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雋超
摘 要:常州學者洪亮吉,邃于經學、史學、文學,乾嘉間名滿天下;杭州學者黃易,為乾嘉金石大家,有“分書當代第一”之譽,篆刻亦列名“西泠八家”。國家圖書館藏稿本《黃小松友朋書札》中,有洪亮吉致黃易書札四通,可看作洪亮吉的四篇佚文,于黃易生平亦多發(fā)覆,未見以往研究論著征引。利用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檔案,參以相關別集、年譜、書札等史料,予以系年考釋,力圖重現彼時的日常生活和學術場景。乾嘉學人好尚金石之學,于此亦見一斑。
關鍵詞:國家圖書館;洪亮吉;黃易;金石學;手札
中圖分類號:1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394(2018)01-0019-05
乾嘉著名學者洪亮吉(1746-1809)、黃易(1744-1802)的生平交游①,早已進入研究者的學術視野。李金松《洪亮吉年譜》[1]、楊國棟《黃易年譜簡編》[2]二書,內容豐富,頗便瀏覽。國家圖書館藏稿本《黃小松友朋書札》,乃黃易將平生師友來札,匯訂成13冊,是研究黃易生平、學術的重要史料。書札開面自題“《古歡》第三冊”“《古歡》第七冊”等,蓋取《玉臺新詠》“夢想見容輝,良人唯古歡”之意,黃易平居之縝密細致,亦于此可見?!饵S小松友朋書札》中,有洪亮吉致黃易書札四通,可看作洪亮吉的四篇佚文,于黃易生平亦多發(fā)覆,迄今未見時賢論著征引。茲參以相關史料,勉力系年,略加考釋,就教于學界同仁。排序以撰札時間先后。
(一)小松先生足下,前過齋頭,值足下急欲隨使者車去,不克久留清話是憾。然題襟則揮汗而書,寶墨則探胸而出,嗜古成癖,風裁如仙,足令人十日思矣。別來奉到武梁祠堂畫象、范巨卿碑額二種,拜知己之賜不淺。尚有無厭之求,則瑯邪畫石刻耳。前所贈漢射陽縣石門畫像,今在寶應縣,其石則友人汪容甫已輦之而回,覃溪宮詹以為即孔子見老子象,不知何據也。藉便率復,并問公事賢勞。不宣。弟洪亮吉頓首。阮公祈為道謝大坯山石刻。
札載《黃小松友朋書札》第5冊。按,乾隆五十一年(1786)八月中旬,黃易由汴返濟,道經山東嘉祥,覓得漢武梁祠存留石刻。九月再過嘉祥,復為亭覆之,以其拓本分致諸師友。呂培等編《洪北江先生年譜》乾隆五十一年條云:“三月,重赴開封節(jié)署。八月,登封陸大令繼萼延修《縣志》,并約為嵩山之游。以十月由鄭州密縣抵登封,陟太室、少室,訪嵩陽書院暨啟母石,手拓三石闕銘,信宿少林寺乃回。”②此札既云“奉到武梁祠堂畫象”,當作于是年秋冬。札中提及師友,有蘭第錫(使者)、汪中(容甫)、翁方綱(覃溪)和阮廣曾(阮公)等。
觀札中“嗜古成癖”諸語,知二人本年始初次晤面,甚為投契。乾隆四十六年五月,洪亮吉入陜西巡撫畢沅幕。乾隆五十年二月,畢沅移撫河南,洪亮吉、嚴長明等幕友,遂于二月底由陜入汴。彼時豫省積旱,兼之河工事填委,不復關中唱酬之樂。聘佐雜屬吏為幕友,乃歷任河督之慣例。乾隆五十年夏秋間,黃易以署山東泰安府東平州州同(從六品),作為署東河總督蘭第錫幕友,隨幕主防汛河南。札中提及的“范巨卿碑額”,畢沅跋黃易藏本云:“《范巨卿碑》久失,獨存其額,頃黃小松司馬馳示打本,審有元時印記,良可寶也?!∫宜龋?785)秋七月,余與嚴侍讀道甫、洪孝廉稚存、孫明經淵如、王參軍秋塍,同觀于大梁節(jié)署,因跋其末,靈巖山人畢沅?!辈o乾隆五十年洪亮吉、黃易謀面的記載。