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石明
〔摘要〕 馬克思政治權力思想的形成有其理論淵源:德國古典哲學為其提供了思想理論根基,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為其提供了經濟思想基礎,歐洲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則是其直接來源。馬克思的政治權力思想內涵豐富,主要包括:政治權力來源于人民、政治權力服務于人民、政治權力可能異化、政治權力需要監(jiān)督。馬克思政治權力思想在當代仍然適用,它是習近平關于政治權力重要論述的主要來源,為中國共產黨人確立科學政治權力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啟迪,為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
〔關鍵詞〕 馬克思;政治權力;人民;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203(2018)05-0011-05
政治權力是政治學研究和政治實踐活動中一項極為重要的核心議題,它指的是在特定的政治體系中,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或政治集團,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特定利益,在政治運轉的過程中,借助某種政治手段對一定政治客體進行支配和控制的一種能力。馬克思在其一生中都非常重視對政治權力的研究,形成了豐富的政治權力思想。深入研究馬克思的政治權力思想,弄清楚其理論淵源、科學內涵、時代價值,有助于我們更加準確地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一、馬克思政治權力思想的理論淵源
理論淵源用以揭示一種思想的理論來源。任何一種政治思想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前人的認識成果是其進行創(chuàng)造和再創(chuàng)造的活水源泉。馬克思的政治權力思想正是在借鑒與吸收、批判與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
(一)德國古典哲學為馬克思思考政治權力問題提供了思想理論根基
哲學是人們在實踐中不斷思考自然、社會和思維的認識成果,能夠幫助人們更加深入地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改造世界。馬克思在創(chuàng)立自己的學說體系時,充分吸收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理論成果。無疑,德國古典哲學所蘊含的世界觀、方法論肯定會影響到馬克思對政治權力的思考。簡言之,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德國古典哲學實現(xiàn)了對以往舊哲學的總結、歸納,代表著資產階級的利益,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主義的產物。黑格爾與費爾巴哈達到了德國古典哲學的頂峰。馬克思與恩格斯一道,在黑格爾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推進了哲學的革命變革,建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并將對政治權力的思考建立在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基礎之上,堅決反對唯心主義思想與形而上學觀點。當康德把政治權力的起源看成先驗的理性時,當費希特把政治權力的起源看成人們簽訂的共同契約時,馬克思運用唯物主義原則對他們進行了糾偏,指出政治權力起源于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當德國古典哲學早期代表人物康德認為政治權力的本質是制定和執(zhí)行法律的力量時,當黑格爾認為政治權力的本質是人類實現(xiàn)自己理性的力量時,馬克思運用唯物主義原則對他們進行了糾偏:在社會主義以前的階級社會,馬克思把政治權力看作階級壓迫的暴力;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中,馬克思把政治權力看作實現(xiàn)人們共同利益的重要工具。從馬克思對政治權力的這些思考中,筆者認為,德國古典哲學為馬克思思考政治權力問題提供了思想理論根基,使馬克思將自己的思考奠定在了唯物主義基礎之上。
(二)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為馬克思思考政治權力問題提供了經濟思想基礎
政治經濟學注重用政治學視角研究各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地位。階級性是政治經濟學最鮮明的特點,這門學科往往站在其所代表的階級立場來研究價值規(guī)律、經濟規(guī)律,凸顯其所代表的階級利益。17世紀中葉,威廉·配第創(chuàng)立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經亞當·斯密的發(fā)展,最終由大衛(wèi)·李嘉圖集其大成。威廉·配第在論述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時,不滿足于從表面現(xiàn)象看問題,他力圖去探索經濟原因及其背后的自然基礎,最早提出了粗糙的勞動價值論與剩余價值學說。亞當·斯密著重批判了重商主義,他不贊成重商主義將對外貿易當作財富唯一來源的思想,認為這種思想是片面的,他主張經濟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流通領域,還應該包括生產領域。他的這種觀點將經濟研究的范圍拓寬了。亞當·斯密是實現(xiàn)資本主義經濟學說體系化的人物,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與亞當·斯密不同,大衛(wèi)·李嘉圖注重研究社會財富在階級間的分配規(guī)律,他所說的階級包括土地壟斷者、資本家與勞動者。