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沙沙 付蕊 閻俊 康世功
[摘要] 隨著放射物理技術、計算機影像輔助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放療技術不斷革新。放療也因其不良反應小、性價比高,一直穩(wěn)居腫瘤治療的三大手段之一。治療設備的革新,不斷推動著放療向高效、精準方向發(fā)展。但近年來隨著信息、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新的放療模式不斷衍生,讓越來越多的患者可以接受放療這一先進的技術。信息化的質控手段也更加有效的保證了放療質量。本文從技術角度出發(fā),探討硬件設備和信息化技術在過去、現在和未來對放療的價值。
[關鍵詞] 放療;設備;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 R730.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2(a)-0195-02
從1895年倫琴發(fā)現X射線至今,放療已有100多年歷史。整個放療發(fā)展史就是一場技術革新史。
放射物理技術、計算機影像輔助技術推動放療持續(xù)發(fā)展,不斷提升不同腫瘤部位治療的精準性:殺死腫瘤細胞,同時保護正常組織。100年后的今天,雖然放射技術日益精準,但是國內能夠接受放射治療的患者卻依然很少。如果說過去一個世紀是放射物理技術創(chuàng)造了放療的輝煌成果,那現在在信息高度透明與共享的互聯網時代,該思考如何讓信息技術幫助更多患者享受這些高精尖的放療技術。放療是高度依賴技術的治療方式,該文從放療技術發(fā)展角度,探討放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1 放療設備的發(fā)展
1898年居里夫人發(fā)明了分離放射性同位素的技術、發(fā)現了鐳[1]。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療腫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居里夫人快速學習放射學、解剖學和汽車機械后,組裝出流動式X光機,創(chuàng)辦了第一批戰(zhàn)地放射中心。
1953年第一臺醫(yī)用直線加速器安裝在倫敦Hammersmith醫(yī)院。北京腫瘤防治研究所于1976年建立放療科,使用國產第一臺直線加速器和國產鈷60治療機。
100年來,無數的科學家、工程師、醫(yī)生前仆后繼,將技術的革新快速應用到臨床,主要目標是提升治療的比率:腫瘤部位接受最佳劑量,危及器官盡可能接受最低的劑量。從傳統光子放療(X射線、γ射線),發(fā)展到對腫瘤殺滅能力更強、對正常組織保護更好的粒子放療(質子、重離子、硼中子等)。治療設備從x射線機、鈷60機、直線加速器、后裝機,到X刀、射波刀、伽瑪刀、速鋒刀[2]。放療越來越精準,安全性和有效性越來越高。新技術新設備不斷涌現,快速推動著放療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
2 放療信息化
2012年,我國惡性腫瘤新發(fā)病例數為358.6萬例[3]。放療因可以保護患者器官、性價比高,逐步成為腫瘤治療的主要手段。國內外統計數字表明,約有50%~70%的癌癥患者需要不同程度(單純放射治療或與手術、藥物配合治療)地接受放射治療[4]。而中國較其他國家相比,實際接受放射治療的患者比例更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公眾對放療的認知不足,另一方面主要是放療設備數量不足、分布不均。2015年國內放射治療單位已達1 413家,覆蓋加速器1 931臺[5]。按照WHO的標準是每百萬人2~3臺加速器,我國為1.42臺加速器,相比美國和法國的12.4臺和7.5臺還有較大差距[6]?;颊咝枨蟪掷m(xù)增長,設備不足、放療專業(yè)人員短缺[7],計算機網絡和信息技術的價值初步體現。
(1)對于技術優(yōu)秀但人滿為患的大型放療單位,信息化發(fā)揮出以下價值:①切實提高治療效率:擁有多臺加速器的省腫瘤類醫(yī)院往往人滿為患,醫(yī)院依托信息管理系統,可實現人員合理分工、設備均衡分配,切實提高工作效率、診治更多患者[8]。②有效保證放療質量:放療科涉及醫(yī)師、物理師、制膜技師、定位技師和治療技師,可能還有護士等大量工作人員,所以高度依賴定位設備、計劃系統、治療設備等,整個放療過程涉及到6個角色和十幾個步驟,如果放療過程中,依靠口口相傳、純口頭溝通極易出錯,然而,利用信息系統將醫(yī)護人員、設備、患者的相關信息和工作任務、流程都統一到一個系統上,讓一切信息和數據透明化,就可以有效控制整個流程,提升放療質量[9]。③積累珍貴的臨床數據管理:放療作為惡性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積累了大量患者數據。整合放療科信息孤島的信息管理平臺可實現患者所有臨床數據的結構化存儲,利用大數據分析進行回顧性科研,不斷從臨床實踐中總結經驗,尋找個體最佳治療方案。
