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要】本文介紹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討論式教學的方法。首先文章提到為什么要實行討論式教學。之后介紹什么是討論式教學以及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和學生分別所應該做的準備。此外,本文提出了討論式教學的形式及其教師的作用和所達到的目標。
【關鍵詞】討論式教學 準備 方法 成果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6級大連醫(yī)科大學校級教改項目《以學生為中心的討論式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項目編號:DYLX16067。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108-02
國家教育部有關方面對《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進行了修改,把培養(yǎng)目標從“以英語為工具獲取本專業(yè)的信息”改為“用英語交流信息”。
新課程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學生是探討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者。在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為探討課題中,教師們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討論式教學,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討論式教學是合作學習與教師個別指導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式,在以課堂集體教學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信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依據學生的特征和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思考、討論、交流、分析、歸納中學習和應用新知識。
一、討論式教學的準備
1.教師的準備
教師的準備主要是備課的準備,是為學生選擇與設計一些問題。選擇什么樣的問題,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呈現出來,這既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任務分析時必須考慮的重要任務,又是教師教學準備時必須重視的。
2.學生的準備
好的討論的先決條件是參與者對所要討論的問題有一個充分的了解。讓學生在課前掌握單詞,并且對課文進行必要的閱讀,弄懂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通過閱讀使學生在了解的基礎上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作好標記,以便于討論時提出。
二、討論式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1.同桌討論:這種討論方式又兼具了一幫一型的討論方式。一般說來,同桌討論適用于動動腦筋相互啟發(fā)就能得出結論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引發(fā)學員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意識地安排適當的時間,讓同桌學員就某一問題展開討論。同桌討論后,教師可隨機指定學員說出他們的意見,并作簡要點評。
2.小組討論:這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圍繞某一問題開展討論的學習方法。小組討論前,教師提出問題,引發(fā)學員思考;小組討論時,教師及時把握情況,因勢利導;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員展示結果,組織講評。這種討論方式比較靈活,每個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對于難度較小的問題或臨時遇到“冷場”則可采取小組討論的方法。當然,學生不是獨立地而是在小組中互相溝通,相互辯論,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達成共識。
3.全班討論:這種方式常常是解決重點、難點內容或解決爭議的問題。圍繞教學內容的重點或社會熱點問題,教師在課前或課中提出一兩個論題,讓全班學員思考并在課堂上自由發(fā)表意見。班級討論能夠激發(fā)學員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當然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并不是教師無事可做在一旁溜達,完全脫離學生,而是要通過插話提問、傾聽、回應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去。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同時運用問題來推動討論的進一步深入。最后使學生在討論之后真正地提高聽說能力,達到聽說無障礙的目標。
我認為癥結在于教師缺乏對合作討論的本質理解,片面地、形式化地理解了合作討論。因此,在大力倡導學習方式轉變的同時,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4.優(yōu)化小組組合策略
要順利的開展討論,增強小組成員的合作意識,小組成員的優(yōu)化組合是十分重要的。小組成員的數量一般控制在4-6人,人過少或過多都會影響討論質量。在這些小組成員中要注意其性別、性格、興趣愛好、學習成績等各方面差異,盡可能使之達到平衡。
5.學習指導策略
a.教給學生討論技能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對學生著重進行“討論策略”的指導。如:教師首先要告訴學生討論的目的,要掌握什么并教學生如何傾聽別人發(fā)言?如何評價別人的意見?不同意見如何質疑、辯論?組長如何組織組員圍繞問題進行討論?等等。通過這些,學習由討論時無話可說到爭論不休,由不會抓重點到找出繼續(xù)討論的話題。
b.教師精心準備并設計討論點
首先,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知識,學生的認知水平是主要依據之一,其難度略高于全班平均水平。
其次,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和教材的內容特點,精心設計富有啟發(fā)性和思考價值的問題,最好是討論問題的切入點應該是引起學生興趣、好奇心和令人關注的問題。
此外,討論點可以設在解決問題的方法處,也可以設在易混易錯的地方。
最后,留有創(chuàng)造思維空間。多問一些讓學生探尋獲取知識方法的問題,如引導學生思索“如何做”,“這樣做的依據是什么”,“其結果會怎樣”等問題。
c.化零為整
問題解決后可以請學習小組合作解答,某一個學習小組成員回答不正確時,可以請其他小組成員補充。教師的語言也可以穿插其中,引起學習小組之間的競爭,通過小組的競爭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形成小組的凝聚力。
6.調控策略
要使討論活動取得實效,教師必須對討論過程進行指導與調控,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提示、點撥、設疑、答疑等。一是調控學生的情緒。在討論中,學生極易出現強烈的情緒,有時甚至影響紀律,降低討論質量,所以,教師既要激發(fā)學生的情緒,讓他們發(fā)自內心的參與,又要尋求有效的方法,使學生的情緒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二是調控進程,討論過程中學生活動相對分散,干擾因素相對增多,教師要通過提要求、分級檢查等形式,保證討論活動為提高課堂效益服務。三是發(fā)現問題,尋找典型,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學生討論中出現的典型問題。尋找典型范例,以便在反饋討論情況時以“典型范例”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之作用。
7.鼓勵策略
在討論過程中,一些學生的觀點遭到否定或譏諷,使其他人不敢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對此,教師應及時引導學優(yōu)生尊重別人,幫助別人,培養(yǎng)合作精神。同時盡量發(fā)現學困生的長處,對受嘲諷的觀點給予肯定和鼓勵,使他們樹立信心,最終能主動參與,積極發(fā)言,毫不膽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問。
三、討論式教學的成果
1.討論式教學提高了學生自學能力
學生可以在準備中學習自學方法,能在自學中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及時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進一步學習,為課堂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2.討論式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課堂上由于給予了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討論和思考,在學生互動中,相互取長補短,利于激發(fā)出思維火花,從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邏輯推理能力。
討論式的課堂教學既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也是具有現代意識的一種探索未知的教學方式,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中,尤其值得研究的一種教學技術、教學藝術,如何使這門技術更精湛,藝術臻于完美,還需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任文碩.討論式教學法的理論依據及運用. 教學與管理,2001,9.
[2]喬伊斯,威爾.荊建華譯.豐富教學模式——一本關于優(yōu)質教育的指導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