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摘 要】語文教學的實質是培養(yǎng)學生在各種場合,綜合、靈活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恰當表達的能力。而小學階段是學生發(fā)展語言的最佳時期,在這個關鍵時期加強說話訓練,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語言表達 語言與思維
語文教學的本質是“運用語言”,而且是“善于運用語言”,而學生在課堂上的個性化表達正是“善于運用語言”的一個基本表現,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時千萬不能將“說”這個能力邊緣化。
一、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老師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能讓他們在各種交際活動中,會傾聽、能表達與交流。因此,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要重視興趣激發(fā)和增強學生自主提升的欲望。
(一)采用鼓勵的方式,讓學生敢于說
《教學心理學》一書指出:“表揚是一種最廉價、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币虼嗽诮虒W中,我們要特別注意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需要表揚的心理。多鼓勵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說得好的,表揚他會說;說得差的,表揚他敢說;課上不說的,關注其在課后及生活中的交流。長此以來,學生的自信得到提升,敢于表達自然不在話下。
(二)選擇合適的話題,讓學生有話說
要想喚醒學生表達的欲望,提高他們“說”的積極性,我們必須走出文本,走進他們的生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
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老師,您好》一文時,設置了這樣的話題:你最想對曾經教過你的哪位老師說點什么?再如執(zhí)教《秋天》時,讓孩子們討論秋天和其他季節(jié)有什么不同?你喜歡秋天嗎?為什么?秋天又能讓你聯想到哪些顏色?
這些話題的設置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使學生興趣高漲,不僅能激發(fā)他們的參與意識,變“要我說”為“我要說”,而且也能促使他們有意識地運用課文里的表達方式,做到活學活用,從而有效地提高了他們表達的能力。
(三)營造寬松的環(huán)境,讓學生樂意說
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明主、和諧、愉快的環(huán)境,用親切、平等、公正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多開展一些演講、辯論、朗誦、演課本劇等活動,鼓勵他們大膽地表達,相信學生會在老師努力創(chuàng)設的寬松環(huán)境中,體會到表達的快樂!
二、提升學生表達的深度
要想提升孩子表達的深度必然離不開“思”的前提?!坝幸刹庞兴肌?,只有提出疑問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怎樣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英國學者德波諾曾提出:“思維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思想活動?!薄八季S是為了某一目的對經驗進行有意識的探究?!笨梢哉f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愛因斯坦),因為讓學生心中常有疑問,也便留住了學生活躍的思維。
那么我們又該如何用疑問來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思考呢?
(一)教師要善于設疑
設計一個好的疑問不僅能啟動學生的思維,將其理解引向深入,并且還能激發(fā)創(chuàng)造的火花。那什么樣的問題才是好問題呢?
教師設疑時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注重真實性,應真正觸及學生認識的矛盾,成為學生產生探求欲望、推動積極思考的刺激。第二,要富于啟發(fā)性,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散,盡可能引導學生認清問題的實質,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第三,要激發(fā)主體性,給學生提供產生問題、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追索問題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地、合作地去解決問題。第四,要追求開放性,不要以書本上的固有答案和教師自己的已有結論限制學生的回答,應鼓勵學生標新立異,貢獻自己的創(chuàng)意和經驗。第五,要具有差別性,應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對于不同水平的學生,要善于提出能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適合他們發(fā)展思考力的針對性問題。
例如,《但愿人長久》一文寫蘇軾“望著那圓圓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來: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筆者抓住這里的省略號提出疑問:你覺得這里省略了什么?你能不能說說蘇軾當時的心聲?
這樣的問題有效地刺激學生積極思考,從而使他們的思維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tài),在研讀教材和相互討論的基礎上,有同學得出了蘇軾不僅埋怨月亮也是在埋怨朝廷的結論。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孩子想象力,更加深了孩子對文本的理解。
(二)引導學生質疑
明代學者陳獻章指出:“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碧K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給教師建議:“你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而疑問能夠激發(fā)求知的欲望”。因此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并嘗試解決是最智慧的做法,也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從而發(fā)揮他們的才能。
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秋天》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詩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到困惑?”有同學問:“秋天的空氣為什么是甜的?”有同學問:“為什么釀造的不是酒而是酒歌?”還有同學問:“汗珠為什么是蓬蓬勃勃地閃耀?”等等。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我讓同學們帶著這些疑問自己去課文中尋找答案,小組間合作討論,結果同學們發(fā)現了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jié),不僅充滿著豐收的喜悅還有來年的希望。
可見,質疑,是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指路明燈,是他們積極思考問題、努力探索的具體表現,最能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如果我們都能明確語文教學的本質,積極營造學生“說”的氛圍,讓學生敢于表達,努力提升學生“說”的質量,讓學生樂于表達,我相信學生定會在其個性化表達中對“語文”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而這也正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努力方向所在。
【參考文獻】
【1】朱學坤.語文:話語重建與傳統(tǒng)回歸.語文學習,2007(10)
【2】嚴先元.教師怎樣提升課堂教學技能.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