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子哲學為有別于孔子倫理哲學,開辟了中國哲學的新的天地,其哲學內涵更為豐富廣博,由本體論出發(fā)以至于人生論、政治論組成,而“道”始終貫穿其中,由形而上學落到現(xiàn)實人生政治層面,若明其道,則明老子哲學之精義。
關鍵詞:道;德;本體論;人生論
一、道的各種意義
(一)本體論意義的道
《老子》中有數(shù)章描寫道的象狀,如二十五章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以及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保离m長存,但無有固定可見的象狀,故不可名狀。道若有形象,則有其存在的時空,有時空則有生滅變化,由老子預設的形上落到了形下的“器”的層面。形上的無限存在,若用世間之名言命名,則使道由無限轉變?yōu)橛邢蕖C詿o法詮表形而上的存在。宇宙以道為動力,仰或是宇宙依據(jù)道而運行,獨立不改、變化不殆。
(二)規(guī)律之道
(1)對立轉化律。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反對立的狀態(tài)下,對立且統(tǒng)一。如第二章之“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老子強調事物向對立面轉化的原因在于事物是在對立關系中造成的,從正反兩個方面入手才能全面的認識事物,才不會顧此失彼。
認識對立面,老子強調反面的力量。如四十二章“物或損之二益,或益之而損?!?,從反面出發(fā),如從雌、弱、居下、無等處之,則成大用。對于反面作用的掌握往往會產(chǎn)生比正面更大的作用。
物極必反,老子強調事物發(fā)展到極點必然走向衰落。如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崩献诱J為它(道)的運動和發(fā)展是向對立面轉化,亦即是朝向相反方進行著,當?shù)雷饔糜谑挛飼r,事物也依循著這個變化規(guī)律而運行著。那么其關鍵就在于保持度的范圍,只有在度的范圍內才能發(fā)揮最大效用。
(2)運動律。老子哲學的最終理想在于返本復初,達到其所理想的境界。陳鼓應先生認為“反和復,與周行同意,都是循環(huán)之意?!比缍逭隆坝形锘斐上忍斓厣<刨饬荣猹毩⒉桓?,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贝颂幰庵傅朗茄h(huán)往復,生生不息。在事物層面,道貫穿于萬事萬物,其目的則是“吾已復觀”“各歸其根”。其原因何在?因為道生萬物,然萬物離道日遠,離乎自然,紛擾不斷。此之中尤以人最為明顯,人為欲望所控,失其本真,以致于壓迫損害他人,故至虛守靜,以歸道法自然的狀態(tài)。
(3)為人處事之道。當形上之道,落入生活之中,則成為為人處世之準則。在陳鼓應先生看來“形而上的道,落實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稱它為德,道和德的關系是二而一的。”另有學者認為“一旦“道”生了“德”,其得者就必然有其具體的載體即受者。……“道”經(jīng)由“德”而在人類社會中顯示了具體的功能與作用。”道在創(chuàng)生中內化于萬物,成為萬物的屬性,即就是德。在老子這里德是道之用,道法自然,自然即是無為,無為并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無為呢?在老子看來就是以德處之,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不論是上德還是下德均是達到老子所言道法自然方式。然在老子看來“失道而后德”,道是第一位的,德即是人復歸于道的努力。
二、道之作用
(一)自然、無為
在老子看來道是至高的存在,人是無法完全認識道的,另一方面老子看到統(tǒng)治者過多的非“道”行為對百姓的奴役和壓迫,因而提出自然與無為,因為人之作為是妄為,是不符合道法的。但是規(guī)律和為人處世之法則是可以為人所認知和掌握的,故要順世間之法則為之。即就是道法自然,人、地、天亦是法自然,何謂自然?自然非指自然界,而是內在的規(guī)律性,即人與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的存在運行規(guī)律,無有外在強制力的狀態(tài)。因此老子才尊道貴德,自然是內在的固有的,只有去順應它,而不能以外在的強制代替它,代替即就是妄為。
(二)至虛、守靜
“致虛極,守靜篤”(十六章)乃老子之對萬物本性本狀的認識,同時虛與靜是一致的,虛必然呈現(xiàn)出靜的狀態(tài)。虛是其對事物本狀的描述,清凈的本然狀態(tài)是老子所向往的,如十六章“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薄lo是處事治國之法。老子用不盈、不屈、谷來描述虛的象狀。虛意味著其含藏無窮,且具有創(chuàng)生的意蘊。
老子的哲學是一種“反向性”的,所用的語言及對事物描述都是從反面出發(fā)的,對虛靜亦是從反面出發(fā)。如第二十四章之“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保砸?、自是等是實性的描述,老子從虛的反面,即“實”的層面來闡釋妄自為實必是其過患。老子之靜在于說明為人治國的原則,君子在老子看來就是能持道者,所以能持重守靜,然則王者不持重,以己身輕天下,所以失天下。
三、“道”的啟示
對于形而上的道,不是經(jīng)驗事實的存在,是一種哲學的預設。如陳鼓應先生所言:“我們不能從存在的觀點來處理它,只能從預設的觀點來討論它?!保瑢⑷说木裆鷾绮粩嘞蛏贤普?。形上之道并不是沒有意義的,他恰恰為人的精神提供了新的世界,使得人突破有限,達至無限,即就是陳鼓應先生所言之“將個我從現(xiàn)實世界中超拔出來,將人的精神生命不斷地向上推展,以與宇宙精神相契合,而后從宇宙的規(guī)模上,來把握人的存在,來提升人的存在?!?,人類是有限和無限的統(tǒng)一,生命的有限,使得我們不能完全去認識老子所言的形上之道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也不能窮盡所有的知識,我們只能有外在轉向內在,去體驗那種無限自由的切合道的精神境界,給人類以無限的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2]劉家合.試說《老子》之道及其中含蘊的歷史觀[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
作者簡介:李世福,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