在他看來,地主階級與社會之間存在利益對立。大衛(wèi)·李嘉圖較早地提出了社會必要勞動量決定商品價值,勞動的價值表現(xiàn)為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馬克思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索了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指出一個社會內部的生產發(fā)展將必然產生國家以及政治權力。在社會生產的發(fā)展過程中,紛繁復雜的階級成分引發(fā)非均衡的社會關系,導致人們?yōu)榱松娑谫Y源、利益的激烈爭奪中不斷引發(fā)階級矛盾、階級沖突,甚至戰(zhàn)爭。馬克思與恩格斯一道,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更為科學的剩余價值理論,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實質,從而使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誕生的思想來源,也為馬克思思考政治權力問題提供了經濟思想基礎。例如,馬克思認為,政治權力起源于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逐。
(三)歐洲空想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政治權力思想的直接來源
空想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也是馬克思政治權力思想的直接來源。所有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他們希望建立一個克服資本主義各種弊端的理想社會??障肷鐣髁x主要流行于19世紀初期的西歐,以歐文、圣西門、傅立葉為代表??障肷鐣髁x者不遺余力地抨擊資本主義制度,提出政治制度是建立在經濟狀況基礎之上的理論觀點。他們認為,私有制的產生導致了階級、階級剝削的出現(xiàn)??障肷鐣髁x者用自己的這些觀點去分析人類歷史、剖析所處時代社會的狀況,將資本主義剝削的制度本質淋漓盡致地揭露出來;他們對未來社會進行了藍圖規(guī)劃,主張拋棄平均主義、禁欲主義思想,將社會主義設想為物質高度發(fā)達、精神高度豐富的文明社會。馬克思與恩格斯清晰地看到,空想社會主義者沒有看到無產階級的巨大力量,無法找到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正確途徑。但同時,他們也看到,空想社會主義者有不少關于政治權力的真理性思想和認識:政治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才是政治權力的真正主體,政治權力的根本宗旨是服務人民的;以民主選舉來產生政治權力,烏托邦的每個城市每年選舉一次;用公民權利來監(jiān)督政治權力;執(zhí)掌和行使政治權力的公職人員是人民的公仆。這些有關政治權力的思想都直接為馬克思所吸收、消化,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他自己獨具魅力的政治權力思想。馬克思在組織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在批判繼承空想社會主義思想有關政治權力的論述中發(fā)展起自己的政治權力思想。通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發(fā)現(xiàn)和揭示,馬克思、恩格斯實現(xiàn)了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歐洲空想社會主義思想也因此成為馬克思政治權力思想的直接來源。
二、馬克思政治權力思想的科學內涵
研究馬克思的政治權力思想,既不能從只言片語中斷章取義,更不能為了自己所需隨意裁剪,必須深入原著,進行系統(tǒng)的理解和把握。通讀馬克思的經典原著,我們發(fā)現(xiàn),馬克思的政治權力思想內涵豐富,自成體系。
(一)政治權力來源于人民
政治權力的來源問題,是思考政治權力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對于政治權力來自哪里的問題,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給出過不同的闡述和觀點。中國封建社會曾經有“君權神授論”,認為君主的政治權力是上天賦予的,其他官吏的政治權力則來自君主的授予。西方封建社會也有“君權神授”的觀念,認為政治權力來源于上帝的賦予。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這種“君權神授論”思想把君主、國王或皇帝的政治權力看成是神圣的、天然的,根本不存在也不需要該國人民作任何形式的授予,其實質是為君主統(tǒng)治尋求政治合法性,有意掩蓋政治權力的真實來源。西方啟蒙思想家盧梭看到了資產階級革命對否定封建專制的進步作用,創(chuàng)立了“主權在民”學說。他指出,人民將自己的部分天然的政治權利交給國家來行使,人民的主權意志仍保留在自己手中,政府只是主權者的受托者、執(zhí)行者,人民的主權地位并沒有發(fā)生轉移??陀^地說,資產階級“主權在民”的思想比封建社會“君權神授論”更具有進步性。但因為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存在,使得“主權在民”無法得到真正的貫徹實施,完全流于形式,實質上仍然是“主權在資”,即政治權力掌握在資本家手中,人民沒有能夠成為政治權力的主宰者、所有者。馬克思在研究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時,立足于唯物史觀的高度,揭開了罩在政治權力上的面紗,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明確地闡述了政治權力的來源問題。在馬克思看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xiàn)“還權于民”,把人民看作政治權力的來源和主體。馬克思指出,伴隨著私有制、階級的產生,國家誕生了,只有國家形成之后才有政治權力的出現(xiàn),政治權力是在一個國家中用來調節(jié)不同階級之間利益矛盾的產物;掌握生產資料、在經濟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運用政治權力把階級沖突、社會矛盾控制在“秩序”的范圍內。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成了生產資料的主人,在經濟上獲得了支配地位,因而人民成為了政治權力的所有者、主宰者,政治權力來源于人民的思想才得到了真正的貫徹。
