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鳳英
【摘要】課堂討論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重要措施,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本文就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進行了一些簡要的闡述。
【關鍵詞】小組合作;提高;課堂討論;有效性
一、教師要設計好恰當?shù)挠懻搯栴}
可以進行課堂討論的內(nèi)容大致有兩類:一是知識障礙點,包括每課的重點、難點等。這些內(nèi)容往往是學生理解教材內(nèi)容、把握知識內(nèi)涵的主要障礙。二是思維的障礙點,學生思維發(fā)生障礙一般是由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知識難度的不適應造成的,也可能是因為思維定式受某種舊知識或某些傳統(tǒng)的影響所致。這兩個障礙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主要“攔路虎”,將其作為討論內(nèi)容,能夠保證課堂討論的質(zhì)量及效率。
討論內(nèi)容既要針對教學目標,又要突出討論特點,應具有啟發(fā)性、思考性、探索性和開放性,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和討論活動不斷處于最佳狀態(tài)。
(1)主題緊扣。課堂討論問題的設計應緊扣教學目標,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提出具體明確的研究任務,使討論有方向,有價值,切忌討論問題太大、太空、太簡單。
(2)難易適當。問題太難,討論很長時間也得不出結論,學生會望而生畏、無從下手,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相反,問題太易,多數(shù)學生經(jīng)過獨立思考就能得到快速解決,那就沒有小組合作學習必要;也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課堂討論的問題應注意難易適中,采取“跳一跳摘得到”的原則,這既有助于喚起學生討論的欲望,也有助于鼓勵學生奇思妙想。
(3)選擇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高度興趣,并能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在這種欲望的驅動下,學生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合作欲望。是教學重難點時的時機把握??梢猿浞职l(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探索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還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歷史思維方法的滲透。
(4)設計的問題要開放。開放性的問題解法多種多樣,結果不唯一,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這樣的問題學生往往考慮得不夠全面,個人獨立思考會有一定困難,急需要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彼此觀點不斷碰撞,有爭議的問題會變得明確,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二、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一)適度引導
課堂討論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過程。教師應及時了解課堂討論的進展情況,要適度參與和引導。
在學生展開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討論的話題走向,要做好學生話語范圍的有序調(diào)控,因為我們的課堂隨時都會有意想不到的問題發(fā)生,作為教師要不失時機而又不過多干涉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課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知識在師生共同研討中,似“剝洋蔥”般地逐層顯現(xiàn)。
(二)正視個體差異,力求全員參與
課堂是所有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但是不可否認,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一些學困生語文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在活動中缺乏自信、羞于表達。這就要求教師將討論話題設計的有層次性,在討論中可以讓學困生回答最基礎、最容易的問題。讓他們也能體驗成功的愉悅。力求全員參與才是真正體現(xiàn)“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教學理念。
(三)恰當討論的總結
在教師的角色中,教師的總結者角色是其重要角色之一。教師對課堂討論的總結,有助于學生科學判斷標準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習慣
(1)學會傾聽?!皩W會傾聽”就是學會與人交談時,克服浮躁之氣和輕漫之舉,做到認真而仔細地聽取別人的發(fā)言,不隨意打斷或插話。學會傾聽能使我們?nèi)¢L補短,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也能使我們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學會質(zhì)疑。在小組活動中,在肯定別人優(yōu)點的時候,還要敢于質(zhì)問。如果有疑問,應立即追問為什么,而不要害羞,不做聲;有不同的見解和意見時,要敢于提出,大膽質(zhì)疑;對同學們沒想到的、沒說完的,要勇于補充,這樣就會使我們的課堂更加富有生機與活力。
(3)學會表達。在課堂教學的許多時候,經(jīng)常只有那么幾個學生舉手,一些學生在參與小組合作討論時的發(fā)言很有價值,等到全班交流時卻沒有了聲音,也有一些學生表達不夠清楚。為此,教師就調(diào)動所有學生的參與欲望,培養(yǎng)學生敢說的勇氣,把一些能夠容易表達或簡單的問題讓不愛發(fā)言、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來回答,并給予他們肯定與鼓勵,使他們能夠有表現(xiàn)自我和獲得成功的機會。
四、及時評價
有效的課堂討論需要評價手段的支持。教師要及時評價學生的課堂討論,總結、反饋討論的內(nèi)容,使他們從教師的反饋中獲取信息、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教師的反饋要準確到位,要對學生參與活動的情況給予評價,使他們在以后的討論中能減少錯誤、提高效率。此外,教師不僅要關注討論的結果,更要關注評價的過程,尤其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xiàn)。
總之,課堂討論具有一定的應用空間和價值,實施課堂討論的前提便是給了學生平等的、對話的機會。在討論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主人,都有責任發(fā)表見解,能夠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每一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這就使得“討論”成為一個值得長期關注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