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文
明城墻磚“顆粒歸倉”行動效果顯著
南京明城墻始建于1366年,修建歷時27年,建造時使用了3.5億塊城磚,至今保留下來的城墻長達25.1公里,保留在墻體上的城磚還有2億塊左右,大量老城磚流落在外,亟需回收。南京明城墻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墻。其歷史地位意味著城墻上的每一塊磚都是不可能被復制的歷史遺存。但由于歷史原因,南京不少老舊小區(qū)在修建中都曾使用了散落的墻磚。2016年,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南京城墻保護基金會等部門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宣布啟動“顆粒歸倉、守護城墻”行動,對于提供散落明城墻磚有價值線索的市民,給予最高2000元的獎勵。一年后,該活動取得階段性成果。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共收到市民提供的城磚線索近300條,已回收城磚約8萬塊,效果超出預期。
閱讀點睛:明城墻磚是600多年前的文物,哪怕是殘破的,用來修復城墻也比用仿制的城磚來得更有意義。有獎征集墻磚的搶救性行動,體現了文物管理部門對歷史原件的重視。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有些地方竟將原有城墻拆毀重建,用全新的仿制磚取代原有城磚進行破壞性“修復”。就此角度而言,南京城墻保護管理部門不遺余力地向市民有償征集城磚,而不是選擇仿制磚來替代,無疑是對仿制文物行為的一種間接抵制,是文物保護示范之舉。有獎征集墻磚一方面為城墻修繕提供了更多的城磚線索,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城磚不足的難題;另一方面,活動也整合了更多社會資源和民間力量,讓部分市民以直接方式參與了明城墻的重建,有助于提升市民的文物保護意識,讓更多市民加入到文化遺產保護的隊伍中來。
適用話題:文物 ?文化遺產 ?文物保護 ?民間力量 ? 有獎征集
故宮擴大開放面積
2017年11月28日至29日,主題為“傳統(tǒng)文化×未來想象”的“文化+科技”國際論壇在故宮博物院舉辦。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在主題發(fā)言中透露,經過不懈努力,明年故宮的開放面積將超過80%,南大庫也將作為集中展示“非紫檀即黃花梨”的明清家具館,于2018年5月1日前開放。2017年初,單霽翔就說過,到2025年,紫禁城開放面積將達到85.02%?,F在提出明年故宮的開放面積要超過80%,不知是不是又摁下了“快進鍵”,但可以看出,故宮擴大開放面積的計劃并非一時的心血來潮。
閱讀點睛: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故宮擴大開放面積無疑是一個好的起點,有助于提升故宮的文化影響力,讓故宮的文化符號更加深入人心。此前,國家文物局已多次強調要擴大文物資源的社會開放度。如此,可使得文物更富有生機,能更好地感染民眾,激發(fā)整個社會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此次故宮擴大開放面積,不僅具有積極的文化意義和價值,也給如何對待其他文化遺產帶來了啟迪。未來,故宮應該成為國人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第二課堂”,浸潤傳統(tǒng)文化的鮮亮舞臺。人們希望看到一個高危開放的故宮,希望并且相信故宮會在文化復興的偉大進程中,發(fā)回更大的作用。故宮有這樣的實力,也可以肩負起這樣的責任。
適用話題:開放 ?文化復興 ?文化自信 ? 文化自覺 ? 文化影響力
中國、丹麥教育“大比武”
丹麥拍攝的紀錄片《丹麥9年Z班VS中國初三13班》爆紅網絡。9年Z班的孩子們來自丹麥一所公立學校,是奧胡斯地區(qū)最好的中學之一,班級成員的文化背景多樣,孩子們的狀態(tài)和知識掌握程度比較具有代表性。中國初三13班的孩子們來自哈爾濱的69中學——二線城市的一所重點初中,孩子們接受的都是比較典型的中國式教育。節(jié)目組安排了權威專家為兩國的孩子設計了多項領域的公正比拼項目,測試項目分別為閱讀、數學、英語,及團隊合作能力、創(chuàng)造力,希望以此對比探究兩國教育的不同之處。作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度之一,這個誕生過安徒生、發(fā)明過樂高玩具的童話王國,其教育理念一直為外界所稱頌。丹麥認為,中國教育是典型的填鴨式教育——學生只會死讀書,不會活學活用,而西方國家則素來以“創(chuàng)造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為傲。幾乎所有人都猜測丹麥在團隊合作、創(chuàng)新和英語上會比中國學生強。可比賽的最終結果讓丹麥人很尷尬,最終中國學生以4:1獲勝。閱讀、數學等項目獲勝固然沒有什么懸念,令人驚奇的是,中國學生竟然在團隊合作和創(chuàng)新上均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閱讀點睛:滿堂灌、應試工廠、泯滅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一提起中國教育,人們往往會聯想起這些標簽式詞匯。此次教育“大比武”無疑有助于國人沉下心來深刻認識中國式教育,破除對其的臉譜化印象。通過兩國孩子的PK我們不難發(fā)現,中國式教育為孩子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而這些知識,正是創(chuàng)新所必不可少的根基。事實上,中國式教育深蘊著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智慧,只要翻開《論語》,那些被人們所推崇的“個性化、人性化、多元化、培養(yǎng)發(fā)散性批判性思維”等西方教育理念,幾乎都能在其中找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啟發(fā)式、誘導式……因此,解決當代中國的教育問題,不僅需要向外看,學習借鑒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更需要往里看,從本國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適用話題:走出去 ?請進來 ?思維定式 ?教育之思 ? 返本開新 ? 中西融合
“少賠一些”
2017年11月20日,江蘇儀征市濱江崗附近發(fā)生一起交通事故,兩輛轎車撞在了一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兩車相撞,卻“撞”出了初冬的溫暖!原來,“惹事”的轎車女司機事發(fā)前做件好事——帶一位迷路的老奶奶回家,因為心里有點急,觀察疏忽,發(fā)生了事故。而對方司機了解到肇事司機助人為樂的舉動后,主動要求對方少賠一些。交通事故每天都會發(fā)生,雙方當事人有時會圍繞責任的劃分、損失的大小而產生矛盾和糾紛,甚至發(fā)展成為肢體沖突。發(fā)生在儀征市街頭的這起交通事故卻是一個例外,現場沒有責怪,沒有爭吵,沒有肢體沖突,有的只是歉意、理解和夸贊,場面溫暖,令人感動。
閱讀點睛:肇事者一方實際上也是助人為樂的一方,女司機正是在幫助迷路的老奶奶回家的時候,因為路況不熟,心里又急,才導致了事故的發(fā)生。
被撞車司機了解情況以后,深受感動,不但為女司機的行為點贊,而且主動要求對方“少賠一點”。一句“少賠一點”,令人感動的同時也引發(fā)了思考。之所以主動提出要求對方“少賠一點”,使得這起事故能夠在一種友好、平和的氛圍中得到圓滿的解決,就是因為女司機助人為樂的行為感動了被撞方,贏得了他的理解和尊重。換言之,正是女司機的助人為樂之舉,在這起交通事故中“抵扣”了部分賠償款,無形中化解了雙方的矛盾和沖突。此事故的解決方式值得肯定,既符合“好人有好報”的傳統(tǒng)道德理念,也符合現代社會的道德準則,更可以激勵更多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向善向美。
適用話題:情與法 ?助人為樂 ?向善向美 ? 尊重理解 ?社會風氣 ?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