(二)政治權力服務于人民
政治權力是一種能力和資源,它能夠幫助權力行使者達到特定目標、獲取利益。政治權力的主體行使政治權力是有某種目的的,即通過推動政治權力的運行,向對方施加各種影響,來實現(xiàn)自己特定的利益。“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 〔1 〕。因此政治權力的目的問題,實質上是一個政治權力為誰服務、為誰謀取利益的問題。國家政治權力是一個國家的統(tǒng)治階級運用其掌握在手中的國家機器,來達到實現(xiàn)其意志、鞏固其統(tǒng)治目的的一種支配力量。國家的政治權力是所有社會領域中強制力最強、最具權威性的一種權力,因為其強制力最強,往往被視為一種暴力,其背后的支撐力量是國家暴力機關。在封建社會,國家的政治權力是地主階級用以實現(xiàn)剝削、壓迫農民的工具;到了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通過行使政治權力壓榨、剝削無產階級。這些都表明了政治權力明顯地帶有階級性,統(tǒng)治階級、剝削階級行使政治權力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其階級利益。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 〔2 〕人類歷史上只有無產階級政黨才真正實現(xiàn)了為人民服務,他們犧牲個人利益,為的是滿足人民的利益。一旦掌握政治權力,無產階級將用其為實現(xiàn)全人類解放事業(yè)服務。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xiàn)反映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在人類歷史上真正實現(xiàn)了絕大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專政。在馬克思的思想中,政治權力的行使主體從社會中產生并服務于社會,而且隨時可以被人民罷免,是人民的勤務員、人民公仆;行使政治權力的目標是實現(xiàn)或保障人民利益;行使政治權力活動的實質是保護與服務人民,即為了保護人民、服務人民,決不能像過去其他社會那樣奴役人民、壓迫人民、對人民施暴。
(三)政治權力可能異化
“異化”概念,最早由黑格爾提出,完成于馬克思,后來經過盧卡奇等眾多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傳播,成為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領域的重要范疇。弗洛姆將馬克思的異化概念解讀為人的存在與本質的區(qū)別:“人的存在與他的本質疏遠,人在事實上不是他潛在地是的那個樣子,或者,換句話說,人不是他應當成為的那個樣子,而他應當成為他可能成為的那個樣子?!?〔3 〕馬克思也將異化用于研究政治權力,認為政治權力從產生開始就存在著被異化的可能。在馬克思看來,政治權力的異化,就是違背了政治權力主體的設立目標,不能為其利益服務,導致侵犯人民的政治權利,妨害了人民政治權利的保護和實現(xiàn)的一種政治現(xiàn)象。政治權力可謂“雙刃劍”,用得好就可以造福社會、造福人民,推動國家發(fā)展;用不好就會危害社會、禍害人民,阻礙國家發(fā)展。因此,政治權力一旦異化,便不可避免地導致危害社會進步、侵害公民權利、妨害公平正義的后果,從而變?yōu)閲野l(fā)展的絆腳石。馬克思分析了政治權力異化的特征:一是危害性。政治權力的異化導致腐敗尋租活動,引發(fā)人民對政治權力的懷疑、厭惡、鄙視,弱化政府權威和合法性,加劇人民內部矛盾,嚴重時還會導致國家分裂、政權更迭。二是違法性。政治權力往往通過憲法和法律來設定,政治權力的異化就是對法律的違背,與此同時伴隨著危害性。三是為私性。政治權力的異化往往是將政治權力用來為私人服務、追求私利,背離政治權力為公益服務的初衷。馬克思將政治權力異化的表現(xiàn)歸納為:(1)政治權力來源異化。人民是政治權力的來源,但現(xiàn)實中有人誤以為權力來源于上級,進而用金錢、美色或其他利益去換取權力,導致權力異化。(2)政治權力本質異化。政治權力如果背離其實現(xiàn)人民共同利益的本質,就會異化為實現(xiàn)特殊利益的工具。(3)政治權力活動異化。政治權力本應為人民服務與保護人民,但其一旦變成奴役人民和對人民施暴的工具就發(fā)生了異化。
(四)政治權力需要監(jiān)督
馬克思通過對政治權力可能異化的分析,告誡人們必須對政治權力進行監(jiān)督與制約。馬克思的政治權力監(jiān)督思想主要有:其一,從社會與國家關系來論證政治權力監(jiān)督的必要性。西方思想家普遍地從“人性惡”的角度論述政治權力監(jiān)督的必要性,最終都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潭。馬克思與他們不同,他從國家與社會的關系著手來論證政治權力監(jiān)督的必要性。馬克思認為,階級社會和國家產生以前,人類沒有政治權力,社會的公共權力用于管理和服務社會,受社會監(jiān)督,保證了公共權力與社會的統(tǒng)一。階級產生后,國家從社會中脫離出來,發(fā)展成統(tǒng)治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公共權力具有了政治的屬性,搖身變成了政治權力。在馬克思看來,國家不僅將自己從社會中分離出來,同時還經常與社會產生嚴重的沖突與對立:“國家決不是從外部強加于社會的一種力量……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承認: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4 〕170國家產生后,統(tǒng)治階級運用政治權力管理社會,那是因為社會存在某些共同需要;主要職能還是政治統(tǒng)治,維護自身利益。