又,孫星衍跋黃易藏《朱龜碑》拓本云:“仆與小松神交久矣,金石投報,殆無虛時,至是始識面于中州節(jié)署,時(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廿八日也。”③洪亮吉與黃易初次覿面,亦應在是時或稍后。洪亮吉《卷施閣詩》卷八,有《秦二世泰山石刻,止存二十九字,在泰山碧霞元君宮,乾隆戊午年復毀于火,拓本甚少,今夏黃州倅易構得一本寄孫大,因為賦之》《黃州倅易得漢石經〈尚書〉〈論語〉拓本殘字共一百二十七,因自繪象于后,索賦一篇》二詩,皆乾隆五十一年夏秋間作。洪亮吉稱黃易為“州倅”,知其彼時仍官東平州同。本年夏秋,黃易仍隨幕主蘭第錫防汛河南。閏七月十五日,蘭第錫、畢沅奏報黃河水勢安瀾,工程平穩(wěn),乾隆帝旋降旨嘉獎,蘭第錫始攜黃易返濟寧,時在八月初六后數日。④札中言及射陽石門畫像,汪中《述學·別錄》之《與巡撫畢侍郎書》有云:“射陽石門畫像,東漢時物,其石今在中家,謹以打本二奉上?!雹菸谭骄V《復初齋詩集》卷三十二,有《寶應村間古墓有漢碑二,一刻孔子見老子象,一刻大鳥井獸銜環(huán),近為汪秀才攫此石去,洪稚存孝廉為覓拓本見貽,作詩報洪》詩,乾隆五十一年夏秋間作。山東東平州州判阮廣曾,附黃易來札,贈河南??h大坯山石刻拓本給洪亮吉,洪倩黃代為致謝。阮廣曾時或亦在蘭第錫幕。洪亮吉《中州金石記后序》中,即以大坯山石刻舉例。
(二)小松先生制府閣下,別及兩年,亮吉南北奔馳,至客冬十月,方重抵大梁,與閣下相去千里而近。閣下此時建高牙,據熊軾,不更隨河堤使者按視諸所,是以會晤較難,然私心皇皇,未嘗不時馳左右也。所得石墨,復有幾許?如有漢刻,能分副本見寄否?《中州金石記》,已屬淵如刊之都中,閣下如有秘拓,祈錄寄淵如,以便列入。茲因畢三兄之便,肅問起居。風便,望手示。不宣。小弟洪亮吉手肅。
札載《黃小松友朋書札》第13冊。按,呂培等編《洪北江先生年譜》乾隆五十二年條:“正月,偕孫君星衍計偕北上,入都寓繩匠胡同。三月,應禮部會試,榜發(fā)不售,以五月初抵里。時競渡方盛,與莊表兄寶書、陳大令賓、陸廣文壽昌,日為泛舟之游。五月,構卷施閣于宅西,稍有樹石及小池,日偃仰其中。畢公屢書促行,十一月,偕莊舍人復旦重赴開封節(jié)署?!痹凶栽啤澳媳北捡Y”,即指此。另,株式會社東京中央拍賣2015年春季拍賣會圖錄中,載洪亮吉致蒹齋札,有“弟以家務紛紜,至十月中方克抵汴,一切托蔭粗安”之語。洪亮吉本人自述,可信度應更高,與札中“客冬十月”之語吻合。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初一日,東河總督蘭第錫自濟寧起身,赴河南防汛,洪亮吉此札,即應撰于六月或稍后,與札中“別及兩年”語亦合。
札中稱黃易為“制府”(總督),此際在山東“建高牙,據熊軾”,頗難理解,黃易平生何曾官至總督?其身份行止,不得不略作辨析。乾隆五十四年二月,黃易題升河南開封府蘭儀廳同知(正五品)之前,曾暫署河南開封府下南河同知,應即此時之事。⑥乾隆五十二年底,因下南河同知汛期責任緊要,衙署由省城開封移駐黑堽工次,以便就近督辦。黃易此時若已非河督幕友,即應履職下南同知,在黑堽督工防汛;若仍在河督幕,當隨幕主防汛河南,亦不應留滯山東。我的推測是,黃易素為河督蘭第錫器重,此時遙領下南同知,仍坐鎮(zhèn)濟寧,以幕友綜理東河總督官署日常庶務。乾隆二十五年,浙江富陽人章輅,以候選從九品分發(fā)河東,旋充河督幕友,在李清時任內倚重非常,至有“小總河”之稱。洪亮吉呼黃易為“制府”,或猶“小總河”之意也。
