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功
(作者為安邦咨詢首席研究員)
中美經貿關系的關鍵,以及世界貿易戰(zhàn)的關鍵,都在于對世界市場空間的支配性影響力
2018年3月1日,經過不同意見陣營激烈的爭論之后,就在中國最重要的貿易談判代表劉鶴剛剛到達美國之際,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宣布對鋼鐵、鋁分別征收25%和10%的進口關稅,并于此后正式簽署命令。特朗普最終選擇了美國商務部調查報告中提出的最強硬措施,這被外界視為或將觸發(fā)貿易戰(zhàn),引發(fā)歐盟、中國的報復性措施。
目前這項征稅政策已經公布了一批關稅豁免國,顯示保留了稍許的余地和協(xié)調空間。隨著上述最新決定的宣布,特朗普以“國家安全”為由發(fā)起的進口鋼鐵、鋁調查在持續(xù)近1年之后也進入到尾聲,這項調查的依據是美國《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該法規(guī)允許美國對特定產品進口是否威脅美國“國家安全”進行立案調查。緊接著,美國商務部在2月16日公布了兩份歷經幾個月調查后的最終報告。
雖然從目前世界各國的反映來看,各國均不認可妨礙 “國家安全”這一理由。中國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局長王賀軍此前表示,美國進口的鋼鐵和鋁產品大多是民用的中低端產品。而在調查中,歐盟、加拿大、俄羅斯、中國、南非、韓國、越南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利益相關方也均向美方證明,其向美出口的鋼鐵和鋁產品并未損害美國家安全,而美國的“盟友”日本也表示難以接受這一決定。
市場普遍認為,美國政府的這一決定具有標志性的意義,意味著世界范圍的貿易戰(zhàn)由此拉開了序幕。事實上,自從美國決定啟動“232”調查以來,市場即認為此舉意在針對鋼鐵、鋁第一生產大國中國。在美國商務部公開的針對鋼鐵產品的調查報告中,中國被提到的次數(shù)高達202次,而位列其進口鋼材排名第一的加拿大反而僅被提到24次。從美國政界以及智庫人士的言論來看,“232”調查針對中國的政治意味同樣濃厚,絕非出于純經濟或是產業(yè)的考量。
實際上,目前中國出口美國的鋼材產品數(shù)量并不高,這是長期以來貿易戰(zhàn)的結果。2006年,中國出口美國鋼材產品為540萬噸,占當年中國鋼材出口總量的12.56%。經過數(shù)年的貿易調查,中國鋼鐵行業(yè)從鋼材產品到鋼鐵制品均受到美國不同程度的制裁,導致中國對美出口鋼鐵產品大幅減少。到了2017年,中國出口美國鋼材產品只有118萬噸,僅占中國鋼材出口總量的1.57%。而在中國鋼材出口國家中,美國也由2006年的第2位降至2017年的第18位??陀^數(shù)據表明,中美貿易戰(zhàn)已經有效造成中國鋼鐵產品在美市場份額的顯著縮小,與2006年相比跌幅高達78%。
對美國來說,前5大鋼鐵進口國分別為加拿大、巴西、韓國、墨西哥、俄羅斯,占比分別為16%、13%、10%、9%、9%。2017年,美國進口中國鋼鐵產品僅占美國進口總量的2.2%,中國在美國鋼鐵進口排名中僅居第11位。鋁產品進口方面情況也類似,數(shù)據顯示,2013-2016年,美國進口鋁產品占比最大的國家同樣是加拿大,占到56%。隨后分別為俄羅斯的8%、阿聯(lián)酋國家的7%。
實際上,其他國家也相繼派出了重量級經貿官員赴美進行談判或是做出重大努力以避免貿易戰(zhàn)的發(fā)生。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3月1日發(fā)表聲明,對美此舉深感遺憾,認為此舉是為了保護美國國內行業(yè)而進行的公然干預。歐盟委員會將提出一項與世界貿易組織規(guī)則相符的應對措施,以平衡美國的最新舉措。加拿大外交部部長弗里德蘭德則表示,任何關稅都將是“絕對不可接受的”。韓國立即派出產業(yè)通商資源部部長官金鉉宗親抵美國,而實際上金鉉宗自2月25日以來一直在美國進行長時間的活動,會見了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等官員,提出韓方對于232條款相關調查的擔憂,并考慮一項將韓國企業(yè)損失最小化的計劃。
