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亞
【摘 要】第二學段的古詩詞教學應遵循“以境入情,以情促思”的原則,立足學段目標和文體特點,結合課后練習要求,以“讀、悟、練”為教學重點。第一階段,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達成對詩詞的初步感知,從詩文景象逐漸走入詩人的情感世界;第二階段,借助“了解背景、聚焦詩眼、關注字詞”等教學策略,帶領學生完成進一步的感悟;第三階段,精心選擇讀練結合點,創(chuàng)設意境,升華情感,以練促用,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
【關鍵詞】第二學段;古詩詞; 有效教學
三、四年級學生的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過渡。教師需體現(xiàn)“以境入情,以情促思”的原則,結合古詩詞的文體特點,立足學習目標和學情,嘗試進行以“讀、悟、練”為重心的古詩詞教學實踐。
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一篇課文的第一步,應當是“通讀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這一階段,不要急于逐字逐句地進行分析、解剖,要強調朗讀的整體性。古詩詞具有獨特的節(jié)奏和韻味,朗讀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白x”是理解的前提,是悟情的最佳手段?!白x”要有目的,有層次,有方法。
(一)講究節(jié)奏
古詩詞的朗讀跟現(xiàn)代文、兒歌、現(xiàn)代詩的朗讀都不一樣,它具有自己獨特的節(jié)奏。要根據節(jié)奏處理好詩句內部的停頓,如五言詩的停頓一般有“二二一”,也有“二一二”。而七言詩的停頓一般是“二二三”,如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七言詩的停頓也有“二二二一”,如《望天門山》后面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樣講究節(jié)奏,借助停頓,學生朗讀時就會得心應手。
(二)巧用四聲
古詩詞的朗讀不僅要利用停頓,還可以根據其特有的韻味,巧用四聲。讀詩的時候,一般來說第一聲、第二聲讀得比較長,第三聲、第四聲讀得比較短,當然也可以把每首詩的韻腳拉長,這樣的朗讀會更有味道。
如筆者執(zhí)教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夜書所見》,指導學生朗讀時可把句子末尾的韻腳“nɡ”拉長: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類似的古詩很多。教師在執(zhí)教這樣的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先圈一圈詩中的韻腳,再根據這一特點,自由朗讀,同桌對讀。然后教師抽生朗讀,適當的時候也可以進行范讀??傊ㄟ^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得朗朗上口,吟得有滋有味,讀出古詩詞特有的味道。
(三)關注標點
教學中許多教師關注古詩詞的品析,尤其對于關鍵詞語,舍得花大力氣,重錘敲打,卻很少有人關注那不起眼的“末梢神經”——標點符號。然而就是那些小小的標點,在古詩詞朗讀中起著不可輕視的作用。如筆者執(zhí)教白居易的詞《憶江南》的最后一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學生通過朗讀比較,發(fā)現(xiàn)這小小的問號遠遠比句號要感情強烈得多,正向我們傳達著詩人對江南風光的深深喜愛之情。多次朗讀使學生從詩文景象逐漸走入詩人的情感世界。
對于古詩詞,學生在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還要有感情地吟誦,深入理解詩句的意思。
(一)了解背景
背景是一首詩產生的前提,有了背景,詩歌學習才有了依托。教學時應引導學生追根溯源,順藤摸瓜,只有對詩歌的來路和去處了然于心,才能真正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從而理解詩歌。如筆者執(zhí)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送元二使安西》時,許多學生產生了疑問:堂堂大詩人王維為什么會贈詩給元二呢?元二與王維有何淵源呢?于是筆者抓住這個契機,給學生講述了王維和元二之間的故事,同時也介紹了大詩人王維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詩人的情義,更激發(fā)了學生往下讀詩的濃厚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二)聚焦詩眼
古詩詞常用一個“眼”來統(tǒng)領情感和意象。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水之深喻情之深,一個“深”字夸張又恰當地贊美了情誼。這樣的例子在古詩教學中不勝枚舉。在教學中抓住這樣的關鍵字眼,在比較品評中引導學生進行鑒賞和審美體驗,再有目的地在作業(yè)中通過“找詩眼”“抓字眼”“補充詞句”等方式,提高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審美能力,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學習途徑。
(三)關注字詞
詞語的學習是第二學段的學習重點,因此要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如查字典、詞典,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等。對于同一類詞語還要進行必要的歸類和積累,做到舉一反三。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乞巧》時,“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千萬條”一句中的“盡”引起了筆者的關注。“盡”在這句詩中是指“完”的意思,而“盡”還有很多其他的意思,于是筆者引導學生把有關“盡”的詩句積累起來。
(一)想象情景
對于詩歌語言所描述的意境,我們可以運用不同形式的讀,借助于想象,由言生象,由象生情。精心選擇“讀練”結合點,以理解詞義為基礎,感悟詩詞,把握意境,升華情感,學會運用。
借助圖片,發(fā)揮想象。課文中的插圖對于理解詩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甚至習作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邊讀課文邊看插圖,想象詩中描述的情景,寫出作者心里的所思所想。
抓住關鍵詞,豐富想象。練習是門藝術,既需巧妙利用文本,又需依托學段特征,找準時機,挖掘詩中的“關鍵詞”“空白點”進行想象補白。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詠柳》一詩,教師可以抓住“剪刀”一詞,借助多媒體,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春天的柳葉嫩嫩的,柳枝柔柔的,這把‘剪刀還會剪出什么?請寫一寫?!贝似尉毩暭钸@一學段的學生不拘形式地創(chuàng)意思考、自由想象,理解、運用、創(chuàng)作相得益彰。
(二)著眼語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我們可以引領學生關注文質兼美的語言,讓一些有意義的詩句“跳”出文本,實現(xiàn)以學致用。例如以下練習。
1.古詩詞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送別詩,不少詩句至今仍被人們廣為傳誦。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表達對友人的深摯情感;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借景抒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蓄地表達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2.遇到難題,百思不得其解,正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時,朋友的一句話頓解心中疑惑,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小練習彰顯“用”的意識,何愁學生語文能力不提高?
第二學段的古詩詞教學中,筆者嘗試以“讀、悟、練”為教學重心,讓學生理解想象、感悟積累,同時輔之以不同形式的練習。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學得自主,學得靈活,學得有滋有味。
[1]徐瓊.淺談小學古詩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J]. 新課程(教研版),2010(12).
[2]勵汾水.實施有效的教學——基于課例研究的小學語文“疑難問題”解決研討綜述[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0(1).
(浙江省余姚市梁輝小學 315403)