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
摘 要:在農村中小學教學的中應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特別是教育信息化“網(wǎng)絡空間人人通”建設,給農村教育增添了活力。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有效整合,提高教學效率,可從不同方面進行探索。
關鍵詞:信息技術;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整合
目前,現(xiàn)代信息技術已經(jīng)在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廣泛應用,尤其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僅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而且已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學生學習、研究、探索知識的有力工具。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教育投入的增加,使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得到較大的改善;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斷更新;尤其教育信息化“網(wǎng)絡空間人人通”建設與應用,給農村教育增添了活力。那么,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有效整合,提高教學效率,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利用信息技術可實現(xiàn)資源共享,利于教師開展有效備課
備課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由于農村小學條件比較差,與教學有關的資料比較少,農村孩子眼界小見識少,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必須做好充分備課,要多準備一些與課文有關的資料,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而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實現(xiàn)優(yōu)秀語文教學資源共享,擴展師生的信息源,訪問各種電子化的課程資源庫,獲得相關的素材和資料;教師備課時可參考網(wǎng)上的多種教學設計,備出了適合農村學生的教案,為提高教學效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利用信息技術可優(yōu)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
(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制成課件,適時地展現(xiàn)出來,可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能使課文內容直觀化、形象化,學生會對所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例如,在教《桂林山水》一課,可先讓學生們觀看一段有關桂林風光的視頻,然后提問:“你從畫面中看到了哪些美景呢?”學生的眼里閃爍出興奮的光彩,紛紛舉手暢談:“我看到了美麗的漓江”“我看到了造型奇特的大象?!薄路鸢褜W生帶到了美麗的桂林。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為進一步的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二)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采用信息技術教學可將教學中的難點分解。如:小學二年級《筍芽兒》一文的教學難點是由筍芽到竹子的變化過程。筍芽與竹子之間的關系大部分學生不清楚。教師在課前先制作出筍芽變成竹子的課件。上課時,先展示幾株在濕潤的泥土中生長的筍芽,然后播放幾株剛鉆出地面的筍芽,接著再展現(xiàn)幾株全部鉆出地面的筍芽和幾棵長大的竹子,讓學生觀察筍芽從地下長到地面時形狀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最后,以動畫的形式展現(xiàn)出:筍芽到竹子的變化過程。學生通過這個動畫,進行觀察、分析、比較,終于明白了“竹子”是由“筍芽”變化而來的。也理清了筍芽和竹子的關系,從而對筍芽變成竹子的過程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
(三)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信息技術的介入,改變了學生以前被動聽講、機械記憶的學習方式,從而轉變?yōu)橹鲃訁⑴c,發(fā)現(xiàn)、探究的學習方式。對于高年級學生可采用教師引導,借助信息技術、網(wǎng)絡完成教學任務。例如教《秦兵馬俑》一課,可讓學生圍繞以下問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設計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①上網(wǎng)查尋秦兵馬俑的相關資料;②運用所查的資料,自學本課文;③向大家介紹從網(wǎng)絡上了解到的秦兵馬俑。這一教學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教師的角色轉換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優(yōu)化教師的教學方式
如教《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一課,先明確課文的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楊梅樹的美麗和楊梅果的可愛,開展熱愛家鄉(xiāng)的教育;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為了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得查找和準備大量資料:要把課文的朗讀錄音、生字的音形義、重點詞句和段落的分析、課后練習以及楊梅樹和果的圖片和視頻資料,楊梅的產地及生長情況、營養(yǎng)價值、食用和藥用方法,果農收獲楊梅時的歡快情景,楊梅產業(yè)為當?shù)厝藙?chuàng)造的價值等有關資料用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形式按一定的順序制成具有人機交互功能的課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要真正融入人機交互中,就必然進入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也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
(五)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
農村中小學的許多教師對漢字讀音不太準確,特別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若適時用多媒體播放替代教師的范讀,讓學生跟著試讀、復讀、跟讀,會收到語句準確讀音、熟讀成誦的效果。例如在教《草原》一文時播放課件,朗讀課文時配精美的圖片,同時出現(xiàn)文字,這樣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寫的情境中,反復讓學生聽讀、跟讀、比讀。學生會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讀中,表現(xiàn)出聲情并茂。課文內容在教師沒有講解時,學生就已經(jīng)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外延伸,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
課外延伸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如在教《大自然的啟示》一文,為了培養(yǎng)學生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可設計這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課后搜集:①森林原貌和被砍伐后的圖片;②集森林被破壞后對人類的危害;③寫一些保護森林資源的標語。學生通過作業(yè)盡情地展示探索成果。課后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間,放飛了學生的思想,展示了學生的個性,拓寬了知識面,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
總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給教學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但是,我們應該明確,信息技術永遠只是輔助教學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手段。在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時,必須把握“適時、適度、適當”的原則,有機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適宜適量的運用,才能發(fā)揮其最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