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裕賢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qū)秋長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廣東惠州 516221
在交通業(yè)以及工農業(yè)的快速進步下,因交通傷以及高處墜落傷等造成的創(chuàng)傷骨折患者人數日益增多[1]。與一般的骨折相比,其具有急性創(chuàng)傷的特點,病情危重。而粉碎性骨折、嚴重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骨折常合并胸部外傷以及生理功能紊亂,極大的增加了手術修復的難度[2]。若患者發(fā)生骨折需盡快接受手術治療以有效固定骨折部位,從而有效降低出血量,減少骨折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然而,針對部分凝血功能異常或者休克的患者,骨折的固定需盡可能的做到簡單、快速的同時滿足療效理想的需求[3]。常規(guī)固定方式如石膏、夾板以及骨牽引等雖然在操作上滿足簡單的要求,但其無法良好固定骨折部位,無法提升患者的依從性,且長期采用石膏固定有可能誘發(fā)創(chuàng)傷部位骨出現縮短甚至是變形,嚴重的可因此導致殘疾,因而上述方法均無法適用[4]。外固定支架穩(wěn)定性良好,具有理想的抗變形能力,且能夠耐受較高的負荷,不易發(fā)生斷裂, 因而為創(chuàng)傷骨折患者的修復帶來了新的希望[5]?,F將我院應用外固定支架進行修復治療的效果報道如下。
90例均為我院自2015年3月~2017年4月期間收治的創(chuàng)傷骨折患者,行切開復位內固定進行治療的患者分為對照組(n=45),行外固定支架進行修復治療的患者分為觀察組(n=45),且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通過。對照組中,男30例,女15例;年齡19~71歲,平均(42.78±3.51)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8例、高處墜落10例、意外傷害7例;骨折類型:開放性骨折23例、閉合性骨折22例。觀察組中,男31例,女14例;年齡20~72歲,平均(42.77±3.50)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7例、高處墜落10例、意外傷害8例;骨折類型:開放性骨折24例、閉合性骨折2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分組研究價值。
表2 兩組術后各指標恢復效果對比(±s)
表2 兩組術后各指標恢復效果對比(±s)
組別 n 乳酸持續(xù)時間(h) 體溫恢復時間(h) 凝血功能恢復時間(h) 骨折愈合時間(周)觀察組 45 8.60±2.40 5.30±1.37 13.70±3.13 9.81±2.30對照組 45 19.60±3.70 12.10±2.40 32.17±5.60 13.80±2.74 t 4.3201 4.262 4.9866 2.2307 P<0.01 <0.01 <0.01 <0.05
表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1.2.1 對照組 本組患者給予切開復位內固定進行治療,即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協助其取仰臥位,選用金屬螺釘、骨板等在患者斷骨內部做相應的固定處理,部分患者可通過X線片,再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用針拔、手術等對其做復位處理,待上述步驟完成后再在患者骨折內部置入鋼針以確保固定的穩(wěn)定性。
1.2.2 觀察組 本組患者給予外固定架進行損傷控制性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對骨折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做正確評估,初期對患者做簡單的手術治療,同時行臨時控制骨折部位出血及外固定以避免傷口出現感染。再對其做復蘇處理并送入監(jiān)護病房進行觀察,對患者做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處理,待患者病情逐漸穩(wěn)定后再行連續(xù)硬膜外麻醉。若患者為開放性骨折,則需對患者骨折部位的創(chuàng)面進行清洗再做一期縫合,完成后再對患者行外固定支架做相關的固定處理;若患者為閉合性骨折,則需在患者C型臂下做相關的復位閉合插針后再給予外固定處理。若患者在一期時未取得較滿意的療效則可繼續(xù)接受二期手術治療。
記錄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等手術一般情況;記錄兩組體溫恢復時間、凝血功能恢復時間、乳酸持續(xù)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等生理指標改善情況;統計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及計量資料對比分別行χ2及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且切口長度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一般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手術一般情況對比(±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切口長度(cm)觀察組 45 61.30±9.34 214.89±25.10 9.15±2.34對照組 45 113.20±16.00 561.00±41.00 15.70±3.50 t 4.8521 12.4702 2.6946 P<0.01 <0.01 <0.05術中出血量(mL)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術后乳酸持續(xù)時間、體溫恢復時間、凝血功能恢復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均相對較短(P<0.05)。詳見表2。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3.33%,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6.67%,兩組比較,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在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下,人們的出行工具變得多樣性的同時也增加了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幾率,加上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的日趨嚴重,導致骨科疾病的發(fā)生率呈直線增長的趨勢,給社會帶來極大的負擔[6]。創(chuàng)傷骨折作為一種嚴重的骨折類型,在對其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主要以延遲手術配合早期處理以及損傷控制等手段為主。而損傷控制的目標在于控制出血并有效維持患者的生命特征[7]。在對病人實施初步處理并待病情趨于穩(wěn)定之后才對其加強全面檢查,并對具體的手術治療方案進行確定。損傷控制的基本流程如下:(1)術前對患者行損傷控制,對傷口給予常規(guī)止血及消炎處理以預防傷口感染的發(fā)生,同時加強保暖工作,并糾正酸堿平衡[8];(2)進入到控制性手術階段時的任務主要為控制出血,同時加強污染處理,對患者腹腔進行填塞并立即關腹,同時增加組織灌注[9];(3)步入復蘇階段的主要任務為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同時加強復溫干預;(4)最后,待患者病情基本穩(wěn)定之后采取確定性手術治療。損傷控制治療的實施能夠改善患者的損傷情況,防止損傷進一步發(fā)展,進而有助于減輕機體創(chuàng)傷對預后產生的不利影響[10]。此外,在實施治療之后能夠改善其酸堿功能失衡的癥狀,可以強化其凝血功能,進而能夠為下一步開展手術奠定良好的基礎[11]。
