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教/郭學萍(特級教師)
點評/周一貫(特級教師)
【設計理念】
1996年,我第一次執(zhí)教《清平樂·村居》時,堅持以本為本,實現了“清江一曲抱村流”的教學目標。課上得扎實、透徹,可謂“字字句句總關情”。
20年后的2016年,再次執(zhí)教《清平樂·村居》時,我決定把“群文閱讀”這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方式引進課堂,把古詩詞閱讀教學由單篇引向多篇,其目標非常明確,即學表達、練思考、習策略,真正教會學生閱讀古詩詞。
應該高興的是,群文閱讀讓教師擁有了“編者”的身份,有了選擇教學內容的自由。與此同時,這也更加考驗教師的學科專業(yè)功底和素養(yǎng)?!白h題”的開放性和可議論性,依賴于教師的閱讀視野、閱讀品味以及閱讀教育理念。
1.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關注點都在對學生基本閱讀技能的培養(yǎng)上,教師按部就班地遵循著“解詩題、明詩意、想畫面、知作者、悟詩情”這樣的步驟,帶著學生“跑”,忽視了學生自身對文本意義的建構。而這節(jié)課,我首先要做的是把課堂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古詩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2.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中小學生“學會閱讀”是“學會學習”最重要的部分。群文閱讀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掌握閱讀理解的方法。群文閱讀教學首先保證了學生的閱讀數量,通過量變引起質變。用“主題”內容建構“群文”,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信息量,通過大量的閱讀讓學生學會用“反三歸一”的學習方式,自讀自悟,掌握古詩詞學習的新方法以及新策略。
3.倡導“探究式”學習方式。探究式學習的核心是參與和理解。群文閱讀選取開放性的“議題”作為選擇文本、結構課堂的基礎,將質疑、對比、分析、探索等理念融入到古詩詞閱讀教學過程中,以“研究性任務學習單”為載體,讓學生的古詩詞學習由表及里,向開闊處和縱深處發(fā)展。
為此,我的第一組群文,是從文章體裁來考慮的,分別是我自己創(chuàng)作的現代詩《村居》、高鼎的古詩《村居》以及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我的第二組群文,是依據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主題“永遠的童年”來考慮的,分別是《古詩詞三首》《冬陽·童年·駱駝隊》《童年的發(fā)現》《祖父的園子》《兒童詩兩首》等等。
我的第三、第四、第五組群文,是“菜單式”的,把辛棄疾同時期的《清平樂·村居》和《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不同風格的《清平樂·村居》和《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以及辛棄疾的豪放詞作和毛澤東的《七律·長征》等作品放在一起,讓學生自由選擇,比較閱讀,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感悟。
我的第六組群文,是開放式的,讓學生自主設計作業(yè)。這是一種很“冒險”的嘗試,但我覺得很重要。學生自主設計作業(yè)的過程,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一個鞏固過程,也是對課后學習的一個拓展過程,實現“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新境界。
【教學流程】
一、范文導入,區(qū)別現代詩、古詩詞的不同特點
師:同學們,你們都是城市里的孩子,去過農村嗎?對農村有什么印象?
生:農村的空氣好,視野開闊,有馬牛羊,還有各種莊稼,農村小孩不用上那么多的培訓班。
師:農村的孩子羨慕城里的孩子生活舒適,城里的孩子最羨慕的恐怕就是農村孩子的自由了。長辮子老師小時候就生活在農村,我把自己對農村的印象寫進了我的詩里。想聽一聽嗎?(多媒體播放)(略)
師:這是一首現代詩,是長辮子老師寫給兒童看的,所以活潑、生動,又叫兒童詩。(板書:兒童詩)
師:下面是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古詩——《村居》,(板書:古詩)誰來讀一讀?(齊讀《村居》,學生比較古詩與現代詩的異同。)
師:古詩和現代詩相比較,最大的特點就是——格式工整,韻腳整齊。在人教版五下第二單元,我們還學過一首詞,(板書:詞)它的詞牌名是“清平樂”,題目也是“村居”。相同的詞牌名,曲調和字數都是一樣的。“清平樂”這個詞牌,共八行,每行的字數分別是4、5、7、6、6、6、6、6,共 46 個字。因為詞的句子長長短短,所以又叫“長短句”。(板書:兒童詩 古詩詞)
二、溫故知新,了解古詩詞學習的一般方法
師:像這樣的古詩詞,我們學過不少了。大家回憶一下,我們是怎么學習古詩詞的?