此時,國家凌駕于社會之上,存在著背離社會的可能性。正因為如此,國家必須接受社會的監(jiān)督與制約。馬克思強調,“國家,政治制度是從屬的東西,而市民社會,經濟關系的領域是決定性的因素” 〔4 〕251。其二,理性看待資產階級分權制衡理論。馬克思不是簡單地、徹底地否定資產階級分權制衡理論,而是在分析分權制衡理論產生的歷史根源、肯定其作為資本主義社會民主形式取得一定效果的基礎上,揭露其所掩蓋的政治權力的階級實質。其三,從總結巴黎公社實踐經驗的角度提出政治權力監(jiān)督的必要性。鑒于巴黎公社政權建設的復雜環(huán)境,馬克思贊同議行合一,并將無產階級代議制度視為實現(xiàn)政治權力制約與監(jiān)督的良好體制支撐。巴黎公社實行人民選舉、保證人民掌握監(jiān)督權是實現(xiàn)政治權力監(jiān)督的重要保障。其四,黨內監(jiān)督是馬克思政治權力監(jiān)督思想的重要內容。在指導國際無產階級運動中,馬克思提出了如下原則:確立民主選舉制度,實施自下而上的黨內民主監(jiān)督;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實現(xiàn)黨內最高監(jiān)督形式的制度化、常態(tài)化;實施集體領導制度,減少決策失誤。有學者指出:“在人類思想史上,馬克思、恩格斯對監(jiān)督理論如此深刻的論證是其他思想家難以望其項背的?!?〔5 〕
三、馬克思政治權力思想的當代價值
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是因為其具有穿越時空的恒久價值,給后人提供啟迪心扉、擺脫迷途的思想指引和實踐指引。馬克思的政治權力思想就是經典理論,在當代仍然適用。
(一)馬克思政治權力思想是習近平關于政治權力重要論述的主要來源
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實踐中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的政治權力思想,作出了關于政治權力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政治權力的來源、本質、錯位、治理等方面展開了充分論述,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關于政治權力來源于人民、服務于人民、可能異化和需要監(jiān)督的思想。其一,在政治權力的來源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中國的一切政治權力屬于人民、來源于人民;科學看待人民授權與黨組織授權的關系,要明確兩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為維護和實現(xiàn)人民的根本利益,都統(tǒng)一于為人民服務這個落腳點上。不同的是,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人民授權立足于政治權力來源的視角,即認為國家一切政治權力屬于人民;黨組織授權立足于黨內政治權力運行的視角,即在人民授權后黨內為確保政治權力有效運行采取的組織策略。踐行政治權力來源于人民的理念,黨員干部必須樹立遠大理想,在實踐中確立正確的群眾觀、貫徹依法治國的理念。其二,在政治權力的本質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全面揭示了政治權力的本質是實現(xiàn)人民利益:人民將政治權力托付給干部行使,干部是行使主體;政治權力的目的和本質是政治權力的行使者為實現(xiàn)社會共同利益而使用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實現(xiàn)社會共同利益是行使政治權力的目標。其三,在政治權力的錯位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分析了政治權力錯位的原因有以官本位、特權思想為主的封建遺毒、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監(jiān)督缺位、監(jiān)督乏力等。政治權力錯位主要表現(xiàn)為以權謀私、獨斷專行、失職瀆職、欺上瞞下。錯位的政治權力觀具有巨大的危害:破壞偉大事業(yè)、毒害社會風氣、侵犯公民權利、危害自己。其四,在政治權力的治理方面,習近平總書記認為,黨員干部要在牢固樹立正確的政治權力觀、選人用人方面嚴格把關、加強對政治權力的監(jiān)督等方面來實現(xiàn)對政治權力錯位現(xiàn)象的治理。
(二)馬克思政治權力思想為中國共產黨人樹立科學政治權力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啟迪
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中,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廣大人民的衷心擁護、真誠信任,人民將本應屬于自己的權利交給他們信賴的中國共產黨執(zhí)掌,相信黨能夠使用好人民賦予他們的政治權力,不斷為人民的幸福生活開辟新局面。為此,全體黨員干部都必須牢牢把握和堅持為人民掌握好、運用好政治權力這一關鍵。其一,權力執(zhí)掌者必須深入貫徹落實馬克思的政治權力思想。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明確政治權力來源于人民,由人民賦予。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中,人民群眾對黨的領導持熱烈支持、衷心擁護的真誠態(tài)度,在黨的帶領下用自己的心血、汗水努力推動著中國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fā)展。但是,也有一些黨員干部受市場經濟潛在的負面因素影響,被金錢、美色所誘惑,肆意用政治權力為自己謀取私利,嚴重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這種行為嚴重背離了我們黨的宗旨,違背了馬克思的政治權力思想,必須高度警惕。