札中提及畢沅所纂《中州金石記》,有乾隆五十四年《經訓堂叢書》刻本。史善長《弇山畢公年譜》(同治十一年刻本)乾隆五十二年條云:“(畢沅)自關中移節(jié),迄今三載,公暇搜羅金石文字,考其同異,聚而拓之,編為《中州金石記》五卷?!蹦恢袊篱L明、王復、洪亮吉、孫星衍等,實助成之?!吨兄萁鹗洝肪砟?,洪亮吉《中州金石記后序》云:“尚書弇山先生成《關中金石記》之后二年,奉命調撫河南。又三年,而復有《中州金石》之著。自是秦涼之寶墨,荊豫之貞珉,搜采靡遺,殆稱觀止。”孫星衍(淵如)去歲以一甲進士及第,時在都任翰林院編修。
(三)小松先生足下,得手書,并惠瑯邪臺石刻,感謝之至。此間日來惟武虛谷得晉太康金一,北齊造象記一;馮魚山得后魏司馬升碑一。武進士以數本奉寄,魚山則已飛札札屬其就近寄上也。嘉祥武氏諸石刻,乃希世之寶。按,此系酈道元云有漢荊州刺史李剛碑,石室四壁隱起,為君臣官屬及麟鳳之文,作制工麗。今兄所得復如此,何此縣之多漢石刻耶!謹怔忪制一詩,因日內即欲束裝赴楚,心緒歷落,不能工,足下教之可耳。管少空處,昨長箋與之,并言及吾兄近日所得漢刻之富,渠或有札來奉乞也。淵如近狀亦甚窘,獻之聞可借補縣丞,均無好懷抱也。附問起居,馀容至武昌詳啟。不宣。小弟洪亮吉頓首。八月九日。
札載《黃小松友朋書札》第8冊。按,呂培等編《洪北江先生年譜》乾隆五十三年條:“在開封節(jié)署,賦《寒食紀游詩》四十首,和者數十人。八月,畢公擢督兩湖,先生偕行,以九月五日抵武昌節(jié)署。”與札中“日內即欲束裝赴楚”句吻合,知撰于乾隆五十三年八月初九日。
札中提及的“瑯邪臺石刻”,即第一札中向黃易索要的“瑯邪畫石刻”拓本,至此方寄至。札中所云“怔忪制一詩”,即為黃易《訪碑圖》題詩。洪亮吉《卷施閣詩》卷七《黃通守易訪得漢武梁祠堂石刻圣賢畫象,既為亭覆之,又繪〈訪碑圖〉索詩》詩云:“高平石刻皆云煙,千載復見嘉祥阡。平原武安吾不識,得姓要在西京前。大河南移川變陸,削石棱棱數間屋。不隨巨浪入滄溟,中有圣賢牢置足。四百馀字漢八分,句字樸梀如皇墳。以之持較李剛刻,四角但少龍鱗文。訪碑客至何瀟灑,拓地為碑營大廈。道旁錯認魯東家,一車兩馬棲棲者?!焙笠活}為《八月初九日,將赴楚中,童少詹鳳三邀同張學使燾、崔編修景儀、趙舍人懷玉、蔣上舍齊耀,預至吹臺登高,歸飲寓齋,即席賦別》詩,即撰于作札之日。按,前詩稱黃易為“通守”,即同知,是時蘭第錫防汛河南未歸,黃易仍在濟寧河督署辦公。
乾隆三十六年冬,洪亮吉入安徽學政朱筠幕,此時已奔走江湖近二十載。四十五年舉順天鄉(xiāng)試,四十六、四十九、五十二年三應會試被黜。五十年入貲為太常博士,以為晉身之階。此際棲身畢沅幕府,固多師友切磋之樂,然功名杳不可期,深秋復將跋涉入楚,落拓依人,感懷身世,自不免牢落低回,此即其“心緒歷落”之背景。⑦
札中提及之師友,有武億(虛谷、武進士)、馮敏昌(魚山)、管干珍(管少空)、孫星衍(淵如)、錢坫(獻之)等。武億乾隆四十五年舉進士,本年二月入畢沅幕,五月移硯懷慶府河內縣清化鎮(zhèn),行前以碑拓數種遺洪亮吉。馮敏昌去歲六月游衡山,時掌懷慶府孟縣河陽書院,兼纂《孟縣志》,距武億館地頗近。⑧管干珍與洪亮吉、孫星衍同里,時官工部右侍郎,《黃小松友朋書札》中未載其來札。孫星衍在翰林院編修任,家事叢猥,日常頗形拮據。錢坫乾隆四十一年即客畢沅陜西巡撫幕,五十一年夏秋間入畢沅河南巡撫幕,然未隨幕主赴楚。⑨
(四)小松九兄足下,客冬判袂,又逾寒暑,比惟色養(yǎng)之馀,宦況宜人為慰。亮吉昨分校京闈,又蒙恩命,視學黔中。自維旬日之中,疊受非常之遇,撫衷自愧,良懼勿勝,愛我如足下,將何以教其不及耶?現定于九月杪起身。敝友金明經畹芳,人品學殖,足下所知也,而性情之溫粹,篤愛友朋,又實輩流中所少。今應吉撫軍之聘來東,久慕足下,欲就近訂交,諒定應相見恨晚也。馀金君能口述,不備。并問堂上福安,并文祉,不一。愚弟洪亮吉頓首。九月十三日。