生:反復讀,熟讀成誦,然后背下來。
師:古人云,書不讀熟不開講。古人又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學習古詩詞,“讀”是多么重要。(板書:讀)
生:不僅要讀,還要弄懂題目的意思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
生:還要體會出作者寫這首詩的感情。
生:還要展開想象,把詩句的意思想象成一幅幅畫面。
師:把同學們的發(fā)言整理一下,可以用這樣幾個詞語概括一下,那就是:解詩題,明詩意,想畫面,知作者,悟詩情……其實,所有這些,只需要一個字就解決了,那就是——“嚼”。(板書:嚼)嚼著嚼著,詩意就明白了;嚼著嚼著,畫面就出來了;嚼著嚼著,詩人的感情就悟出來了。(板書:讀、嚼。)
三、布置任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
師:怎樣學習古詩詞,除了“讀”和“嚼”,今天,長辮子老師還送給你們一個字——“比”。這里的“比”,就是比較閱讀。(出示任務單)看,這就是《清平樂·村居》“研究性學習”任務單:
任選一個專題,進行比較閱讀,并準備課堂匯報。(可以獨立進行,也可以自由組團。匯報時,若有課件,更好。每個主題的匯報時間控制在1~3分鐘)
第一:把辛棄疾的《村居》放在教材第二組課文中去比較,你發(fā)現了什么?
第二:對比閱讀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和《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你發(fā)現了什么?
第三:比較辛棄疾的《村居》和《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你發(fā)現了什么?
第四:把辛棄疾的詞和毛澤東的《七律·長征》進行比較,你發(fā)現了什么?
師:你們對哪個選題有興趣?請到講臺上來,自由匯報你們的研究成果。要求:當一個或者幾個同學在臺上匯報的時候,其他同學一定要認真傾聽,可以補充,也可以質疑。
四、閱讀比較,感受詩文中的韻味、趣味和真味
▲必選題:把辛棄疾的《村居》放在教材第二組課文中去比較,你發(fā)現了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通過“一家人各在干什么”“為什么‘最喜小兒亡賴’這一句中有一個‘最’,這說明了什么”“這首詞的重點應該在哪一句,為什么”等等,強化第二單元課文的人文主題。
▲自選題一:對比閱讀辛棄疾《清平樂·村居》和《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你發(fā)現了什么?
(《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連云松竹,萬事從今足。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
選這一題的學生討論,大家補充,教師點撥。
▲自選題二:比較辛棄疾的《村居》和《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你發(fā)現了什么?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p>
選這一題的學生討論,大家補充,教師點撥。
▲自選題三:把辛棄疾的詞和毛澤東的《七律·長征》進行比較,你發(fā)現了什么?
選這一題的學生討論,大家補充,教師點撥。)
五、漫讀“村居”,在示范中感受個性閱讀的魅力
師:怎樣學習古詩詞,現在知道了吧?不僅要讀、要嚼、要比,還要學會批注。長辮子老師不僅批注了,還把我對這首詞的理解,用漫讀的形式寫了下來。原文很長,我只讀最后3個自然段給大家聽。
六、課外延伸,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回家作業(yè)
師:如果讓你設計今天的語文作業(yè),你準備布置什么內容?
