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主要用比較分析法,以印度最有代表性的英文報紙《印度時報》對“帳篷對峙”和“洞朗對峙”的所有報道為樣本,對帳篷對峙和洞朗對峙的報道進行分析,比較異同,揭示在當前情況下,對“帳篷對峙事件”和“洞朗對峙事件”報道情況的思考和未來應對。
【關鍵詞】 《印度時報》 帳篷對峙 洞朗對峙
盡管這“帳篷對峙事件”和“洞朗對峙事件”都已經平息了,但分析《印度時報》對事件期間的報道仍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揭示中印邊界爭端在這兩起事件中的微妙變化,從而找出趨勢,找出值得注意之處。希望對處理中印爭端有一定幫助。
一、報道數量
本研究捜集到的2013年4月15日到5月22日之間《印度時報》對“帳篷對峙事件”的報道共有72篇,2017年6月18日到9月10日《印度時報》對“洞朗對峙事件”的報道共有170篇。樣本時間都選在事件開始之日到結束后兩周左右。由上表可以看出,《印度時報》對“帳篷對峙”和“洞朗對峙”的報道數量差距比較大?!岸蠢蕦χ拧钡膱蟮罃盗渴恰皫づ駥χ拧钡膬杀抖唷盗康母叩头从沉藞蠹埖年P注程度。而報紙的關注程度來源于印度民眾對這件事的興趣和國家利益。但“洞朗對峙事件”的持續(xù)時間也比“帳篷對峙事件”長兩倍多。正好與報道數量成正比關系??梢姡《让癖妼χ杏∵吔鐮幎说呐d趣長期以來都非常濃厚。此外,信息技術更加發(fā)達和中印交流更加深入可能也促進了報道數量的增長。
二、報道篇幅
《印度時報》對“帳篷對峙事件”的報道共有72篇。其中,有50篇在500字以內,占72篇報道的69.4%,16篇在500字到800字之間,占72篇報道的22.2%,6篇在800字上,占72篇報道的8.3%?!队《葧r報》對“洞朗對峙事件”的報道共有170篇。其中,有129篇在500字以內,占170篇報道的75.9%,34篇在500字到800字之間,占170篇報道的20.0%,7篇在800字上,占170篇報道的4.1%。分析結果得知《印度時報》對兩次事件的報道篇幅以500字內為主,500字到800字次之,800字以上的報道較少。報道篇幅與其報道的深度成正比。由上述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出,《印度時報》對兩次事件的報道深度是差不多的。“洞朗對峙事件”500字以內的報道比“帳篷對峙事件”稍高了6.5個百分點,500字到800字的稍少2.2個百分點,800字上少4.2個百分點,但差別不大。
三、信源分析
信源的引用次數與報道的質量密切相關。平均每篇報道信源引用次數等于總的信源引用次數除以報道總數量?!队《葧r報》在“帳篷對峙事件”的報道中平均每篇報道中引用信源2次,“洞朗對峙事件”的報道中平均每篇報道中引用信源2.1次。結果變化不大,質量和規(guī)范程度相當。
從信源的分布來看,《印度時報》在“帳篷對峙事件”的報道中引用印度方面的信源85次,占總數142次的59.9%;引用中國方面的信源27次,占總數142次的19.0%?!岸蠢蕦χ攀录钡膱蟮乐幸糜《确矫娴男旁?73次,占總數364次的47.5%;引用中國方面的信源111次,占總數364次的30.5%??梢姡队《葧r報》的報道中,都呈現了采用印度信源多于其他信源的態(tài)勢,更偏向印度,而來自中國方面的聲音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但也要看到,“洞朗對峙事件”的報道中引用中國方面的信源次數大幅度增長。雖然引用的中國信源更多地是用來諷刺和否定,但毋庸置疑,引用中國信源總比不引用好。印度民眾至少開始了解中國官方政府和部分民眾對中印邊界的看法。而增長的原因不僅在于《印度時報》的客觀性有所增強,也在于中國對“洞朗對峙事件”的態(tài)度更開放,民眾更了解,官方的發(fā)聲也更多。
此外,《印度時報》在“帳篷對峙事件”的報道中引用其他國家的信源1次,占總數142次的0.7%;“洞朗對峙事件”的報道中引用其他國家的信源37次,占總數364次的10.2%。各個國家對這件事的看法越全面地呈現給讀者,自然越客觀。可見,《印度時報》的報道都不夠客觀。但另一方面,“洞朗對峙事件”的報道中引用其他國家的信源次數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原因首先是“洞朗對峙事件”本身就牽扯到了第三方國家不丹。其次,印度在“洞朗對峙事件”中尋求了多個國家的支持,而在“帳篷對峙事件”中沒有這么聲勢浩大。最后,《印度時報》的客觀性有所增強。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知為了站在印度立場上發(fā)聲,這些新聞的信源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在采用大量印度信源的情況下,還要采用大量不明信源。剩下的真實信源還要精心挑選其身份,以保證最大限度地偏向印度。另一方面,采用中國信源的報道往往會詳細標明出處,如標明個人的政府職務,媒體消息只引新華社、環(huán)球時報等,并有意加注“官方”字樣,目的是暗示讀者來源并不一定可信。