札載《黃小松友朋書札》第10冊。按,呂培等編《洪北江先生年譜》乾隆五十七年條:“八月,充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十四日,又在闈中奉視學貴州之命。向例,未散館翰林無為學政者,有之,自先生(洪亮吉)及同年石修撰韞玉始,蓋異數也?!雹馀c札中“昨分校京闈”數語相合,此札撰于乾隆五十七年九月十三日,可為定讞。乾隆五十四年二月,黃易升署河南開封府蘭儀同知(正五品),同年九月調署山東兗州府運河同知,五十六年冬赴都引見時?,曾與洪亮吉晤面,即札中“客冬判袂”一語的背景。札中提及的友人金畹芳,名蘭,號香(湘)谷、碧云居士,江蘇高郵人。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生,乾隆五十四年拔貢,官正紅旗教習。金蘭應山東巡撫吉慶(吉撫軍)之聘來東,持洪亮吉此札,欲與山東運河同知黃易就近訂交,揆諸金蘭詩集,尚有下文可尋。
金蘭《湖陰草堂遺稿》,道光三年刻本,卷首《題詞》載黃易詩:“書劍輕千里,英年賦壯游。玉衡天外朗,珊網座中收。時從覃溪先生校士山左。已覺揚州夢,還登濟北樓。新詩初脫稿,高格信無儔。”又,卷首翁方綱乾隆五十八年三月《序》云:“高郵金畹芳明經,詩才清艷,秀絕江淮。歲己酉,以選貢入都,當代名流,咸相引重。明經故辛楣先生詩弟子也,生平撰著,厥有師承。嘗編曹魏蕭梁其間數十作者為一集,研精殫思,故五古獨得樂府神髓。近體學中晚唐人,而于金元致力尤深,并能刻意生新,超越儕輩。余近歲奉命校文山左,明經適從余游,軺車所及,余必搜剔山川之俶詭,人物之英華,明經皆一一紀之以詩,指事類情,無不畢肖?!苯再澖鹛m之英姿勃發(fā),詩格高華。
金蘭《湖陰草堂遺稿》卷一,《觀黃小松司馬所藏武梁祠象》詩云:“往古靈異不泯滅,搜羅石室推前哲。任城昔有古畫象,武梁祠宇殊冠絕。洪氏景伯詳其形,載入《隸續(xù)》埒鼎銘。衣冠刻畫見神似,贊銘精粹光熒熒。我欲一見古真跡,晤言千載然疑并。偶來泲水尋丹邱,黃公相見如舊游。衙齋清辟數椽竹,赤文綠字勤研搜。須臾手出古瑤冊,謂是漢時高手勒。森然精氣躍紙上,傳神阿堵超凡質。吾聞武氏塋墓前,其碑立自元嘉年。孝孫子僑竭心力,選擇名石工雕鐫。風霜剝蝕易損缺,何竟珍護猶林列!千百年留清翰緣,十四碑傳古芳烈。嗟乎此物淪風塵,屢溷世俗遺其真。展茲尺幅窺秘奧,巨眼珍惜留貞珉。司馬好古有深識,手摹此碑香露浥。陋宋方氏重刻本,前望古人相峙立?!?記載其造訪黃易署齋,摩挲賞鑒拓本之情形。揆諸沈津《翁方綱年譜》,乾隆五十八年四月二十五日,翁方綱由曹州赴兗州按試,道經濟寧,集于黃易運河同知官署,金蘭得覽《武梁祠畫像冊》,應即在是時。
洪亮吉致黃易四札,前三札作于畢沅幕中,第四札作于赴貴州學政前。前三札口不離金石,第四札紹介友人金蘭就近訂交,亦與金石關涉。潘有為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致黃易札,有“金石亦時尚也”之語?,略含戲謔,恰凸顯彼時士人為學之趨向,是當時學術生態(tài)的真實寫照。
注釋:
① 洪亮吉字稚存,號北江、更生居士,江蘇常州府陽湖縣人。乾隆十一年(1746)九月初三日生,嘉慶十四年(1809)五月十二日卒。乾隆四十五年順天舉人,五十五年一甲二名進士及第,官翰林院編修、貴州學政。著有《洪北江集》《春秋左傳詁》《乾隆府州縣廳志》等。事具呂培《洪北江先生年譜》。黃易字大易,號小松、秋盦,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乾隆九年(1744)十月十九日生,嘉慶七年(1802)二月二十三日卒。以監(jiān)生捐納,由東河汛員,仕至山東運河同知,護理運河道。著有《秋盦遺稿》《小蓬萊閣金石文字》等。事具潘庭筠《山東兗州府運河通知錢塘黃君墓志銘》。
