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妮
“18天開18 場小提琴專場音樂會,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即便在西方小提琴發(fā)達國家都很罕見。”80歲高齡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劉氏三杰”后代劉育熙談到的這場音樂會,是指國家大劇院于5月9日至26日舉行的第十屆“五月音樂節(jié)”。以往“五月音樂節(jié)”大多圍繞某位作曲家或某種音樂風格,今年的“弓弦盛宴”是第一次以某種樂器作為主題,以“名家·名曲·名琴”為主線。在新聞發(fā)布會現場,“五月音樂節(jié)”藝術總監(jiān)、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為媒體講解了三大制琴家族的不同特點,并用他的兩把珍貴名琴演繹名曲片段。“這次音樂節(jié)是對幾十年來中國小提琴藝術發(fā)展的總結性展示。中國的小提琴演奏家取得很高的藝術成就,在世界各大比賽獲獎,為中國爭得了榮譽。但除了演奏,我們只有創(chuàng)作出有民族風格、民族氣派的中國小
提琴作品,才真正稱得上有了中國的小提琴藝術。”劉育熙感慨道。
中國四位帕格尼尼獲獎者同臺“斗琴”
據國家大劇院演出部副部長王路藜介紹,本屆“五月音樂節(jié)”陣容強大。祖克曼、約夏·貝爾、法比奧·比昂迪、康珠美四位國際小提琴名家,以及呂思清、寧峰、黃蒙拉、黃濱、陳曦、劉霄、高參等十余位中國小提琴演奏家將共同助陣;三大國際知名室內樂團(田野里的圣馬丁、歐洲嘉蘭古樂團、斯圖加特室內樂團),兩大國際頂尖弦樂四重奏(“艾莫森”“萊比錫”),以及墨爾本交響樂團、美國太平洋交響樂團、北京交響樂團、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等中外交響樂團,將在18場音樂會中接連登
臺,力求打造“小提琴百科全書”般的極致體驗。
“鋼琴在國內已經非常有影響力了,大家對朗朗等中國著名鋼琴演奏家也很熟悉,但對優(yōu)秀的年輕小提琴演奏家了解得比較少,我們希望把中國小提琴演奏的水平、力量和生機展現給大家?!眳嗡记灞硎?。在9月晚的音樂節(jié)開幕演出中,中國四位帕格尼尼獲獎者同臺“斗琴”,上演名曲串燒。同臺的六位中國小提琴演奏名家還進行了即興表演。
技術和音樂完美結合才能真正打動人心
在發(fā)布會現場,一名中國90 后小提琴演奏家以卓越的技藝驚艷亮相。中國新生代小提琴家正在走向舞臺。對他們來說,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是什么?呂思清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掌握技術非常重要,但全面的音樂修養(yǎng)才是你更上一個層次最重要的因素。音樂的表現最終不是靠你拉得多快,撥弦撥得多準,最重要的是把這些技巧應用到音樂表現中,畢竟最終音樂是用來打動人心的。”他表示,提高音樂表現力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撐,包括對西方音樂、各種藝術史的學習,還要更多的思考,而不是一味練技術。他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做任何事都要講究平衡,我很喜歡喝紅酒,好的紅酒既不能太澀,也不能太酸,要澀酸適中,要平衡。音樂也是一樣,技術和音樂完美結合才能真正打動人心,技術是為音樂服務的。”
呂思清強調,中國新一代小提琴演奏家還要增強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這對于提升演奏家的修養(yǎng)非常重要。中國文化中一些寫意的或者細膩情感的描繪,對于演奏家理解音樂中色彩變化和意境營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艾F在年輕
一代可能對中國的民族音樂了解越來越少,我覺得這與民族作品少也有關系。只有當優(yōu)秀作品出現后,大家才會愿意去表現它們。好的中國音樂作品是迫切需要的。”呂思清說。
中國小提琴樂曲創(chuàng)作任重道遠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劉育熙出身于“劉氏三杰”藝術之家(伯父劉半農、劉天華,父親劉北茂)。在他看來,中國小提琴藝術應分兩部分,一是小提琴演奏,二是以中國題材、中國感情、中國方式來表達的,以小提琴作為載體來表現的中國樂曲。后者應是中國小提琴藝術的前陣和主體,但目前任重道遠。據劉育熙介紹,小提琴起源于歐洲,17世紀被西方傳教士帶到中國。20世紀,馬思聰、何占豪、陳鋼等一批中國作曲家開始了小提琴音樂的本土化創(chuàng)作。中國的第一首小提琴樂曲是1919年到1920年由著名科學家李四光先生創(chuàng)作的《行路難》,表現那個時代中國青年到西方尋求真理、拯救國家的愿望。真正標志性的中國小提琴樂曲作品是1937年日寇大舉入侵中國時期,馬思聰先生創(chuàng)作的《思鄉(xiāng)曲》,表達了中國人民在流離失所中悲憤的愛國情操。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產生了一批表現新中國的樂曲,比如《新疆之春》《夏夜》《在西北的草原上》等,其中最高成就產生于1958年到1959年,以上海音樂學院兩名學生為主體創(chuàng)作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奏曲?!艾F在,它已走向世界,成為被各國歡迎的、具有濃厚中國風格和中國色彩的中國小提琴經典作品。目前還沒有公認超越它的中國作品。”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小提琴藝術飛躍發(fā)展,人才輩出?!斑@說明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能把世界各國的精華化成自己的營養(yǎng)。不過,近年來,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傾向:雖然各大音樂院校的小提琴教學成果豐碩,越來越和世界接軌,但我們的重心還是更多放在國際演奏比賽上,對樂曲創(chuàng)作的重視程度有待大大提高。”劉育熙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小提琴作曲缺少世界名曲,還因為存在美學思想上的問題?!昂芏嘧髑野驯憩F技法放在首位,我認為,不管什么藝術作品,思想感情才是第一位的。真正的音樂家一定要表達真誠的、發(fā)自內心的東西。首先要有一個高的思想定位,然后有真摯的感情,再加以技術的武裝才能感動人。如果你的思想站不住,你的感情淡漠,這種曲子拉出來,觀眾是無動于衷的?!?/p>
劉育熙認為,任何國家、任何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一樣的,喜怒哀樂的情感也一樣。從巴赫、貝多芬到勃拉姆斯、舒曼,這些大師流傳下來的經典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同時,由于歷史發(fā)展進程和民族性格不同,各國音樂又呈現不同特色。比如,俄羅斯樂曲憂郁深沉,而意大利樂曲充滿陽光,里面透著淡淡的憂傷。中國人的稟性是含蓄不張揚、有底氣有自信、具有堅韌精神?!耙欢ㄒ屩袊男√崆贅非缺磉_中國人的感情、中國的歷史,又能為世界所接受?!眲⒂跽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