳播方式
當校高校教育風氣讓大學生處于一個相對自由的氛圍,這就使得大學生對信息的傳播更加敏感,大多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渠道去獲得一些全新的信息,并且能夠更加快速地理解這種信息的傳播方式。可以說,大學生是“微時代”的推動者與奠基者。同時“微時代”下的那種短小精煉的傳播方式也改變了大學生的思維模式,這無疑是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挑戰(zhàn)。
(二)大學生的“微行為”
在“微時代”下,一些行為可以被稱為“微行為”,這是在“微時代”下的一種具備“微時代”特色的文化形式,如在微博上,發(fā)送信息具有140字的上傳上線、微電影的反映時間也都集中在300秒之內(nèi)。這些特色的出現(xiàn)可以看成是人們追求快節(jié)奏生活之下的產(chǎn)物,十分適合現(xiàn)在這個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在信息高速傳遞的過程中,也使人們能夠在短時間之內(nèi)獲得大量的信息。只是對于每件事物來說,都有其本身的弊端,在信息高速傳遞的時候,信息會產(chǎn)生碎片化、不充分等問題,同時“微時代”下的信息大多都缺少了原來信息傳遞過程中所擁有的那種文化內(nèi)涵。而一些報道,因為“微時代”的影響,造成了對字數(shù)的限制,一些媒體在發(fā)送報道時,都會把內(nèi)容精簡,這就會形成一種網(wǎng)絡輿論的文化氛圍。這些將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模式,使學生失去對問題的探究,無法全身心地做學問。甚至學生還會因為對社會上的一些事情缺乏深刻的認識而被他人左右。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微時代”下的新途徑
社會在進步,高校的思政教育也需要不斷進步,在“微時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全面了解“微時代”對學生在行為、思想上的影響,對文化傳承的影響,對人們?nèi)粘I畹挠绊?。只有把握住新時代下的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夠在社會環(huán)境異常復雜的當下,做好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工作。新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是具有一定難度的,但是高校思政工作者應該不畏艱險,堅持不懈地對大學生進行深刻的思想教育,這也是我國實現(xiàn)社會高速發(fā)展的有利保障。
(一)構(gòu)建平臺,增加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的理解
“微時代”的到來,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構(gòu)建一個依托“微時代”的平臺,用最新的技術來引導思政教育。同時,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注意大學生的思政教育需要與當代的特色相結(jié)合,深入并全面地分析在“微時代”下,大學生所遇到的一些困擾。思政教育者需要做到真真正正地為大學生解答疑惑,要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學生日后形成崇高理想而奠定基礎。這樣一個平臺應該是,沒有師生界限的平臺,只有提問者與回答者,教師學生都可以作為提問者或者回答者,但是對于任何的回答,思政教師都應該先進行一定的查看,以防混入一些消極的思想。
(二)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
“微時代”的教育與傳統(tǒng)的教育是不一樣的。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屬于一種灌輸式的教育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死記硬背,是一種單方向的教育模式,而“微時代”下的教育模式應該是一種雙向的教育,它需要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者都處于其中,師生之間有著大量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界限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開始變得模糊。在這一時代下,高校的教育者不應該再按照以前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教師要學會督促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成長,而且這種努力應該是學生自愿的。
(三)引導大學生的言論
首先,就是要引導大學生的言論,使大學生的言論朝一個相對較好的方向發(fā)展,這是為學生形成獨立的思考能力而進行的一種有利的引導。其次,要監(jiān)督學生做好明辨是非的能力,因為在缺乏輿論監(jiān)督的情況下,學生,尤其是大學生很容易被一些網(wǎng)絡上的謠言給誤導。最后,學生應該正確地看待“微時代”,也就是說大學生應該在看到“微時代”帶個我們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危險。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無論是在何種輿論之下,都應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以此來應對“微時代”帶來的弊端。而具體方法則是讓學生接觸一些思政教師撰寫的新聞報道,讓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這種方法也可能會限制學生思維的拓展,所以教師在采取方法的時候,需要有所把控。
三、將“微時代”作為工具,開創(chuàng)全新的思政教育模式
(一)正確認識新時代的特點
在當今社會,雖然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微時代”是什么,但都毫無疑問地被微時代所影響,這是毋庸置疑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即時信息傳遞系統(tǒng)被人們廣泛地利用,并且這些信息傳遞方式是受到多數(shù)學生追捧的。面對這種情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夠忽視這些傳遞方式的重要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善加利用這些工具。在利用這些傳遞工具的同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察覺到在網(wǎng)絡信息之中所包含的那些錯誤的價值觀。其實每一種價值觀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但并非都是適合大學生的。在學生瀏覽網(wǎng)絡的時候,這些價值觀就開始沖擊大學生那尚未形成的價值觀,很有可能會導致學生價值觀錯誤發(fā)展,這些都是思政教育所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而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就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者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不過無論是何種方法,都應該對學生循循善誘,因為現(xiàn)階段的大學生都處于塑造人生觀、價值觀最最重要的時間段,教師應該用一些例子引領學生進步。
(二)“微工具”的運用
從思政教育者的立場出發(fā),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微時代”下的“微工具”,打造系統(tǒng)化的數(shù)據(jù)庫,可以將傳統(tǒng)的教學與之相結(jié)合,實現(xiàn)多元化的教學。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引用數(shù)據(jù)來讓學生更加真實地感受到所講內(nèi)容的存在。
同時在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正確對待“微媒體”,不能忽視在教學過程中“微媒體”的作用,在需要利用到“微媒體”的時候,可以通過微信或者微博來進行教學。通過這些新媒體的教學,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使學生在學習上更加主動,并且能夠接受思政的教育。例如:思政教師可以經(jīng)常性地在微信平臺上發(fā)表一些文章,一些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文章,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也可以開設網(wǎng)絡解答的環(huán)節(jié),更加便利地教導學生。
四、總結(jié)
“微時代”是一個特殊的時代,它的來臨給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平臺,而它的高速發(fā)展也加快了高校思政的教育的教學改革。與此同時,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夠忘記自己的職責,要響應時代的召喚,依托時代的變化而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參考文獻
[1]馮霞.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J].時代教育,2017(13):50.
[2]劉雪梅.“微時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現(xiàn)代經(jīng)濟信息,2016(18):356~357.
[3]李發(fā)亮.“微時代”導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chuàng)新機制探析[J].求知導刊,2017(22):134~136.
[4]邱金鴻.“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路徑研究[J].考試周刊,2017(20):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