② 呂培等編《洪北江先生年譜》,光緒三年刻《洪北江全集》本。下引洪亮吉《卷施閣詩》《卷施閣文》,皆為此版本,不另注。
③ 畢沅、孫星衍跋文,均載《黃小松藏漢碑五種》,民國四年有正書局影印本。
④ 蘭第錫、畢沅乾隆五十一年閏七月十五日有《奏報節(jié)逾白露水勢安瀾工程平穩(wěn)情形》折,臺北“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折》,第61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2~1987年:第320~321頁。又,《乾隆朝上諭檔》載:“乾隆五十一年閏七月二十一日,內閣奉上諭:‘據蘭第錫等奏,現在節(jié)逾白露,黃河水勢安瀾,工程平穩(wěn)等語。本年豫省河工,自七月中旬以后,屢次報漲,各工在在險要。蘭第錫、畢沅督率員弁,分投搶護,江蘭亦常川在工,查辦不辭勞瘁,各工得以一律平寧?,F在節(jié)過白露,秋汛具報安瀾,蘭第錫、畢沅、江蘭,俱著交部議敘。所有在工出力文武員弁,并著該督、撫等查明,一并咨部,照例議敘。欽此?!敝袊谝粴v史檔案館:《乾隆朝上諭檔》,第13冊,北京:檔案出版社,1992年,第335頁。又,蘭第錫乾隆五十一年八月六日《奏報黃河工程平穩(wěn)并擬自豫回東日期事》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號04-01-05-0068-024。洪亮吉云黃易“急欲隨使者車去”,亦可推知其為河督幕友。乾隆五十一年冬,黃易致邱學敏札中,有“自就微官,仍依幕下”之語。
⑤ 見汪中《述學·別錄》,道光三年刻本。后引翁方綱詩,見《復初齋詩集》卷三十二,清刻本。《黃小松友朋書札》第五冊,另有便札一紙:“漢射陽石門畫像并陰拓本二紙,汪中寄錢塘黃君,求書‘問禮堂三字,其大徑尺。又求金鄉(xiāng)畫像一副,共結翰墨之緣,兼申縞纻之誼。乾隆五十一年長至日,書交季逑?!彼茷橥糁泄P。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冬至,孫星衍(季逑)是月返開封。若此紙附洪亮吉札至,洪亮吉此札應作于歲末。
⑥東河總督李奉翰乾隆六十年閏二月二十八日《題報山東兗州府運河同知黃易丁憂日期事》題本,內引黃易呈稱:“竊卑職現年肆拾玖歲,浙江杭州府錢塘縣監(jiān)生。遵川運例,捐從九品,乾隆肆拾貳年揀發(fā)河東河工。肆拾叁年咨補商邱縣主簿,肆拾肆年調補陽谷縣主簿,肆拾陸年咨升武城縣縣丞。肆拾柒年升署東平州州判,伍拾年咨升東平州州同。伍拾壹年升署衛(wèi)河通判,調署捕河通判,伍拾肆年升署蘭儀同知。是年玖月內,調署運河同知,伍拾陸年拾貳月內實授?!敝袊谝粴v史檔案館藏,檔號02-01-03-08090-011。潘庭筠《山東兗州府運河同知錢塘黃君墓志銘》載:“(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兩遇南巡,回鑾經運河,辦差無誤,晉秩別駕,由衛(wèi)糧調捕河,權下南同知。五十四年,升任蘭儀,次年調運河。”《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11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31頁。