美國的這些世界“盟友”實際是期待美國能夠將矛頭僅僅對準“傳統(tǒng)的敵人”中國,壓縮中國市場空間,而不要累及朋友。這種期待無疑是錯誤的。無論是否在鋼鐵產品貿易上存在豁免,美國率先啟動的全球貿易戰(zhàn),實際是無分產品,無分邊界,無分遠近,無分親疏,實實在在是一場唯我為中心、唯美國市場利益為中心的世界性貿易戰(zhàn)。目的是推動“美國第一”的戰(zhàn)略,至于其他,則不在這些貿易強硬派的考慮范圍之內。
中美經貿關系的關鍵,世界貿易戰(zhàn)的關鍵,都在于對世界市場空間的支配性影響力。這是一場世界級別的市場戰(zhàn)爭,是一場圍繞各自國家商業(yè)利益展開的市場之戰(zhàn)。這種形態(tài)的“戰(zhàn)爭”,核心是空間——商業(yè)空間。
市場空間對于經濟增長的核心價值,主要在于以下幾點:
第一,市場空間的大小和影響力決定了世界的形態(tài)和均衡。市場大,可以有效支持經濟增長,越是發(fā)達國家,經濟增長越是依賴消費需求和市場空間,即便是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也要從生產型社會轉向消費型社會,這種轉型也將導致經濟增長對于市場空間的依賴。
三是構建完善的技術標準體系。政策設計超前、技術支撐滯后的現(xiàn)象并不鮮見。由于歷史和認識的原因,技術標準建設遠不適應新時代土地管理的需要。標準是一個尺度,是開展技術活動和進行行政管理的依據,構建完善的土地質量管理技術標準體系,是一項基礎性、根本性的工作。
第二,世界領導力的基礎是市場空間的大小,空間決定了未來。世界各國的實力和地位是由經濟增長所代表的經濟實力確定的,經濟增長需要市場空間,因此沒有市場空間支持的世界領導力是不可靠的。
第三,全球化的影響延伸。全球化導致了世界資本和財富的重新組合和分配,包括中國在內的部分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出現(xiàn)了騰飛,預示著世界市場出現(xiàn)了一定的新空間。不過,世界的全球化進展并非一帆風順,反全球化勢力現(xiàn)在空前高漲,顯示全球化所導致的市場空間擴張實際是相當不穩(wěn)定的。
第四,資本受制于空間。新興市場或市場新空間的回報,要比傳統(tǒng)市場來得高且多。因此資本對市場空間的追逐從來沒有停止過,過去是中國,現(xiàn)在越南、印度、甚至是孟加拉國。市場吸引著資本,資本支撐著市場擴張。
第五,生產受制于空間。生產只有在有效市場的支持下才能持續(xù),否則就是巨大的庫存和債務。所以生產的擴張,一定需要市場空間的持續(xù)擴大。
第六,消費取決于空間。消費的增長通常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不可能出現(xiàn)急劇增長,大眾消費尤其如此。要想推動消費快速增長,必須盡快擴張空間,使用的手段通常是城市化。中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隨著大量人口進城,空間在中國內部迅速擴大,中國的消費市場也迅速成形并擴張,有力地支持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問題在于,中國內部市場的擴張畢竟是有限度的,所以外部市場空間對于中國也至關重要。
第七,技術的價值取決于空間。技術的種類很多,其中消費科技對于市場的影響最大,且消費科技在很大程度上又引導了其他的技術和投資。任何一種消費科技的成功,均取決于市場,只有受到市場歡迎的消費科技,才能最終實現(xiàn)技術的價值。所以消費空間的擴大,確保了技術尤其是消費科技的價值實現(xiàn)。