生:我想再找一些描寫兒童的古詩文來讀。
師:哦,這真是一個很不錯的主意。俗話說,快樂的童年帶著浪漫。我國古代很多詩人都塑造過兒童的形象,有“遙指杏花村”的牧童,“騎牛唱《竹枝》”的巴女,有“也傍桑陰學種瓜”的童孫,“笑問客從何處來”的兒童,有“怕得魚驚不應人”的稚子,“急向柴門去卻關”的小童,有“不脫蓑衣臥月明”的牧童,有“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的兩小童,有“溪頭臥剝蓮篷”的無賴小兒……建議你們找到后,在班級開展一次主題為“古詩中的兒童”分享會,值得期待。
生:我想回去以后,把辛棄疾不同時期的作品找出來,對比閱讀,研究一下為什么他有時候寫的詞是豪放派的,有時候寫的詞是婉約派的。
師:大家是五年級的學生,漸漸有了研究性學習的意識,這真的非常好。建議大家還可以從“醉”這個字出發(fā),深入研究。辛棄疾一生寫過620多首詞,其中有120多首詞中出現了“醉”字。大家可以多找?guī)资讕в小白怼钡脑~句,聯系他在不同時期的創(chuàng)作背景,嘗試著去理解和體會。當然,還有一種更輕松和愉悅的作業(yè):你們還可以回去以后,找一找羽泉創(chuàng)作的《辛棄疾》這首歌,聽一聽,相信會給你帶來別樣的感受。
生:老師說羽泉的《辛棄疾》這首歌中有很多辛棄疾詞中的句子,我想回去查一查到底有多少。
師:用現代音樂重新詮釋古代詩詞,這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2016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鮑勃·迪倫就是一個音樂家,他的歌詞就頗有深意。有沒有想過把羽泉的《辛棄疾》和鮑勃·迪倫的《答案在風中飄》找來對比著聽聽?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當然,你還可能有別的作業(yè)設計,期待你們的精彩。
【推介背景】
互聯網時代給我們的最大影響是有了“大數據”“云計算”這樣的介體,萬物皆可相聯。于是,融合思維就大行其道。在語文教學改革的進程中,人們已不再拘泥于一篇課文,用三四教時時間去拼“講深講透”,而更樂于以跨界整合的多文本比較閱讀,以擴大閱讀量,激發(fā)思維力。但是在看來難度較大的古詩文教學中,也可以開展多文本整合的研究性閱讀嗎?郭學萍老師在這方面的探索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實踐證明這不但可以,而且效果不錯。筆者現場聽過這堂課,印象頗為深刻?,F在又有機會讀到整理出來的課堂實錄,就覺得更有了推介的意義。
古詩文難以展開多文本滲透的原因,首先當然是語體的差異?,F代的“白話”,與古代的“文言”不是同一種語體,當然會使學生產生一些理解上的阻隔,但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其實文言的血脈依然存活在現代語體中。如許多的字,現在仍然在熱用,學生認識它并沒有太大的負擔;許多的熱語,如成語、諺語、警語、格言、慣用語等等,有的本來就是文言,如“揠苗助長”“守株待兔”等等,有的詞語是非文言,但一樣保存有文言詞素。加上有些古詩詞本身就通俗易懂,如本案的《清平樂·村居》,讓學生自讀,也沒有多少障礙。特別是在多文本參讀、研讀的活動中,主旨是為解決主體文本服務的,對其他參讀文本,即使一知半解,也無傷大體。
由此看來,郭學萍老師的嘗試頗具推廣意義:在“群文閱讀”的大花園里,開展以古詩文群讀為形態(tài)的研究性閱讀,對于弘揚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開闊閱讀視野,激活思維品質,提升閱讀古詩文能力和豐富審美情懷,都有著不可小覷的意義。
【教學評點】
開展古詩文群讀的研究性閱讀,是一個新事物,一種新嘗試,當然會有一定難度,這是因為它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如本案的設計,連同主體文本(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共組合了所在單元(五篇課文)、辛棄疾的《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毛澤東的《七律·長征》等,這樣的多文本群讀,形成了相對比較復雜的閱讀活動。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實錄紀要中,梳理出執(zhí)教者的設計意圖和研究策略。
一、選文的搭配要有目的性