外固定支架對創(chuàng)傷骨科患者行修復治療具有諸多優(yōu)勢:(1)外固定支架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可以結合病人的骨折愈合狀況隨時進行調節(jié)。此外,其具有性能高、旋轉靈活的特點,同時螺絲較難脫落,支架相對穩(wěn)固[12];(2) 具有操作簡便的優(yōu)勢,能夠盡可能的避免因支架的使用而對患者造成新的創(chuàng)傷,誘發(fā)出血的風險[13];此外,外固定支架更便于術后隨時換藥,方便對傷口進行及時處理,同時可以對骨折端實施加壓固定處理;(3)其不會過度束縛患者的肢體,更有利于觀察患者的肢體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避免肢體因長時間應用支架而發(fā)生壓瘡的風險[14];(4)組成外固定支架的各配件之間具有強有力的協調性,不會產生排斥,進而能夠避免排斥反應的風險。故為患者行修復治療時采用外固定支架在操作方便、操作快速的同時,還可縮短手術時間,降低出血量,以此促進患者預后[1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且切口長度顯著短于對照組,表明外固定支架在骨科修復時行顯著縮短手術時間及切口長度,降低患者術中出血量。外固定支架修復治療更貼合生物學原理,固定效果更充分,可以全面的改善患處組織血液運輸,幾乎不會對全身產生不利影響,可以維持生命體征,快速恢復患者相關臨床指標,以此為深入治療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1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乳酸持續(xù)時間、體溫恢復時間、凝血功能恢復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表明外固定支架修復治療可有效縮短乳酸持續(xù)時間、體溫恢復時間、凝血功能恢復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合并嚴重性粉碎性骨折患者須行內固定治療,在開始治療是應行外固定支架以有效固定其骨折部位,再送入重癥監(jiān)護室內觀察,同時對一系列并發(fā)癥進行有效控制,待體征恢復后方可開展內固定術。此種方案能夠顯著降低治療風險及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幾率,以此提升臨床療效[1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且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3.33%)顯著低于對照組(26.67%)。表明采用外固定支架修復在創(chuàng)傷骨科中的并發(fā)癥更少。
綜上所述,外固定支架在骨科修復時行創(chuàng)傷控制效果理想,能夠有效提升手術治療效果,促進術后恢復,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臨床上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禹.創(chuàng)傷骨科中應用外固定支架進行修復治療的臨床分析 [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6,32(20):31.
[2] 程勇.外固定支架在創(chuàng)傷骨科嚴重粉碎性骨折、多發(fā)性骨折中的應用和療效分析[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3,20(12):1533-1534.
[3] Vogel, SR,Anderson DE.External skeletal fixation of fractures in cattle. (Special Issue: Bovine orthopedics.)[J].The Veterinar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Food Animal Practice,2014,30(1):127-142.
[4] 宛磊,代彭威,王偉,等.創(chuàng)傷骨科應用外固定支架在損傷控制性治療中的修復效果[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6,24(23):57-58.
[5] 邵旭輝.外固定支架進行損傷控制性治療在創(chuàng)傷骨科修復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6,22(21):28-29.
[6] 宋長利,金述濤,夏楠,等.外固定支架-行損傷控制性治療在創(chuàng)傷骨科修復中的應用[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6,27(1):6-8.
[7] St. Jean G,Anderson DE.Decision analysis for fracture management in cattle. (Special Issue: Bovine orthopedics.)[J].The Veterinar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Food Animal Practice,2014,30(1):1-10.
[8] 陳宇斐.外固定支架進行損傷控制性治療在創(chuàng)傷骨科修復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5,5(14):192-194.
[9] 張強,王金山,張鎮(zhèn)江,等.外固定支架-行損傷控制性治療在創(chuàng)傷骨科修復中的應用[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28):185-186.
[10] 馮銘生,余超群,黃國英,等.外固定支架固定后二期髓內固定治療脛骨干開放性骨折[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6,18(7):638-640.
[11] 鐘萬潤,汪春陽,韓培,等.外固定支架骨搬運技術一期治療脛骨缺損合并軟組織缺損[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4,16(11):935-938.
[12] Wani,M.M.,Dar,R.A.,Latoo,I.A,et al.External fixation of pediatric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A consecutive study based on 45 fractures[J].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Part B,2013,22(6):563-570.
[13] 伊力扎提·伊力哈木,阿吉木·克熱木,買買提明·賽依提,等.Orthofix單臂軌道式外固定支架與Ilizarov環(huán)形外固定支架治療脛骨創(chuàng)傷后骨髓炎骨缺損的療效比較[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7,19(1):9-16.
[14] 吳江華,黃家基.VSD 結合外固定支架治療 Gustilo Ⅲ型脛腓骨開放性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16,22(5):475-477.
[15] 霍永峰,于吉文,劉建,等.原位反植皮持續(xù)負壓封閉引流聯合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療大面積皮膚撕脫傷合并股骨開放性骨折14例[J].海南醫(yī)學,2014,25(5):723-726.
[16] 鄒方亮,王庚啟.遠端蒂腓腸神經營養(yǎng)血管皮瓣聯合外固定支架治療脛骨下段開放性骨折的效果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7,25(6):558-560.
[17] 吳耀康,蘇瑞鑒,楊慶達,等.外固定支架轉換內固定分期治療復雜性脛腓骨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13,19(8):757-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