第八,國家優(yōu)勢地位取決于空間。一個國家的世界地位,并非可以僅憑領袖的政治智慧來實現(xiàn),經濟實力才是支持世界地位的關鍵。經濟如果出現(xiàn)混亂局面,則國家的崛起將無從談起,世界地位必然出現(xiàn)動搖。
第十,回避風險和經濟危機需要空間。資本過剩導致了大量“泡沫”,如果存在更大空間,明顯有利于消化資本,消化生產過剩和庫存,從而有利于回避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所以,現(xiàn)在世界重新進入到一個認識市場空間的發(fā)展階段,大家都知道市場空間的重要性,即便是一個普通的、很小的發(fā)展中國家,要讓其開放市場,也都會面臨重重討價還價。
值得重視的是,全球化的過程包含重要的市場空間的擴張與重組,但現(xiàn)在這一進程似乎正在受阻。世界各國在意識到全球化所產生的各類“副作用”之后,部分受到創(chuàng)傷、無法接受全球化帶來的市場空間調整的國家、社會組織和區(qū)域組織,態(tài)度開始動搖,出現(xiàn)倒退,甚至開始狙擊全球化的進程。
未來“市場之戰(zhàn)”一旦發(fā)生,究竟會產生何種影響?各國政策將會出現(xiàn)何種變化?可預測的情景如下:
第一,世界市場因為“市場之戰(zhàn)”的壓力和逆全球化的盛行而破碎化。也就是說,既然全球化無法繼續(xù),那么全球化沿著碎裂的方向逆行,漸漸地可能被區(qū)域化代替。如英國的脫歐,即為一顯例。
第二,小國全面依附于大空間市場。小國唯有抱團取暖,讓渡一部分國家利益,才能獲得自己的生存空間,因此小國失去話語權是必然的。TPP等區(qū)域組織依然會有存在的價值,作為替代性生存空間的價值將會被發(fā)現(xiàn),將會吸引若干小國以及察覺到危險的大國加入。
第三,市場空間的參與者讓渡部分國家利益。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如歐盟和拉美,歐盟因為歐元的存在,實際參與國家已經讓渡了貨幣主權,而拉美國家因為地區(qū)市場的原因,也必須緊緊依靠美國市場,并為此付出一定的國家利益。
第四,世界“市場之戰(zhàn)”的壓力,以及逆全球化的背道而馳,造成全球市場空間瓦解后,新的經濟空間聚合只能是小型、不穩(wěn)定的。而劃分這種小型、區(qū)域性的市場空間手段非常多元,包括意識形態(tài)、技術壁壘、環(huán)境壁壘、商品壁壘、軍事威懾和政治聯(lián)盟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最為困難的是原先在全球化方面比較激進的國家,他們有很大的可能性被排斥在外。
第五,均衡更加難以實現(xiàn)。破碎的市場空間切割了全球原有的產業(yè)關系、資本關系和資源關系,迫使更多的國家走向“自力更生”,這將使得均衡更加難以實現(xiàn),經濟危機必然時隱時現(xiàn)。
如何有效回避未來的全球市場之戰(zhàn)?如何避免經濟崩潰和貿易戰(zhàn)的發(fā)生?
答案實際上很簡單。全球市場之戰(zhàn)究其實質是一種逆全球化,是世界各國保守主義浪潮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所造成的結果。為了防止進一步的失控,有效的政策選擇就是進一步加快全球化的步伐,延續(xù)全球化的基本邏輯,進而走向“全球融合”,而不是減緩或者放棄全球化,造成根本不可能存在贏家的世界市場空間急劇萎縮。
各國政府要以如下目標為前景和實現(xiàn)方向:(1)通過法律破除空間壁壘,讓社會發(fā)展具有可見的透明度和制度規(guī)則。(2)分享市場、資本和技術,實現(xiàn)均衡條件下的市場擴張,真正實現(xiàn)全方位互利互惠,克服利己主義的全球化弊病。(3)通過空間組織以及空間組織關系層次的全面制度化的溝通及對話,實現(xiàn)共識條件下的世界性融合目標。換句話說,世界市場的組織以及制度的進步和提升,能有效保證全球融合的順利實現(xiàn)。就此而言,WTO的進一步改革以及TPP的發(fā)展,將是順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