選哪些文本、如何搭配,永遠是實施“古詩文群讀”的首要問題。這里的決定因素是教師開展研究性閱讀的目的是什么。在郭老師對主文本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的研讀中,我們不難理解她希望學生能初步認識一個比較完整的辛棄疾,即不只是“憂國愿年豐”的一面,更有“舍身圖復國”的另一面,從而能從主文本《清平樂·村居》中讀懂“一個破碎的國家”,一位“為國為民的憂傷詞人”。正是鑒于這樣的目的,她首先引導學生從單元的人文主題入手,定格于“兒童”這個基點,同時選擇了主題接近而又同詞調的《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以強化兒童的喜愛之情。接著又以一曲《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充分展示出辛棄疾的兩個世界,一個是如此閑適恬靜,另一個卻是如此豪邁奔放,于是愛國與愛民便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tǒng)一。在此基礎上,郭老師又選了毛澤東的《七律·長征》,讓學生又真正感受到革命樂觀主義的不同凡響。從這里,我們已不難認識到選文的搭配是緊扣閱讀目的的,以異同、正反、強弱、古今的多角度比較,激活學生思維,真正實現促進學生的入情入境、自讀自得的效果。
二、難點上的點撥要有針對性
在一節(jié)課中實現古詩詞的多文本群讀,時間的緊迫性必然會是一個問題。所以,對非主體的群讀文本,就不必詳解,還是以自讀為主,只是在非解的難點上作些疏通即可。這樣,學生還是可以在與主導文體的比較閱讀中激起聯想,獲得體驗。否則,教師若處處用力,費時費勁,不僅是教學時間不夠,也背離了“群讀”的特點。至于部分學生有重點的自選活動,通過交流,基本也可以達到全班共享的。
教師對參讀詞的比較閱讀,是可以只作重點輔助的。如在讀《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時,對“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教師只作兩處典故的幫助理解。一是“八百里”。商朝武成王黃飛虎的坐騎是一只牛,據說這牛能日行八百里,故名?,F在忍痛將這一坐騎殺了,烤了給士兵(麾下)吃。第二處是“的盧”。這也是坐騎,是三國時劉備的,其奔跑速度飛快,曾馱著劉備跳過闊數丈的檀溪,終于擺脫了追兵。有了這樣的要處點撥,學生就可以依據上下文基本讀通全首,與《清平樂·村居》《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對照著讀,而領悟到辛棄疾的人生世界,既有閑適恬靜的風光,又有馳騁豪放的襟懷,抒發(fā)了愛國愛民的赤誠之心。
三、文本的參讀要有選擇性
郭老師圍繞主導文本《清平樂·村居》所選的三個參讀文本《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和毛澤東的《七律·長征》,自然是經過精心選擇的。這是為學生能初步讀懂辛棄疾而設置的一個“召喚結構”。辛棄疾為祖國的山河破碎而憂傷,而舍身殺敵,正是他內心對寧靜的和平歲月,老百姓可以安居樂業(yè)的向往。但畢竟時代不同,他的悲壯情懷,與噴涌在《七律·長征》中一往無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又不可同日而語。這樣跌宕起伏而又穿越了時空的組合,可以為激發(fā)學生思考,全面認識辛棄疾創(chuàng)造出入情入境、自讀自得的條件。所以,詩詞的群讀是必須精心組合的,正是在這種巧妙的組合中,可以蘊含豐富的啟發(fā)性,以真正達到在交叉的主體的閱讀中獲得更多的思考意義和認知價值。
四、群體的參與要有研究性
詩詞的多本共讀,不只是為了擴大閱讀量,使學生獲得更多的閱讀經驗,更在于可以發(fā)生思維碰撞,形成問題意識,激發(fā)探究情趣。這也就是增強了閱讀的研究性。在本案中,郭老師既設置了主導文本(課文)的閱讀研究,更安排了具有強烈對比性的參讀文本(教師選定并課前下發(fā)學習單供學生預讀思考),這就給研究性閱讀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在課堂進程中,教師還安排了參讀文本學生可以有重點地選擇,與同學現場交流,使學生個體的研讀有重點,交流有質量。這樣的導讀策略明顯地體現著強化研究功能這個主導目標。學生個體自選文本保障了課堂交流的質量,學生參與補充的帶動又提升了交流的內涵,而這樣一切又由課堂的同時空特點而成為全班的共享。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推動著研究的深入。
五、課外拓展要有激勵性
好的課堂不僅要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來,而且還能帶著問題去(離開教室)——把閱讀的意趣拓展到課外的讀書生活中去。本案正體現了這樣的特點。教師的課外延伸可謂別出心裁,是“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回家作業(yè)”。這里,不僅有學生的現場交流,以提供相互啟發(fā)的機會;更有教師因勢利導的引申啟發(fā),如讓學生去收集參讀詩人寫兒童的其他詩句;又如辛棄疾一生寫過620多首詞,其中有120多首詞中出現了“醉”字,我們也可以再找?guī)资子小白怼钡脑~來比較;更可以把辛棄疾的詞同羽泉的《辛棄疾》這首現代歌曲連接起來閱讀,用現代音樂來品賞古代詩詞……
無疑,把閱讀課堂與學生的書香生活聯通對接,應當是現代閱讀教學應有的時代風采。這一重要意圖,現在就融合在學生自行設計的課外作業(yè)之中,確實可圈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