(2)對于設備、技術、人員等方面都較為薄弱的基層放療單位,信息化可從多個方面入手,提高基層人員水平、造?;鶎踊颊撸孩偌訌娙瞬排囵B(yǎng):目前我國各大院校仍然沒有設置放療技術專業(yè),很多技術人員都是工作后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培養(yǎng)起來的,知識不成體系,從業(yè)人員素質參差不齊[10]。利用互聯網技術,將中外放療大咖的經驗通過專業(yè)培訓課程,傳授給基層放療人員,如MIMIE中美多中心聯合醫(yī)學影像教育、放療學院等平臺。②規(guī)范和統一放療流程:現在很多縣市級醫(yī)院都成立了放療科,但部分醫(yī)護人員由于缺少統一的規(guī)培制度和職稱制度,入行門檻也參差不齊,很多人員其實不懂放療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醫(yī)院人手緊缺的情況導致一人可能包辦多項工作,定位、計劃、治療都沒有經過嚴格審核和監(jiān)控,患者放療質量堪憂。而融入放療臨床規(guī)范路徑的信息系統則可以有效約束工作人員行為,提高基層放療單位的工作水平[11]。③使用遠程協作方便診療:放療是個技術含量極高的治療方式,涉及放射物理、放射生物、腫瘤學、臨床放療技術4個方面。雖然放療設備很先進,但是機器只會執(zhí)行人的命令,不懂變通。放療工作中,發(fā)布命令的就是醫(yī)師,分解命令的是物理師。短期內,基層人才的培養(yǎng)尚需時日,而通過遠程協作平臺,可以讓技術過硬、臨床經驗豐富的上級專家做好放療方案,通過互聯網傳給基層執(zhí)行即可。目前互聯網+放療模式的精準云協作平臺已在全國大范圍推廣。
3 小結
一個世紀以來,放療見證了物理學、計算機輔助技術快速轉換成臨床結果。而更新的、能夠進一步提高不同部位腫瘤放療比率的技術仍在持續(xù)發(fā)展中。但在另一面,我國還有大量生活在偏遠地區(qū)的患者連享受到20年前放療技術的機會都沒有。據統計,所有的腫瘤治療當中,大概70%的患者在治療中需要放射治療,但我國還不到30%[12]。接受放療的患者,治療質量仍缺少相應的規(guī)范和制度保障,射線非但沒殺死癌細胞還可能誤傷了正常組織。
目前,放療界的專家、協會和企業(yè)都在力爭將信息化和互聯網技術引入放療。一方面通過信息系統規(guī)范放療流程、把關放療質量,保證接受腫瘤放療患者的治療質量。另一方面通過互聯網技術解決放療行業(yè)信息不對稱問題,打破地域和時間限制,傳播知識提高行業(yè)水平,加強遠程協作支持基層,提升患者教育增強自主選擇權。相信隨著行業(yè)的努力,技術可以讓更多腫瘤患者獲得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
[1] Kawagoe Y.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Disease by Radium and X-Rays, Being a Practice of Radiotherapy[J].Southern Medical Journal,1949.
[2] Thariat J, Hannounlevi J, Myint A S, et al.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radiotherapy for the benefit of patients[J].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2012,10(1):52-60.
[3] 段紀俊,嚴亞瓊,楊念念,等.中國惡性腫瘤發(fā)病與死亡的國際比較分析[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6,8(7):17-23.
[4] 胡逸民.放射治療面對的困難及可能的技術對策—腫瘤放射物理的進展[C]//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武漢: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2004.
[5] 郎錦義.中國放療三十年回顧、思考與展望[J].腫瘤預防與治療,2017,30(1):1-4.
[6] 郎錦義,吳大可.我國放射治療發(fā)展現狀與展望[J].四川醫(yī)學,2004,25(9):1035-1038.
[7] 殷蔚伯,余耘,陳波,等.2006年全國放療人員及設備調查報告[C]//全國放射腫瘤學學術年會,北京:中華醫(yī)學會,2007.
[8] 陳俊超,王佳舟,徐志勇.放療網絡與信息系統[J].中國醫(yī)學物理學雜志,2011,28(5):2913-2916.
[9] 趙于飛,張紅雁,馬軍,等.放射治療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fā)與應用[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4,13(2):131-133.
[10] 孫顯松,王欣海,管秋,等.放射治療技師規(guī)范化培訓的探索與實踐[J].協和醫(yī)學雜志,2013,4(4):464-466.
[11] 鐘海洛,吳大可.腫瘤醫(yī)院放療質控中心的建立和工作規(guī)范[C]//西部放射腫瘤暨綜合治療學術研討會暨中華放射腫瘤學分會規(guī)范放射治療研討會(西北區(qū)),北京:中華放射腫瘤學分會,2013.
[12] 邱學軍.我國腫瘤放射治療技術、應用及產業(yè)發(fā)展展望與對策[C]//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醫(yī)療儀器分會2006年學術年會暨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醫(yī)療儀器分會第三次理事會.蘇州:中國儀器儀表學會,2006:18-29.
(收稿日期:201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