黨員干部必須時刻認識到,自己手中代行的政治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自己是人民的代理者、受托人,這種政治權力的所有者和代行者的位置絕對不能顛倒。黨員干部要自覺遵守政治紀律、提高政治站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將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則牢記于心。同時,要建立健全政治權力監(jiān)督體系。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將政治權力置于健全的監(jiān)督制約體系中,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則才能得到真正的貫徹落實。為此,黨員干部要有自覺接受監(jiān)督的意識,勇于、虛心接受人民的批評、監(jiān)督、建議。其二,權力執(zhí)掌者要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政治權力,確保政治權力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處于攻堅期、深水區(qū)的改革開放,會凸顯社會矛盾,如收入差距較大、發(fā)展不平衡等。改革開放要繼續(xù)向縱深發(fā)展,必須加快推進依法治國進程,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確保政治權力受到法律制度的約束,使黨員干部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三)馬克思政治權力思想為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
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關注的核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終極價值目標。馬克思的政治權力思想,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執(zhí)政黨和執(zhí)政者提出為人民服務的要求,指出他們手中代行的政治權力就是用來為人民謀取利益的。為此,無產階級政黨及其黨員干部必須堅持民主、法治,注重公平、效率,努力營造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推崇誠信、友善,提倡包容、創(chuàng)新,率先垂范,模范踐行核心價值觀,維護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營造全社會關注、關心、關愛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和諧局面。具體來說:其一,堅持馬克思政治權力思想的指導,營造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井然有序、向上向善的社會環(huán)境是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前提條件。馬克思指出:“只有當現(xiàn)實的個人同時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為個人,在自己的經驗生活、自己的個人勞動、自己的個人關系中間,成為類存在物的時候,只有當人認識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這種力量組織成為社會力量因而不再把社會力量當作政治力量跟自己分開的時候,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人類解放才能完成?!?〔6 〕189這段話旨在告訴我們,真實的人類社會關系是人實現(xiàn)解放、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必要條件。馬克思的政治權力思想就是致力于創(chuàng)造這樣一個讓人“不再把社會力量當作政治力量跟自己分開” 〔6 〕189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將民主法治作為政治權力運行的準則與依據,有效防止官僚主義,構建公平正義長效機制,創(chuàng)造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其二,堅持以馬克思政治權力思想為指導,不斷營造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良好精神文明氛圍。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圍,不僅能為物質文明建設服務,也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有效地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而營造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圍,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堅持馬克思政治權力思想,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3〕弗洛姆.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M〕.涂紀亮,張慶熊,譯.廣州:南方叢書出版社,1987:121.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陳哲夫.監(jiān)察與監(jiān)督〔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60.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 周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