⑦ 洪亮吉同鄉(xiāng)龔烈長年作幕,其心態(tài)可以參看?!饵S小松友朋書札》第10冊,載龔烈致黃易札云:“弟自去冬以來,心緒如灰,益復頹放,無一好懷,足報知己。且日在文書堆中過日,自問功名富貴,固已無分,乃看書寫字,皆不容略享清福,實覺恨人?!饼徚覟楹佣嚼罘詈材挥选?/p>
⑧ 黃易是秋寄《漢白石神君碑》等拓本給武億,詳見陳鴻森:《武億年譜》,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5本第3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年,第514~518頁。馮敏昌事跡,見其子馮士鑣《先君子太史公年譜》,道光三年刻本。
⑨孫星衍乾隆五十二年五月十八日《答朱秋巖書》有云:“弟在都甚窘,惟人情尚好,頗不寂寞耳。家君負債出都,歲底尚無信來。此時于支持薪桂之外,又添一苦,正在迫促,不知所措。”《上海圖書館藏明清名家手稿》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53頁。錢坫事跡,詳見陳鴻森:《錢坫年譜》,載《中國經學》第9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09~166頁。
⑩洪亮吉乾隆五十七年十一月十八日《奏報到任日期及沿途雨水苗情事》折有云:“貴州學政臣洪亮吉跪奏,為恭報微臣到任日期,仰祈圣鑒事。竊臣自九月初八日詣宮門謝恩,當蒙召見,并諭即赴新任。臣旋即由京起程,于十一月十五日抵貴州省。準前任學臣陸湘,將學政關防一顆,并圣諭、書籍、案卷等項,移交前來。臣隨恭設香案,望關叩頭謝恩,祗領任事訖。伏念臣江左寒微,毫無知識,由一甲進士,供職未久,分校京闈,已慚逾分。茲復仰承恩命,視學黔南,士習文風,厘整匪易。臣惟有恪遵圣訓,實力實心,潔清自矢,以敦品向學,隨時勖勉士子,稍期仰答高厚鴻慈于萬一?!敝袊谝粴v史檔案館藏,檔號04-01-23-0119-012。洪亮吉九月二十四日起身赴黔。
?黃易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在都引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乾隆帝起居注》,第38冊,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61~262頁。
?是詩后,有金蘭之子金福按語:“《漢武梁祠象》,舊藏揚州馬秋玉征君家,后歸汪雪礓龍尾山房,汪贈黃秋盦司馬,秋盦雙鉤鋟板行世。原拓載朱竹垞先生跋云:‘右漢從事武梁祠堂畫象,傳是唐人拓本,舊藏武進唐氏,前有‘提督江河淮海兵馬章,后有襄文公順之暨其子鶴征私印……?!秉S易乾隆五十六年正月得此拓本,亦以為唐拓,學界今定為宋拓。詳見馬子云《談武梁祠畫象的宋拓與黃易拓本》文,載《故宮博物院院刊》1960年,總第2期。此拓本原件,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承故宮書畫部秦明先生慨賜圖片,得飽眼福。
? 潘有為致黃易札有云:“敝本家蘭公前輩有札來,道及足下亟須校官碑,囑為為轉致。渠處已告盡了,可知金石亦時尚也,呵呵!”載《黃小松友朋書札》第13冊。蘭公前輩,指潘庭筠,后與黃易結為兒女親家。
參考文獻:
[1] 李金松:洪亮吉年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楊國棟:黃易年譜簡編[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