四、報道傾向
對“帳篷對峙事件”的72篇報道中,正面報道只有0篇,占總量的0.0%,中性報道有21篇,占總量的29.2%,負面報道有51篇,占總量的70.8%。對“洞朗對峙事件”的170篇報道中,正面報道只有6篇,占總量的3.5%,中性報道有27篇,占總量的15.9%,負面報道有137篇,占總量的80.6%??梢姡队《葧r報》負面報道最多,其次是中性報道,最后是正面報道?!皫づ駥χ攀录钡膱蟮乐黝}大多是中國無理“入侵”印度,印度一定要強硬反擊?!岸蠢蕦χ攀录钡膱蟮乐黝}大多是中國說印度無理“入侵”中國,是錯誤的。兩者主題大同小異。而負面報道只會對中印邊界問題的解決產生不利影響。
此外,《印度時報》兩次事件的中性和負面報道呈現了很明顯的規(guī)律。雖然總體上負面報道多,中性報道少,但“帳篷對峙事件”在前期4月20日到4月23日和后期5月9日到5月21日期間,中性報道一共8篇,負面報道5篇。中性報道甚至超過了負面報道。只是在4月24日到5月8日期間,負面報道遠遠超過中性報道。這表明《印度時報》前期炒作欲望不強,后期“帳篷對峙事件”圓滿結束無力繼續(xù)炒作,而且要為李克強總理訪印做出輿論準備。
“洞朗對峙事件”在前期6月18日到6月27日和后期8月30日到9月10日期間,正面報道3篇,中性報道一共5篇,負面報道12篇。報道數量和負面報道比例大幅度下降。只是在6月28日到8月29日期間,負面報道遠遠超過中性報道。這同樣表明《印度時報》前期炒作欲望不強,后期“洞朗對峙事件”圓滿結束無力繼續(xù)炒作,而且要為金磚峰會做出輿論準備。
五、對對“帳篷對峙”和“洞朗對峙”報道的思考
兩次事件雖然時隔四年之久,印度民眾對中印邊界爭端的興趣和《印度時報》的報道質量、立場和規(guī)律都沒有明顯變化,但《印度時報》客觀性有所增強。
客觀性有所增強的原因有三。一是中國“洞朗對峙事件”中發(fā)聲更多,有更多信源可引用。中國發(fā)聲更強硬,更加吸引印度的注意力。二是印度將“洞朗對峙事件”牽涉到更多國家,這些國家就“洞朗對峙事件”表態(tài),呈現越多國家的觀點越顯得客觀。三是《印度時報》確實有所改變。報道了大量詳細分析中國的文章,介紹了很多《環(huán)球時報》發(fā)表的新聞。中印更加主動,更大范圍的就邊界問題發(fā)動攻勢。印度四處出擊,需求各個國家的支持;中國則不再忽視中印邊界糾紛,有了更多的相關報道,也更強硬地回擊印度。兩國都有變化和進步。
而中印都更為主動的原因,筆者認為首先是“洞朗對峙事件”確實比以前的對峙都更為嚴重。它是中印雙方“1962年以來時間最長的對峙”。其次,此次越界事件發(fā)生的“錫金段邊界”是目前唯一一段已經劃定的邊界。這與以往雙方在未定界地區(qū)發(fā)生的摩擦有本質區(qū)別。中國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所以反應更加激烈。印度冒著壓力進入已經劃定的邊界,心中忐忑,需要尋求更多的支持來對抗壓力。
筆者認為中印對于目前中印邊界糾紛已然有了默契,雙方一旦有無法解決的問題,無法滿足的要求,就會通過一場小對峙來解決。雙方在多年的試探和談判中都很清楚對方的要求和底線,中印邊界問題在大的方向上并不存在什么問題。但在中印邊界問題的其他方面,中國應該繼續(xù)加以改善。
在輿論方面,中國比起“帳篷對峙事件”中的表現,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還是需要繼續(xù)努力。印度依仗英語母語的優(yōu)勢和與西方國家的關系,在西方掌握話語權的輿論世界里,比中國掌握更多的話語權,在西方有更正面的形象。在中印邊界爭端中,西方人也更為相信印度的說法。所以,中國應該加強自身的傳媒實力和在西方世界的傳媒實力,將中國的形象和中國對中印邊界糾紛的看法傳播給更多人知道,尋求更多人的支持。
在法律方面,中國應該大力培養(yǎng)更多的國際法方面人才。
作者簡介:汪媛,武漢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湖北·武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